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科峰,张晓霞
(宁德师范学院 经济管理系,福建 宁德 352100)
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构建现代农业物流体系
袁科峰,张晓霞
(宁德师范学院经济管理系,福建宁德352100)
农业物流是农资产品和农产品的双向流通.中国现有的农业物流模式存在流通环节多、成本高、损耗多、组织化和信息化程度低等缺点,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在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现代农业物流体系载体可行性的基础上,明确农业物流的总目标,并提出推动农资产品和农产品物流两条脉络的一体化建设,完善政策、资金、劳动力、产品资源等4个支撑要素,加强物流设施、物流设备、物流网络、物流信息、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专业人才等6个基础要素,提升集货、运输、储存、加工、包装、装卸、配送、信息处理等8个功能要素运作水平的对策.
农民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物流体系;农资产品;农产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迅速,但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分工的日益细化,其现有农业物流体系已经暴露出组织化和信息化程度低、高损耗、市场化水平低、流通成本高、环节过多等诸多问题,已逐渐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瓶颈.
由于国外发达国家城市化率较高,其农业生产、加工、仓储配送、机械化、信息化、标准化普遍较为先进,农业物流与工业物流、城市物流联系紧密,甚至融合为一条供应链的前端、中端和后端,因而在农业物流的理论研究中,国外学者并没有将两者割裂开来研究.最早关于农业物流的研究来自于1901年J.F.Growell在美国政府报告《农产品流通产业委员会报告》[1];Mighelle和Jones认为农产品物流是一系列过程的组织创新[2];Boehlge和Schrader重视食品供应链纵向协调;Victoria Salin则认为食品供应链中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性[3];Alan McKinnon和Y.Ge则从农产品供应链运输效率角度进行了研究[4];Barkema认为食品行业的纵向合作能够快速了解顾客需求[5];Frank和Hendersen认为在农产品供应链是一种垂直协调关系.[6]此后,一些学者开始向物流模式优化、模型应用、供应链、动态联盟等拓展性和外延性的研究,并逐步跟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电子商务等先进技术相结合,向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服务更优的研究方向迈进.
国内关于农业物流的理论研究多数是在学习国外先进理论和模式的基础上与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相结合所形成的成果.比如王新利、刘军、周殿昆等学者分别从农村物流、农产品物流、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和地位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探索.[7-9]
总的来看,发展国家农业物流的研究已经较为系统和细化,而我国学者的研究整体处于初期阶段,需要进一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新体系和新模式.
受到农业发展模式的影响,目前国内农业物流分为两条相对独立的脉络,即农资产品物流与农产品物流.这两者的物流渠道和运行模式各具特点.
2.1农资产品和农产品物流渠道分析
受到农业生产的分散性、阶段性、独立性、区域性以及生产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性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资产品和农产品的物流渠道具有各自的特点.[7]
2.1.1农资产品物流渠道
厂家直销模式指农资生产企业直接将农资产品销售给消费者的形式.河南、山东等农业大省有很多农资企业采用此类模式.特点是企业规模小、产品种类少、服务半径小、物流成本高等.
区域批发模式指农资生产企业经批发商将产品向农民销售的形式.这是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一种形式.特点是覆盖范围相对较大,但流通环节多、货损率高、效率低下、质量监管难度大等.
连锁经营模式指农资生产企业通过区域性连锁零售机构将产品销售给农民的一种形式.比如中农、中化、辉隆、苏农、史丹利等知名企业就采用此类模式开展了层次多样的连锁农资经销活动.其区域性连锁零售机构通常是农资超市、农资专卖店、农资连锁店等.该模式可以降低生产企业的库存,减少批发环节,在一定范围内能够实现规模化与集约化的发展模式,但辐射半径较小.
网络销售模式是互联网环境下销售模式的革新,即“互联网+农资产品物流”的一种新模式.比如云农场、农一网、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销售农膜、种子、工具等农资产品.其具有产品种类多、覆盖面广、环节少、价格合理等优势,但也受偏远农村交通条件差、农民分散居住、个体农民购货量小以及当地物流网点布局情况的影响,网络销售还处在探索发展过程中,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2.1.2农产品物流渠道
产地直接销售渠道模式是由农产品生产者在产地周边地区开展的销售模式,产品多以生鲜为主,在我国多数县城及村镇集市极为普遍,属于传统销售形式.优点是销售直接面向消费终端,没有中间环节,货损率较低,能够及时回笼资金;缺点是产品种类单一,精深加工不足,附加值小,而且物流范围受限,单位物流成本相对较高,无法获得更广的市场.[8]
产地批发+产地直接销售渠道模式是在农产品产地批发,并直接在其周边一定区域范围内进行销售的形式.与产地直接销售模式相比,扩大了产品的销售范围,销售数量提升,单位物流成本下降;但缺点是增加批发环节,货损率上升.比如洛阳市周边有涧西、关林、中原等多个蔬菜批发市场供应本地市场.
