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翠兰
(湖北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试论李鸿章在中国电报业发展中的作用
马翠兰
(湖北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摘要:李鸿章是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褒贬不一的人物。他倡导洋务运动,创办了很多新式企业,在中国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付出了大量心血。考察李鸿章出于军事与商务需要创办和发展中国电报业的全过程可以发现,他在中国电报业的生成、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评价历史人物不能简单地以忠奸或善恶为标准。
关键词:中国;李鸿章;电报业
李鸿章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晚清四大中兴名臣,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对于他,人们亦褒亦贬、莫衷一是。由于他曾代表清政府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致使他成了中国屈辱的象征。近百年来,学术界对于他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和贡献作了较为详尽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前,学术界对他基本上定位于卖国贼、清政府的忠实奴才和代言人、农民阶级的压迫者和敌人。如胡滨的《卖国贼李鸿章》认为:李鸿章一生的历史,是一部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对外出卖民族利益的反动历史。80年代以来,学术界运用现代化理论对他在洋务运动、求强求富、争取中国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所做的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并站在历史的情境下,对于其签订不平等条约等行为给予综合分析,研究更客观、公正。①
李鸿章是实施洋务计划的关键人物,创办了不少近代工矿企业、军事企业、交通运输通讯业等,电报业则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本文试图对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创办、发展中国电报业的有关活动作较为详细的探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在扩大商品输出的同时,不断要求在中国修筑铁路和架设电线。1863年,英国人卜鲁士照会清政府,意欲由恰克图经北京城至海口设立电线。1864年,美国公使照会清政府,请置铜线。同年,福建税务司美理登亦请自福州口南台河边至罗星塔一带架设电线。1865年,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提出《局外旁观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指手划脚;英国驻华参赞威妥玛在公使阿礼国的指使下,重复赫德的说词,抛出《新政略论》;列强一致认为在中国“添设铁路和电报,……对于在华自由发展外国贸易具有重大意义”,②极力鼓吹在各省设立电线、铁道、采矿、采煤等事业,为即将到来的修约活动制造舆论。最早在中国海岸架设海底电线的丹麦大北公司,竟背着清政府将水线由香港展延到上海租界。187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允许其架设海线由香港经广州、汕头、厦门、福州、宁波到上海。陆线方面,丹麦商人开始架设淞沪线,英国亦于1870年架陆线达九龙。
面对列强的威逼,又值内乱频仍,清政府疑惧交加,坚决予以拒绝。1863年总理衙门曾上奏说:“开设铁路,洋人可以任便往来”,“倘任其安置飞线,是地隔千百里之遥,一切事件,中国公文尚未递到,彼已先得消息,办事倍形掣肘。且该线偶值损坏,必归咎于官民不为保护,又必丛生枝节。”③清政府对于洋人要求架设电线之所以严词拒绝,主要是从军事和外交方面考虑,认为电报与铁路一样有损于清政府的政治权利。各地督抚鉴于当时中国的社会境遇,对架设电线大都表示反对,即使是与洋务接触较多的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和湖广总督李鸿章也不例外。崇厚认为“铜线(即电线)铁路二事,……于中国毫无益处,而徒贻害于无穷”,④李鸿章则称:电线、铁路“此两事大有益于彼,大有害于我”。⑤被外国洋行在罗星塔架设电线纠缠不堪的福建巡抚李福泰更是视电线、铁路为洪水猛兽,称之为“惊民扰众,变乱风俗”。⑥总之,在向政府提供对策时,各地督抚几乎都对电报持否定态度。
1874年,日本借琉球问题对中国进行军事挑衅,派军舰到台湾,一时战云弥漫在中国东南海疆,洋务派在办理台湾防务中意识到了办电报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李鸿章在《筹办海防折》中说:“今年台湾之役,臣与沈葆桢函商调兵,月余而始定,及调轮船分起装运,又三月而始竣;而倭事业经定议矣”。在严峻的现实面前,曾坚决反对架设电线电报的李鸿章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他认为必须速速架设电线:“设有紧急,诚恐缓不及事,故臣尝谓办洋务制洋兵,若不变法而徒鹜空文,绝无实际,臣不敢明知而不言也”,“有电线通报经达各处海边,可以一刻千里。”⑦负责筹办台湾防务的沈葆桢,从军事需要着眼,奏请在福建和台湾之间架设电线。清政府在军情紧急的情况下,批准由官方兴办。沈葆桢虽“屡言其利,奉旨饬办,而因循迄无成就。”[1](P336)丹麦大北电报公司此时却乘机擅自在福建省敷设电线,侵犯中国主权,福建人民愤起将电线拆毁;后经交涉,由清政府议价买回。于是,顽固派借机对电线大加贬伐,“电线之设,深入地底,横冲直贯,四通八达,地脉即断,风侵水灌,势所必至,为子孙者,心何以安?……藉使中国之民肯不顾祖宗丘墓,听其设立铜线,尚安望尊君亲上乎?”[1](P331)破坏风水,欺君犯上几乎成为反对派借以反对变革的利器。打破传统,克服认识局限性是何等艰难!
