论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几个问题*

2016-03-15 14:29高继文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规律特色研究

高继文

论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几个问题*

高继文

[内容提要] 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需要着重探索一些深层次、带有规律性的问题:结合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中华文明史,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和自信自觉的研究;结合当今时代特征和我国对外开放实践,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性特征的研究;结合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与历史走向的研究;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的辩证关系,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的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性;开放性特征;新发展;发展规律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界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表现出越来越高的水平。深化和拓展这个领域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开阔视野、创新思路,从历史和现实、国际和国内、理论和实践等多个视角,着力探讨一些重点、难点与带有规律性的问题,作出有说服力的阐释,并辨析一些有争议的观点。

一、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和自信自觉的研究

从这方面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就是结合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中华文明史,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但它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辛探索所作出的正确选择,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历史根基和历史必然性,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自觉。

从20世纪80年代到201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以前,多数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集中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上,重点论证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改革开放中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基本问题的认识逐步达到新的科学水平,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同时,有部分学者联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的历史,研究党带领人民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历程和经验教训,论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性、重要性和思想基础,比较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探索的异同,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传统模式社会主义的突破。总的来说,这个阶段的研究是从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角度出发,认识和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

2011年7月,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的讲话中,结合党的整个历史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出:“经过九十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2012年11月,他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重申这一历史结论,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2]9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看作党九十年历史的根本成就,以此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几个阶段贯通起来,更深刻地指明了党的历史的整体性和本质,揭示了党的历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这为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由来、发展逻辑和创新贡献打开了新思路。

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多次以更长远的历史眼光,从理论和历史相结合的角度,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性、自觉自信和光明前景。2013年1月5日,他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2]1182013 年3月17日,他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2]234-235。习近平的这两段讲话思想丰富、深邃,以更长远的眼界、更深厚的事实根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现实基础、发展逻辑作出了更有力的概括。这说明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要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乃至中华文明史,发掘其历史根基和文化渊源,同时也要挖掘其中很多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第一,这两段话提供了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的新视角。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绝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苦苦求索,付出沉重代价,一点点摸索出来的;是几代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力奋斗,反复比较,不懈探索出来的。因此,它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结合习近平提到的几个时间节点,深刻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是我们面临的大课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史说明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多年的历史说明什么?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历史说明什么?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说明什么?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历史说明什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什么关系?将这几个时间节点联系起来研究,又说明什么?以铁的历史事实和经验说话,论从史出,深化认识,探索规律,坚定信仰信念,不仅能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说服力,也是理论研究的正确态度。

第二,这两段话启发我们深入思考中国历史的逻辑。逻辑,是指事物内在的联系和发展趋势,是带有规律性的道理。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那么,为什么中国人民经过艰辛探索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世界各国的现代化道路有很多模式,为什么中国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在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发展总体上处于低潮,为什么中国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从长远看,古代中国是世界文明发源地,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世界所仰慕,原因是什么?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代代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都失败了,这是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经过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几个时期的探索,实现了国家独立、繁荣和富强,这又是为什么?这就要结合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从目标、任务和道路等各方面,予以有力论证,寻找中国历史发展的逻辑和规律。

第三,这两段话启发我们要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辩证统一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有本国的历史根源,还以科学社会主义为理论基础,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它是社会主义而不是什么别的主义。习近平从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历史中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就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梦想,也体现着近代以来人类对社会主义的美好憧憬和不懈探索”[3]25。因此,我们要将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历史相结合,深刻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就是因为它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结晶,是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今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科学社会主义。

总的来说,结合中国历史发展,结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化,就能从更深层次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自觉自信和发展趋势。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取得的,也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科学的东西。所以,我们说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3]29他还说,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结论;我们创造性地走出了这条道路,也一定能够拓展和走好这条道路。按照这样的历史观点,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还有很多工作可做。

二、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性特征的研究

从这方面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就是要结合当今时代特征和我国对外开放实践,深刻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面向时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两个增长点,进而突出对外开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

近些年来,多数学者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一些学者从时代背景、时代精神、时代特征、时代价值、世界眼光等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展开研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和平与发展时代的社会主义,富有时代气息和宽广眼界。在这个研究视域,还需进一步深化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放性特征,以提出更广阔、更有针对性的观点。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4]9他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理论体系。”[4]811这两个崭新命题的要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时代和人类实践的产物,是不断发展和开放的理论,不是固定不变的教条。但是,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内涵和实践经验却很丰富,既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性,也包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经验。特别是这两个命题中的关键词“开放”与“发展”“与时俱进”并列使用,这不是随意安排的,而是重点强调的,旨在突出开放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意义。这启发我们,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放性特征是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近年来,国内部分学者注重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放性特征,取得了有益成果。有的学者在阐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特色特征时扼要分析其开放性特征[5],有的学者专门撰文分析“开放性特征”[6]。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开放性特征的原因,学者多从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形势、全球化发展的要求、中国对外开放的推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等方面来分析。[7]关于开放性特征的表现,一些学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鲜明的时代精神、宽广的世界眼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包容等方面来分析。[8]总的来看,这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薄弱:其一,研究的深度和系统性不够。究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具有开放性?开放性的内涵、实质和意义是什么?今后如何更好地开放?这些问题还需要继续研究。其二,研究的整体性和针对性不够。较多学者把开放性特征与其他特征如人民性、实践性、民族性、时代性等并列,只将其作为整体研究的一个方面。而将开放性特征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问题,予以系统、透彻的研究,这样的成果还不多。其三,在开放性的含义方面,多数学者将“开放”与“发展”混淆,认为开放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还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这样认识开放性,主要还是着眼于马克思主义自身不同发展阶段的继承和发展关系,而没有深刻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放性特征。