产地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地直接销售渠道模式是一种农产品加工企业就地收购农户的产品,经过适当加工处理后直接销售给消费者,或者出售给本地批发商、零售商的渠道形式.如福建省宁德市的茶叶、海产品等加工企业就采取了本地市场销售,加产品流通到外地销售的形式.它依靠自身对市场需求信息的把握,对初级农产品进行加工,一定程度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和质量,扩大了销售范围,对优化产地农产品结构起到一定作用.
产地批发+销地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地直接销售渠道模式是从产地购买农产品,直接贴牌生产或运往销售地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加工,企业所在地销售的形式.优点是统一采购、加工、统销,企业拥有较大限度的自主权和控制力;缺点是加工企业前期投入大、仓储成本高,而且面对市场行情波动,企业承担风险高.福建宁德古田县食用菌占全国总量的60%左右,每年都有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批发商来采购,并运输到销售地进行深加工和售卖.
产地批发+销地直接销售渠道模式是在农产品产地批发后,通过冷链物流直接输送到销售地进行销售的形式.它在保证产品新鲜度前提下,大幅度拓展产品销售范围,商品销售种类、数量一般较多,单位物流成本下降,其缺点是批发环节增加,运输时间较长,货损率高,物流总成本增加.
产地批发+中间批发商+销地批发+销地零售渠道模式指农产品在产地经过收购流转(或是产权流转)到有实力中间商,再经销地批发商、低端销地批发、零售商,向消费者销售的模式.其运输距离长,物流层次繁多,货损率极高,造成产品售价高,中间环节利润较大,两头受到“剥削”的现象.比如福建省福安县的坦洋工夫红茶、安息铁观音就是采取这种模式从农户或农民专业合作社收购,在北京、上海、福州等一二线城市由当地茶商二次或三次批发后零售.
区域性农超对接模式农超对接主要分为“农户+超市”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超市”两种模式.我国农户分散,产品种类单一,超市需逐一与其进行洽谈,物流组织难度大、成本较高,“农户+超市”模式在小范围内比如乡镇、县城等较为常见.农民专业合作社拥有大量土地,产品种类多,信用相对较好,产品数量和质量也较有保障,产品组织较容易,能够实现规模化物流运作,再加上超市连锁营销渠道,可以实现将农产品流通范围扩大到城市,符合“大农业、大流通”思想.“农民专业合作社+超市”模式在全国主要的农业大省十分常见,而且互联网使得两者结合更加紧密.
2.2农业物流活动的主体分析
自上世纪90年以来,人们对物流以及供应链管理思想的认识不断加深,尤其是成功加入WTO之后,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农资产品和农产品物流渠道也逐渐呈现出多样性、专业化的趋势,农业物流活动的运作主体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自营物流指农资生产、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商贸批零、农业合作组织等直接涉农企业和组织机构,根据客户需求与经营习惯,利用自有的物流设施自发组织开展物流业务的模式.这种模式根据活动主体的不同可分为农资生产企业主导、农产品生产者主导、农产品加工企业主导、商贸批零企业主导、农业合作组织主导等五种形式.优点是各环节可控性强,便于管理;缺点是成本较高,受农作物季节性影响容易出现农闲时设施设备闲置、农忙时不够用的现象.
第三方农业物流是农业产业化分工的结果,物流企业成为涉农企业和组织机构链接市场消费者的物流活动主体.具有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高效率、低成本等优势.但目前,我国的第三方农业物流企业数量少、各环节协调能力较差、专业化程度不高、实力较弱、信息化程度和管理水平低等劣势.[9]
第四方农业物流由于涉农企业和组织机构的多样性以及各自所处产业链位置的不同,采用第三方农业物流企业在完成物流活动时,呈现出各自分段、相互脱节的缺陷,缺乏农业全产业链物流服务.为解决此类问题,近些年出现了供销社、农业营销公司、农业协会、农业经济公司、涉农电子商务公司等多种模式的农业中介企业和组织机构.试图以供应链思维为指导,以自身平台为纽带,瞄准农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提供全方位的物流资源整合,使各自为战的涉农企业和组织机构组成一个全面覆盖的第四方供应链网络.由于第四方农业物流涉及多个涉农主体,存在利益分配、协同运作、跨链合作等诸多难题,故而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10]
2.3综合评价
从现有农资产品和农产品物流渠道角度看,农业物流渠道繁多,流向不尽相同,层次环节多寡不一,辐射范围有限,缺乏必要的组织和监管,都呈现出“两端获利较少,中间环节利润丰厚”.