在晚清官场,李鸿章从来都不是闭目塞听者,他曾说:“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⑧1879年,李鸿章从军事需要出发,力排朝中众议,借天津电报鱼雷学堂教习贝德斯的协助,在大沽炮台和天津之间架设一条长约40英里的电线,当年5月便开始使用,这是中国官方最早创办的电报。李鸿章特别从军事方面论述了架设电线的重要意义:“用兵之道,必以神速为贵,是以泰西于讲求枪炮之外,水路则有快轮船,陆路则有火轮车,以此用兵,飞行绝迹。而数万里海洋欲通军信,则又有电报之法,于是和则以玉帛相亲,战则以兵戎相见,海国如户庭焉。近来俄罗斯、日本国均仿行之,故由各国以及上海莫不设立电报,瞬息之间可以互相问答。独中国文书尚恃驿递,虽日行六百里加紧,亦已迟速悬殊。……俄国海线可达上海,旱线可达恰克图,其消息灵便极矣。即如曾纪泽由俄国电报到上海,只须一日,而由上海至京城,见系轮船附寄,尚须七日,如遇海道不通,由驿必以十日为期,是上海至京仅二千数百里,较俄至上海,消息反迟十倍。倘遇用兵之际,彼等外国军信,速于中国,利害已判若径庭。且其铁甲等项兵船在海上日行千里,势必声东击西,莫可测度,全赖军报神速,相机调度,是电报实为防务必需之物。”[1](P335-336)电报对于军事的关系如此重大,李鸿章关于在中国建设电报的奏议很快得到清政府允准。政府的批准、推动无疑大大减少了创办电报的阻力,也增强了李鸿章的信心。1880年,李鸿章便以“北洋以至南洋,调兵筹饷,在在俱关紧要,亟以设立电报,以通气脉”⑨为由,提议架设天津至上海的陆路电线,经费由北洋军饷内筹垫。这一工程比大沽炮台到天津的工程要浩大得多。电报线北起天津,从陆路循至江北,越长江达上海;安置旱线即与外国通中国的电线相接。正线、支线共长约三千余里,沿途分设局栈,建设费用十余万两,先由军费垫支,这条连接中国东部南北地区的通讯干线,一年之后即按期完成。“军事工业是以国民经济为基础的,军事生产和新的防务体系需要大量的煤铁供应以及交通运输、电讯业的配合,不解决这些问题,以‘求强’为目的的军事工业将步履维艰。”[2]电报业在中国艰难地孕育成长,无疑为增强中国国防事业提供了助力。
为了抵制侵略者深入中国腹地,清政府在1870年代初对于电线架设制定了两条原则:内地电线一概不准洋人安设;海底电线洋人安设与否听便,中国既无为其保护海线不被破坏之责,也不准海线牵引上岸,其海线线端只能安放在趸船上。中法战争期间,海防、边防紧急,为了及时传递信息,清政府及各地封疆大吏积极筹办在各地架设电线。北方则在塘沽至山海关、营口、旅顺等地,南方则于中越、中缅边境,相继架设电线,办起电报。此后,自北京起,北至东三省,南至云、贵、滇,西至新疆,东至江浙,都办起了电报。每省都设有电报局,较多的设有20多个局,较少的也有数局。当时全国最长的线路是北京至恰克图,长2700余里,耗资60余万两,经营近3年之久。不仅国内线路通畅,而且还设立了一些国际线路。1885年,吴大沉筹办朝鲜善后事宜,由奉天筹设旅顺至朝鲜国都电线。1892年,李鸿章奏准与俄接线定约,黑龙江有线路通俄国。此外还有广东至新加坡、马尼拉,上海至日本长崎,奉天至仁川等地的线路。不仅有陆上电线,还有水底电线。台湾为防务要区,1888年水陆线并设之。据清末统计,总计设立电线9万余里,每年收入白银约一千万两。⑩与此同时,英、法、美、德、丹麦等国公使为了便利对中国的侵略,纷纷要求在上海设立万国电报公司。外患当头,内部贫弱,李鸿章认为“若中国不亟自为,无以杜外人之狡谋,保我自有之权利。”[1](P369)盛宣怀看到电报设备简单,资本不多,有利可图,便向李鸿章提出中国自己应速设电报、以抵制洋人的建议。针对列强提出在中国开采煤矿、设立电报、内河航行等侵略要求,洋务派回应说:“彼等固请开挖,并可酌顾彼等之精于是术者,由官督令试办,以备军需,而收利权。……与其任洋人在内地开设铁路电线,又不若中国自行仿办,权自我操,彼亦无可置啄。”⑪洋务派提出“分洋商之利”、“保我利权”的口号,在当时主权丧失的情况下,无疑是一种较好的权宜之计。
