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开县教师进修学校 廖纪元
遇见·未见
♡重庆市开县教师进修学校 廖纪元
“师傅,这篇课文该教什么嘛?”“师傅,我发了篇文章在你邮箱,抽空给我修改一下哟!”“师傅,给我推荐几本好杂志吧!”……每当一声声“师傅”在我耳边响起时,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未曾谋面的“导师”来。
199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杂志上读到了周一贯先生有关“研读”的系列文章,这让迷茫中的我眼前一亮,似乎找到了走出“问读”圈的路径。之后每个月,我都会将杂志借来,抽时间到几公里外的场镇上将文章复印下来,作为资料保存。我每天都反复研读周先生的“研读”文章,仔细领会,然后在课堂中进行尝试,我的课堂形态因此变化很大。这是我第一次“遇见”周一贯老师,我深深地喜欢上了他的文章,将他当成了心中的师傅。
后来,我给周一贯先生写了一封信,咨询他的专著有哪些。在那个年代,别说村小,即便是中心校,也没有网络。我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山村里,很少走出大山,书信成了唯一能联系周先生的途径。没想到,周先生很快就给我回信了,信中介绍了他的部分专著。我通过邮局先后邮购了周先生的《语文教学优课论》《阅读课堂教学设计论》《研究性阅读教学探索》《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经典设计》《小学语文优课精彩片段评点》等专著。周先生的著作深入浅出,好读、好学、好用,我总是不断地从中汲取营养,然后实践于自己的课堂,在实践中又生出许多感悟,也试着将它们写出来,学习“笔耕”。
2004年,我从村小考调到了县城一所小学任教。到了县城,视野开阔多了,信息顺畅多了,但我研读周先生的作品和学习“笔耕”的习惯没有变。学校订阅的专业杂志比较多,我是每期必读,只要遇到周先生的文章,读后一定要复印下来进行保存。现在,我的书柜里已有厚厚的几大摞了,这是我的“财富”。在周先生的“指点”下,我的课堂更实在了,我的研究更“语文”了,也有不少“豆腐块”见诸报刊杂志了。我没机会当面聆听周先生的教诲,但我又无时无刻不在接受他的指导。在我心里,他就是我的导师。周先生的弟子无不颇有建树,名震一方,周先生都不知道还有我这么一个愚笨的编外弟子存在呢。
周先生在绍兴进修校工作时,办了一个名师研修班,没几年,该班的学员都成名成家了。能跟随周先生学习,是我神往的事。2006年,我调到县进修校工作,也想给年轻的教师搭建成长与发展的平台,也想模仿周先生办一个类似的名师研修班。可惜由于自身能力和一些其他原因,此事最终成为泡影,这也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和永远的不甘。
虽“遇见”,却“未见”;虽“未见”,却早已“遇见”,周先生的学识、人品、精神无声润泽着我,影响着我。遥祝我心中的导师——周一贯先生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