从农业物流活动的运作主体角度来看,采用自营物流势必会产生物流资源利用率低、成本高、缺乏连贯性等劣势;虽然第三方农业物流相对专业,但是受到农业生产活动多阶段和物流渠道多样性的影响,也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和相互间的协作;第四方农业物流是供应链思维在农业物流领域的应用,具有覆盖全产业链和协调各类物流资源的能力,但受到政策、资金、自身缺陷等因素的影响,在现有农业状况下还很难实现.
总体上来看,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农业物流跟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物流渠道,还是物流活动主体都是较为传统、落后的,已经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3.1农业物流渠道不畅
在地方保护主义以及垄断经营等行为的影响下,农业流通渠道受到严重阻碍.主要表现为农药、种子、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难买”与农产品的“难卖”,两头难的窘迫境地.[11]
3.2农业物流市场机制不成熟
一是农业物资经营主体鱼龙混杂,整体市场秩序混乱,监督与管理难度大[7];二是农产品销售过程中间层级过多,农产品物流成本以及中间商的利润无法得到全面监控,造成了农民增产不增收与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的“两头叫,中间笑”现象;三是工商、林业、农业、路政等部门“九龙治水”,最终导致整个物流市场出现“谁都在管,谁都不管”的现象.[12]
3.3物流基础设施设备落后
一是交通运输资源还不能完全满足农业物流需要;二是物流基础设施较为原始,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三是现代化物流技术设备应用较少,信息化程度极低.
3.4农业物流成本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不是农业强国.多数地区采取一家一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仍然属于小农经济,其农资产品购入和农产品对外销售相对较为分散,规模效应与集约经营难以实现,造成农资采购成本和农产品外销成本普遍较高的现象.
3.5农业物流缺乏有效的组织
我国农业物流的组织还依靠层层叠叠的各类批发商来实现,广大农村中的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和管理都还处于较为原始的萌芽阶段,其管理水平和资源组织化程度还较低,规模和议价能力相对较弱.
3.6农业物流信息化水平低
由于我国农业经营主体较为分散,以及农村地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滞后,造成农资需求信息和市场需求信息无法顺畅收集和传递,农民不知道该种什么,也不知道卖往何处,严重影响了供需的平衡,也为农业物流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3.7农业物流研究与人才培养滞后
首先,我国开展物流理论研究的时间较短,受到“重工轻农”思想以及农业物流自身复杂性、综合性的影响,关于农业物流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则更加贫乏,而且研究大多较为分散,而且缺乏系统化思维.其次,根据笔者的调研发现开设农业物流、冷链物流专业(或方向)的多存在于农林类院校或高职院校农林经济专业下设的一个培养方向;此外,多数院校的物流教师本身相关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也不够完善.
在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标准化、信息化、组织化、品牌化、国际化、互联网化以及全产业链发展的趋势下,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农业物流体系就必须重新界定现代农业物流的概念,厘清现代农业物流体系的内涵,进而探讨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构建现代农业物流体系的可行性.
4.1现代农业物流体系的概念界定
长期以来,对于农产品物流的研究一直是众多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有些学者狭义地将农产品物流等同于农业物流.从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物流的需求来看,其忽略了农资产品的物流,有失偏颇,无法反映农业物流的全部脉络.
笔者在研读前人著作并对比欧美、日本等农业发达国家农业物流研究成果和实例的基础上认为:农业物流是以农业生产为核心,为满足农资产品、农业生产以及农业产成品的经营活动而形成的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物质及信息流通传递的一系列计划、执行、管理等相关物流活动的总称.[13]简单来说,农业物流涉及农资产品如何到达农田和农产品如何流向餐桌两大核心问题.现代农业物流体系应包括:一个总目标,即节约农业生产、交易成本,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货损率,提高农业物流服务水平,最大限度满足农业发展需要和消费者需求.两条脉络,即农资产品物流与农产品物流.四大支撑要素,即政策、资金、劳动力、产品资源.六大基础要素,即物流设施、物流设备、物流网络、物流信息、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专业人才等.八大功能要素,即集货、运输、储存、加工、包装、装卸、配送、信息处理.