深入研究上述问题,关键是把“开放”和“开放性特征”作为相对独立的概念,厘清“开放”与“发展”、“开放”与“改革”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开放的意义和经验。其一,开放与发展有密切关系,但不等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这一重要表述中,“开放”与“发展”是并列关系,各有特定的含义。发展是指事物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进化和进步状态,是相对于停滞、倒退而言的,意味着前进和上升。开放是事物发展的重要形式和趋向,也是事物发展的外在条件、动力和途径,是相对于封闭、孤立来说的,是指事物主动参与外界的合作交流,从中获得物质的、精神的能量交换,加快发展。由封闭到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战略的重大转折。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强大动力,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其二,开放与改革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二者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或者说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种动力、两个增长点。改革是在国内打破僵化封闭状态,实行理论和体制创新,激发活力,加快发展。开放是积极参与全球化,学习和借鉴外国的先进思想和体制,扩大对外交流合作。改革通过理论和体制的创新,为开放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开放;同时又需要从开放中汲取经验、智慧和力量,明确前进方向。开放通常指的是我国对外国和世界的开放。实际上,改革和开放,都贯穿着开放的精神。邓小平多次指出,我们实行了两个开放,“一个对外开放,一个对内开放”[9]117。1984年11月,他指出:“一个对外经济开放,一个对内经济搞活。改革就是搞活,对内搞活也就是对内开放,实际上都叫开放政策。”[9]981987年3月,他又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制定了两个开放的政策,即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这两个开放不行”[9]21。可以说,由改革引起的发展是内在动力,由开放引起的发展是外在动力,二者有联系,也有区别。

鉴于以上认识,需要从相对独立、完整的意义上,全面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性特征的内涵、原因、内容、形式和意义等一系列问题。一些学者主要从发展、创新、与时俱进的角度予以研究,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难以充分认识开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放性特征,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和内涵。其一,从表现形式上看,对外开放不限于政策和体制方面,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和理论上的开放,说到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大思路的转变。在对外开放中,我们解放了思想,对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时代特征和矛盾、国际关系等重要问题的认识更加符合实际,并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其二,从内容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放,主要是对当代人类文明成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放。邓小平精辟地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9]373这是重大的思想解放、开放,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与人类文明成果的关系。在对待当今人类文明成果方面,中国共产党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倡导各种文明合作交流,吸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的经验教训,学习借鉴资本主义的进步成果,吸收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益处等,具有宽广眼界和时代精神。在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中国共产党是坚定的继承者和弘扬者,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任务,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独立自主、以人为本、团结统一、变革创新、爱好和平等优良传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扎根于中华大地,接受深厚的文化滋养和思想营养。其三,从实质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放,集中表现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理论问题的认识打开了眼界,切合了实际,有了重大创新。而其中的关键环节,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以及两种制度的关系形成了开放的、富有时代特征的观点。开放的实质,是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利用人类社会文明成果结合起来,在和平、发展、合作、开放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人类文明大道。

如果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从时代背景、现实基础、理论依据,文化根源等方面对前述若干问题展开系统研究,那么将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放性特征形成整体性的认识,将会形成新的理论建树。

三、深化对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的研究

从这方面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就是以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为依据,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研究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贡献,并以前瞻视角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趋向。

十八大以来,国内学者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对中国梦思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思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但是,研究的整体性和内在逻辑性还不够。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系统研究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仍是我们面临的重大任务。

第一,深化对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特点、新任务和新要求的研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带领人民探索道路、创新理论、完善制度的过程,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任务和要求。以党的十八大提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新要求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十八大报告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2]11实现新的目标和要求,面临新的矛盾和困难,需要采取新的对策。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新常态、新特点,主要表现为改革和完善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更加艰巨繁重的任务,面临很多深层矛盾和挑战,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应当以十八大以来的思想理论为指导,围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对上述新特点、新任务和新课题的研究。

第二,深化对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思想及其体系的研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10]3这是党中央对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的高度评价,是一个总体性的认识。目前学界对这方面研究形成的重要观点多针对一些重要的具体问题,如中国梦、“四个全面”“五位一体”“五大理念”等问题。接下来可以进一步思考,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怎样构成治国理政的大逻辑?为什么说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怎样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高度把握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等等。这就需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局及其内在逻辑予以研究。