为了保护和促进电报业的发展,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派盛宣怀为总办,郑观应襄理局务,并于紫竹林、大沽口、济宁、清江、镇江、苏州、上海等七处设立电报分局,与丹麦大北电报公司订立合同,代为购料、雇人、查勘线路。架设工程从1884年4月开始,11月竣工,全线三千余里,共用银十七万八千多两。这条线即为津沪线,是中国开办的第一条官督商办的陆路电线,天津成为中国近代电报事业的发源地。在李鸿章的主持下,设立专门机关管理、规范电报业,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电报管理上的主动权。为了摆脱洋员的控制,李鸿章在架线伊始,就于1880年在天津设立了电报学堂,聘请丹麦技师教授中国学生学习电学和收发报业务,逐渐取代电报总局所雇洋员。1882年上海也成立了电报学堂,培养了大批电报人才,充实到各电报局处。李鸿章说:设立学堂训练电报人才,可以做到“自行经理,庶几权自我操,持久不疲。”[1](P336)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洋人的操纵,植杆架线及收发电报取得了一定的自主性,有利于国计民生、促进中国电报业的发展。
1882年4月18日,李鸿章等人把天津电报总局改为官督商办企业,仿照轮船招商局章程,招集商股。敷设电线的费用最初是从军饷内酌等垫付的,此后,“除由商于八年三月、六月(1882年2月、5月)按期缴还官本银六万两外,五年后分年续缴银二万两,按年缴纳五千两,免计其息,......以尽商人报效之尤。”⑫在官督商办电报局招商集股的筹备下,中国的电报业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1882年10月,英、法、美、德各国公使要求在上海设立万国电报公司,拟添设由沪到香港各口海线。面对列强的步步侵略,李鸿章认为:“惟有劝集华商先行接办由沪至粤沿海各口陆线,以杜外人觊觎之渐,而保中国自主之权,使彼族无利可图,或者徘徊中止。且沿海各省与京外筹商军国大事,调兵催饷,均得一气灵通,于洋务海防实有裨助,而商民之转输贸易者,亦藉电报速达,利益更广。”[1](P339)因饬电报局委员盛宣怀等传集众商,妥晰会议。“当此外人窥伺,必须激励华商,群策群力,共图抵制。”[1](P340)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使官民知道电报为有益军国商旅之事,并将华商会议接办苏、浙、闽、粤陆路电线章程十条,照缮清单,恭呈御览:(1)道里宜先约计也(约5650里);(2)经费宜先酌定也(集股本英洋80万元,先旧商后新商);(3)巡费宜请津贴也(每年一万余两,由于官津贴发局转给,以重巡护而纾商力);(4)学生宜请添习也(备分管报房);(5)查路宜选能员也(确保路线能如期架设);(6)监工宜派大员也(督帅洋匠,请浙、粤、闽派员会同照料);(7)开工宜资熟手也(仍调前次南路熟工铭军200名);(8)巡守宜立劝惩也(派绿营汛兵看守);(9)官报宜仍登记也(官府电报费用作抵贴巡费);(10)材料宜请免税也(用料多就近取材,免纳厘税,电线电器进口,请关道给发免单)。[1](P340-342)上述条款章约可谓考虑周全,尤其是对于机器、原料的进口免征苛捐杂税,这是符合后发国家进行现代化的一般作法的。1883年2月,从浙江动工开始架设第二条官督商办的干线——苏浙闽粤线。它起自江苏苏州,最后到达广州,全线长5600余里,估计需耗银40万两。动工后,自北而南,由英国大东电报公司参与,1884年完成竣工。与此同时,还收回了丹麦大北公司在吴淞设的陆线和英国大东公司在九龙所设的陆线;官督商办的电报局也从天津迁到上海,仍由盛宣怀任总办。