4.2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构建现代农业物流体系的可行性
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活动大多发生在广大农村地区,并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周期性、分散性、产品多样性等特点.现代农业物流体系构建的实质是农业供应链的重构.从物流体系构建角度来看,要想实现农业供应链的重构,必须有一个与现代农业发展相匹配的载体.我国一些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物流发展中起到重要载体作用,结合美国“新奇士”橙农合作社、日本农协、德国农村合作社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14]构建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物流节点载体的农业物流体系符合我国国情,其可行性具体表现为:
4.2.1农业物流支撑要素不断完善
近年来,国务院、农业部、商务部、供销合作总社、国家邮政局、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交通运输部、国资委、税务总局、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部门机构针对农业流通中存在的问题,从供给侧角度对农业物流的政策进行了充实和完善.比如国务院颁布的《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农业部关于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的通知,商务部、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海关总署、国家邮政局、国家标准委制定了《全国电子商务物流发展专项规划(2016—2020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继续实施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的通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开发银行共同签署《支持物流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等等.
4.2.2农民专业合作社覆盖范围逐年扩大
从规模上来看,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上千人,出资规模也十分可观,甚至有些地方还出现了规模和影响力更大的联合社,由点及面的区域性协作网络初现端倪,为农业物流的开展提供了空间可行性.从影响范围来看,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信息显示,到2015年12月底,全国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53.1万家,实际入社农户10090万户,约占农户总数的42%.从笔者对福安市象环葡萄合作社、洛阳市白马寺镇牡丹种植合作社、以及古田凤都镇的食用菌合作社的调研结果来看,这些合作社已经从传统的各类农作物生产活动向农资团购、分销、配送,以及农产品包装、仓储配送、精深加工、中介服务、信息服务等方面发展.
4.2.3农业物流基础要素加速成长
近些年来,我国公路、铁路、水运、空运等交通基础设施规模不断扩大,运量逐年上升,“村村通公路工程”的顺利实施,也使得联接城市和农村的物流交通网络基本成型.工业发展的长足进步,为物流设备的研发与制造提供了强大基础;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已经购置了若干物流设施、设备,这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仓储、流通、加工能力上了新台阶.我国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提升,以及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普及,涌现出了一大批涉农电商平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支付平台,使得农业物流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的信息化程度逐步提高.此外,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建设及学科战略发展调研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开设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的本科院校总计为475个,高职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的有近800所,可谓遍地开花.[15]
4.2.4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物流节点作用日渐凸显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资产品与农产品双向流动过程中,起到了物流节点作用,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更多的物流增值服务:一是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市场行情,为农户的农业生产规模、数量、时机进行把脉,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二是根据农户的生产资料需求情况,向农资供应企业提出统一采购和统一物流服务,减少中间商层次,降低单位采购成本和物流费用,增加农户议价能力.三是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物流资源,一方面为农户农产品提供集货、仓储、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咨询等物流服务,减少物流环节,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另一方面将农资企业的产品直接配送到农户,降低了企业的物流成本,最终实现农户和农资企业的“双赢”.四是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引领示范作用,为农户提供新的农业知识和技术指导,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五是发展分享经济新模式,组织农户和农资企业共同建设物流基础设施,为农资企业和农户提供更为便捷的物流服务.六是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集体名义跟银行和保险公司对接,一方面为农资企业和农户的融资贷款提供担保,为农资产品和农户产品的产、供、销等环节提供保险服务,降低经营风险;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银行和保险公司实现代收货款或第三方支付服务,降低个别物流企业卷款跑路对农资企业和农户的伤害.[16]山东寿光农民合作社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就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物流节点作用的成功案例.
4.2.5新政策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流通创新载体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和“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的政策支持下,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流通创新基地建设的重要载体,其地位将不断提升.[17,18]其具体表现为: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加快农资产品和农产品流通模式转型升级,提高农业供应链管理控制能力的实施载体.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资企业与农民协同发展,实现农业物流共享经济新模式的践行载体.三是在先进技术的支撑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将成为推动智慧物流、冷链物流建设的具体实施者.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将成为涉农电子商务以及农村物流快递协同发展的载体.五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助力电子商务企业拓展农村消费市场,实现线上产品的线下物流配送服务功能;同时借助互联网推动农资产品和农产品的网络销售,增大产品的流通范围,实现企业与农民的增收.