第三,深入研究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贡献。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事业快速发展,达到了新境界。其一,提出了新目标。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新的目标要求,与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目标要求相比,不但标准更高,而且有了新的内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布局、动力和条件等有了升华。其二,强调实现新的发展方式。更加自觉地贯彻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方式,是十八大的重要精神。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建议》突出坚持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出“把握发展新特征,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10]5。这里用的“新特征”“加大”“加快”等关键词,就蕴含着实现科学发展的新特点、新境界。其三,培育新的发展动力。这就是全面深化重点领域的改革,以改革促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构建有利于发展的新体制。这是“十三五”规划的新精神。其四,确立了新的发展理念。《建议》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个理念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新发展,在今天有新的内涵和表现,是指导发展的新思想,同时是全面深化改革、构建新的体制机制的重要条件。上述新境界的实质,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涵、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更加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优势,更加符合科学发展的精神。

第四,面向未来,以前瞻性视角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趋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将呈现出阶段性特点。如今协同推进“四个全面”,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有利条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将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将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那时将开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面临新的目标、任务和矛盾,需要有新的发展动力和条件。立足当前,面向长远,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未来趋向,是应予以重视的理论课题。展开这方面的研究,需要结合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也需要有创新性的思路和方法;需要从道路、理论和制度层面分别研究,也需要把它们统一起来,进行整体性的研究;需要从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角度来研究,也需要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人类和平与发展等不同侧面来研究。

四、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研究

从这方面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就是从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深化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内容、创新特征和历史必然性,阐明它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辩证关系,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更加坚实的基础。

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2]10-11这段话观点精辟、内涵丰富,从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原则、根本经验和重大意义,指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性。2013年1月,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把握,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这一点不容置疑。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还面临很多没有弄清楚的问题和待解的难题,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和处理都还处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之中,这一点也不容置疑。”[2]114这段话同样从认识论、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阐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具有多方面的启示意义。

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是各国共产党长期探索但没有解决好的大课题。在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就提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规律。比如,1962年1月,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的认识,必须有一个过程。必须从实践出发,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的经验,到有较多的经验,从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到逐步地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从而获得自由,在认识上出现一个飞跃,到达自由王国。”[11]他为此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重新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开辟中国社会主义新道路。邓小平多次强调,搞社会主义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江泽民提出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12]。党的十七大以后,胡锦涛指出要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那么,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如何认识和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如何理解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但还需要不断深化?从哪些角度研究这些问题?这是迄今为止学界研究尚显薄弱的问题。既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今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那么研究和把握其规律,最重要的就是要从“结合”的角度对其予以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多次从这个角度总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比如,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结的党领导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就是“十个结合”。[2]8他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也是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角度,总结三十年的宝贵经验。[2]809前文所引述的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是从这个角度,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

从“结合”的角度怎样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揭示、所深化的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呢?赵明义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其中包含着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性,同时包含着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共性即一般规律性。它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揭示出十多条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比如,社会主义本质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统一性与模式多样性有机统一的规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与阶段性有机统一的规律,社会主义发展与建设论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建设的重点性与全面性有机统一的规律,社会主义改革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改革、变化、发展有机统一的规律,社会主义开放论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与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有机统一的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揭示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进程论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有机统一的规律,社会主义的外部条件论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有机统一的规律,社会主义政治保证论揭示了工人阶级执政党的领导作用与党和国家政权自身建设有机统一的规律,社会主义目标论揭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长期性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性有机统一的规律。[13]赵明义的研究重在归纳、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反映、体现出的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重大意义。沿着这一方法进一步深化研究,会有更多的新成果。

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问题,就是要在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发掘其背后的必然性、规律性,概括它对“三大规律”的揭示和发展。这就要深刻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符合中国实际,还展示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规律;不仅是社会主义社会在中国的实现形式,还展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不仅学习借鉴了当代人类文明成果,还符合人类发展规律,体现了中国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有机统一。沈宝祥提出,应从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两方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指出:“如果从更深的层次看,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以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和特点出发,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人类文明大道。这里需要强调的,恰恰是如何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如何走人类文明大道。随着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融入世界,这一点会显得越来越重要。”[14]这一认识是有道理的。近年来,我们结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进行初步探索,形成了阶段性成果。[15-16]如果我们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造和经验,尤其是结合其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以及“四个全面”等十八大以来的新思想,在这个领域形成更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将显著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更有力地说明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435.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5] 聂运麟.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4):32-38.

[6] 王玉华.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2(3):13-15.

[7] 黄宇.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J].浙江社会科学,2011(11):22-26,157-158.

[8] 田克勤.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思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6):7-12.

[9]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11] 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00.

[12]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4.

[13] 赵明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社会主义发展一般规律[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5(2):20-23.

[14] 沈宝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再认识[J].探索与争鸣,2011(2):3-8.

[15] 高继文.时代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2(4):81-95.

[16] 刘燕,高继文.从社会发展规律视野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社会科学研究,2013(4):55-60.

(编辑:何建宇)

高继文,法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发展研究”(项目批准号:14AZD00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特征研究”(项目批准号:10BKS018)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规律特色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特色种植促增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中医的特色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