李鸿章固然是从维护清朝统治、便捷传递军事信息的需要出发大力倡导电报业的,但是当电报这一新事物日益成长,其便利、快捷也赢得了民众的认可与支持,中国电报业的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当津沪线投入使用,苏浙闽粤线开始架设之际,为便于传递信息,长江流域的商人也要求在长江架线。这时西方列强为扩大其商品销路,也酝酿在长江敷设水线。为了抵制洋人的这一阴谋,两江总督、南洋通商大臣左宗棠以商人要求的名义,于1883年奏请架设长江电线,所需经费,建议由商人自筹,并派江苏候补道王之春会同盛宣怀专办长江设线之事。接着电报局又开始了它的第四条干线——广西云南线的架设。这条电线是官商分段办理、共同建成的。它在防卫西南边疆,促进川、楚各省的商品流通上起着积极作用。在中法战争及战后处理事宜中,电报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李文忠公全书》中到处可见“电称”、“电旨”、“奉电”等字样,这说明电报在便捷信息、联络京城边疆、加强军事防御等方面已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依照广西云南线的筹款方法,经清政府允准,电报局又开始架设陕西甘肃线。李鸿章以加强防务为由,主持架设津沽北塘至山海关、营口、旅顺等地的电线;又会同吉林将军希元将电线展延到吉林省城、再达晖春。随后,黑龙江将军恭镗因开采漠河金矿,要求将奉天晖春线向漠河延伸。此后,各省普设支线,还接通了一些国际线。由此,中国的电报业自1881年开办以来,经过十几年的修建,到1895年,“东北则达吉林、黑龙江俄界,西北则达甘肃、新疆,东南则达闽、粤、台湾,西南则达广西、云南,遍布二十三行省,并及朝鲜外藩,殊方万里,呼吸可通”,[1](P446)已初步形成了通连全国的电讯网。
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官僚打着“求强、求富”的旗号,创办了包括电报业等一系列近代新式企业,使古老的中华帝国向近代化又迈进了一大步。李鸿章说:“惟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方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动数以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产、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酌度时势,若不早图变计,择其致要者逐渐仿行,以贫交富,以弱敌强,未有不终受其敝者。”⑬虽然在初期架设南北洋线时,技术上不能自主,主要依赖丹麦、英国的电报公司进行,洋务派强调的电报这个“防务必需之物”掌握在外国洋人之手,清政府调兵催饷的机密消息,外国侵略者了如指掌,所谓“每发密电至京,无不消息外布。”⑭但是,当时电报业无论是在加强防务还是在便利商旅等方面的作用都不容小觑。“即如朝鲜事变,越南告警,皆能瞬息传递,应机筹措。此外则英、俄、德、法、美、日等各国出使大臣所有购船、制械、侦探敌情、商办交涉各事,莫不朝发夕至,虽远隔万里之外,而近若户庭、指挥一室之中,而捷于影响。”[1](P346)这就使得依赖驿站传递信息,快则十几天、慢则几个月的原始落后状况基本改观,新的信息传递方式使清政府能够较快地洞悉边情、敌情,赢得防范、准备反击敌人的时间,在战场上就可化被动为主动,无形中增强了防务能力。1882年中国军队在朝鲜“壬午兵变”中取得的胜利,“实赖电报灵捷”。⑮