4.2.6农民专业合作社将成为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实施载体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与社会和谐,而农资产品的质量安全则关乎农民的生产和生计.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组建原则下,把分散农户联结起来,将单个农户难以承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重任转化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监控;通过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施,提高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水平,实现农产品市场准入的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对质量安全管理部门发挥监督管理职能,减轻监管成本起到重大作用,同时也对农业物流各个环节的标准化作业打下坚实基础.19]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资企业产品流通至单个农户的载体,实现农资流通渠道的扁平化,减少中间流通环节,进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同时对农资的质量安全鉴定以及科学使用农资提供技术指导,不但可以降低生产风险,还保护环境.[20]
4.2.7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的农业物流体系成为农业“六次产业”融合的助推器
农业的“六次产业化”是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互动发展的一种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其实质是在着力发展第一产业的基础上,紧密衔接农产品精深加工等第二产业,并开发农产品销售、餐饮、休闲旅游等第三产业,最终实现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融合互动发展的新模式.从日本农业六次产业化的成功经验来看,日本农协组织在其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21]从我国国情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六次产业”融合经营主体的目前相对比较好的选择.构建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的农业物流体系,将成为打造城乡一二三产业融合渗透的新业态以及产业链交叉重构的重要助推力量.能够加速推动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实现农业多产业互动发展,拓展农业经营门类范围,促进传统农业转型提效,让更多农民在家乡就业、致富.
5.1明确农业物流目标
农业物流体系的构建应该立足我国现有农业发展情况,以满足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和解决“三农”为总目标,采取顶层设计路线,优化城乡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物流载体地位,减少农业流通中的不必要环节,重点提升农资产品和农产品双向流通的服务水平,将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积极贯彻于各个环节,并推动以互联网为网络载体与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实际物流载体的“虚实”结合,尝试物联网智慧物流以及涉农电子商务与农村物流快递协同发展等创新模式,加速推进农业的“六次产业化”进程.
5.2推动农业物流两条脉络的一体化建设
农资产品物流与农产品物流可以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两条腿,可谓缺一不可.因此,必须自上而下对城乡物流发展进行统筹规划,依托“互联网+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流的线上线下互动,着力推进城乡物流一体化,并积极推动农资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切实改变我国满足农业发展的产前、产中、产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物流问题.
5.3完善四大支撑要素
5.3.1完善农业物流政策
进一步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物流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功能作用,并从发展规划、土地流转、税收优惠、质量管理、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扶持、人才培养、物流网络架构、投融资体制、行业标准、市场进入和退出机制、部门协调机制等多个方面给予给予农业物流发展所必须的法律法规支撑.
5.3.2加大专项资金扶持力度
一是政府要整合各个部门所给予农业物流的“撒盐吧”式扶持资金,加大对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的发展农业物流企业和个人给予贷款贴息、专项补贴、涉农物流专项资金、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实现涉农业物流扶持资金的聚合效应;二是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借鉴国外农业发达国家经验,大力发展合作金融,自力更生解决农业物流经营资金短缺的问题;三是支持有条件的农资企业与农民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引导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参股、联营等形式,开展农业物流共享经济的探索;四是完善农业物流保险制度建设,为农业物流发展保驾护航.
5.3.3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农业物流领域
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农业物流领域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农业物流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劳动力支撑条件.[22]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农业物流领域具有以下优势:一是大多都具有较为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熟悉经营环节和农业发展规律,且吃苦耐劳;二是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容易接受简单的物流操作培训,涉农物流活动容易上手;三是返乡就业、创业氛围日渐浓郁,多数农民工想就近就业、创业,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5.3.4拓展优质农资产品和农产品资源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资产品和农产品流通的重要参与者和质量安全把控的“守门员”.要应用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物流载体的检验检测、质量监控等功能构建质量安全监督系统,对农药、化肥、农膜、种子等农资产品以及多种多样的农产品进行渠道整合和质量检测.既确保优质农资产品为农所用,同时也使优质安全的农产品顺利流向餐桌.
5.4加强六大基础要素
一是在现有交通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城乡物流网络的衔接工程,重点加强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农业物流节点(枢纽)的道路、仓库、场站、质检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采取政府补贴、农民众筹、企业入股等多种方式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物流设备的投入,提升物流设备的现代化水平和科技含量.三是以单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点,以农资产品和农产品流通为线,积极鼓励构建联合社,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农村物流网络,并与城市物流网络对接.四是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强化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等物流信息技术在农业物流领域的应用,并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构建农业物流信息平台.五是鼓励高校开展涉农物流的产学研用活动,探索涉农高级物流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5.5提升八大功能要素运作水平
涉农物流活动所包含的集货、运输、储存、加工、包装、装卸、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要素应在农业物流体系构建的总目标下,围绕两条主线,利用四大支撑要素和六大基础要素的不断完善和优化,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核心载体,重点开展涉农冷链仓储与配送、精深加工、电商平台、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物流金融、农业物联网、休闲旅游、质量检测、营销平台等增值服务,不断提升各个功能要素的运作水平.
[1]MIGHELL R L,JONES L A.Vertical coordination in agriculture[R].Washington D C:U.S.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1963.
[2]BARKEMA A.Reaching consumer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the short way around the barn[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3,75(5):1126-1131.
[3]BOEHLGE M,SEHRADER L F.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in the Industrialization[M].Great Britain:The Ipswich Book Company,1988:78.
[4]SALIN VICTORIA.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agri-food supply chains[J].International Food&Agribusiness Management Review,1998,1(3):329-334.
[5]MCKINNON A,CAMPBELL J,LEUCHARS D,et al.Analysis of Transport Efficiency in the UK Food Supply Chain[M].Edinburgh:Logistics Research Center Heriot,2003.
[6]FRANK S D,HENDERSON D R.Transaction costs as determinants of vertical coordination in the U.S.food industries[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2,74(4):941-950.
[7]刘军,杨化云.农资物流研究与发展状况分析[J].物联网技术,2013(3):75-77+80.
[8]周殿昆.农产品流通与农民合作社发展相关性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0(11):31-34+80.
[9]杜小芳,罗静,张金隆,等.农业第三方物流发展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4,26(3):159-161.
[10]倪燕翎,燕翔.农产品流通中第四方物流组织结构及其运作[C]//中国商业经济学会.首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2007:287-293.
[11]田野,赵晓飞.我国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构建[J].中国流通经济,2012(10):19-24.
[12]王新利.中国农村物流模式及体系发展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05):34-36.
[13]丁萌,李树超,熊伟,等.日本农协物流新模式对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1(3):84-86.
[14]周波,万小兵,朱朝晖,等.国外农业合作社发展模式探析[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09(1):68-72.
[15]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建设及学科战略发展调研报告》.2014.1:5-6.
[16]隋姝妍,大岛一二.试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J].农村经济,2010(8):122-124.
[17]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EB/OL].[2015-06-16].http://www.gov.cn/zhengce/ content/2015-06/16/content_9855.htm.
[18]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的意见(国办发〔2016〕24号)[EB/OL].[2016-04-21].http://www.gov.cn/ zhengce/content/2016-04/21/content_5066570.htm.
[19]李剑锋.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保障作用[J].浙江农业科学,2011(5):980-982+990.
[20]高锁平,裴红罗.农民专业合作社: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载体——以浙江临海市上盘西兰花合作社为例[J].农村经济,2011(1):127-129.
[21]朱富云,柯福艳.农业六次产业化发展现状与逆社会分工视角下的主要特征——日本案例及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J].浙江农业学报,2015,27(12):2234-2239.
[22]王新利,张襄英.构建我国农村物流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4):263-266.
To Build a Modern Agricultural Logistics System by Carrier of Farmer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
YUAN Kefeng,ZHANG Xiaoxia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ingde Normal University,Ningde 352100,China)
Agricultural logistics is a two-way flow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farm products.China’s current agricultural logistics model is of multiple intermediate links,high cost,much loss,low degree of systematism and informationization,and does not meet the need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Based on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farmer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as a carrier of modern agricultural logistics system,it puts forward the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material products logistics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s logistics,and perfection of four supporting factors:policy,capital,labor force and product resources;strengthening 6 basic factors:logistics facility,logistics equipment,logistics network,logistics information,logistics IT,logistics professionals;improving level of 8functional elements:collection of goods,transport,storage,processing,packaging,loading and unloading,distribution,information processing.
Farmer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Modern agricultural logistics system;Agricultural material products;Agricultural products
F323.1
A
2095-4476(2016)08-0055-08
2016-07-07;
2016-08-12
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社科B类)(JBS14225);宁德师范学院“服务宁德区域经济和产业”专项课题(2013F50)
袁科峰(1979—),男,河南洛阳人,宁德师范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
(责任编辑:饶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