同时,电报业的兴起对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起着积极作用,促进了中国的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的转化,“五年以来,创设沿江沿海各省电线,绵亘一万数千里,国家所费无多,巨款悉由商集。”[1](P346)电报业的高收益率吸引了更多的商人投资于近代企业。电报局章程规定,股东除享受10%的官利外,还可参加股息分配。每年分配的股息大都在7%的水平,个别年份甚至高达30%以上,这在当时的新式企业中是少见的。[3]电报业的创办和发展开化了社会风气,使当时闭目塞听的中国人开始正视现实,不再视铁路、电线为洪水猛兽。电报一旦通达,不仅在国防、增加财政收入和经济发展上大有益处,而且大大便利了人民的生活。电报传递中,时间上的快捷无形缩短了空间上的遥远,“殊方万里,呼吸可通”,人们对于数千里之外的事情,很快就能了解,从而便利了各地人民的沟通与交往,尤其便利了商人对于各地市场行情的了解,“即商民之转输贸易者,亦可藉此以速致有无,而广收利益”。[1](P369)近代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作为一个近代化的城市,首先必须有交通通讯的发达、经济商业的繁荣兴盛,而电报业的兴盛恰恰使其成为可能。电报业的发展加速了城市近代化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使落后的中国开始走进近代,迎接新式的生活。
毋庸置疑,李鸿章在中国电报事业的创办、发展过程中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首先,他使清政府的一些官员解放了思想,开化了风气。虽然李鸿章本人在刚开始时也视电线为洪水猛兽,然而他却没有因惧怕而逃避或排斥它,更没有妄自尊大、把传统驿站传递视为上国神物,而是正视现实,及时认识到电报在传递信息、加强防务方面的优势,肯定电报为当时防务必需之物,显示了他超乎一般士绅的眼界。“电报线为其陆海军提供了迅捷的联络手段,并为其外交谈判提供了信息,据说其他国家外交人员在天津电报局发出的电信的抄件在一小时之内就能到李鸿章手中。而且,他让在上海的电报线与海外电缆相接,在云南和广东的与法国的相连接,在满洲里边界的和俄国的相连接,使其极易与世界各国首都取得联系。”[4]他力排非议,首创并取得了架线的成功,开创了中国近代电讯事业的先河,其首创精神让人佩服。对于列强的侵略,他并非一味让步投降,而是对洋人借电报渗透、侵略中国、一再无理要求架设水陆电线等行径坚决拒绝和抵制,并及时引进商人资本发展电报业以使外人狡谋落空,认为与其受洋人掣肘,不若华商自办。1882年,英、美、德、法上海万国电报公司请添设自香港至上海海线,盛宣怀坚决反对,并上书李鸿章说:“自苏至粤,海口甚多,前此大北海线仅通香港、厦门、上海三处。若准各国援引同治九年奏案另设沿海水线,则海口皆通,骎骎乎有入江之势。从此我有机要,彼尽先知,我有官书,转须假手,反客为主,关系匪轻。”⑯此与李鸿章所说“华商独造旱线……海线必衰”⑰异曲同工,反映了他们抵制外人侵略,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远见卓识。
其次,李鸿章不仅在抵制洋商架设电线上防范未然,在铺设线路上也尽力争取摆脱洋人操控,任用中国工匠、职员。李鸿章倡导创办电报学堂,培养电报专门人才、选派留学生,力争中国的电报业能独立自主。在创办电报业的过程中,李鸿章等尽可能利用民间资本、官督商办,与外商进行商战,以最大限度地挽回民族权利。盛宣怀的好友、经营电报的得力助手郑观应曾禀报李鸿章,畅谈电报对挽回利权的重要性:“各通商口岸,自洋人设立电报以来,华商日困,市情朝暮反复,洋商操纵自如,此在西学算学谓之速力敌平力。虽间有电之处彼此同速,仍归平力;而无电之处,利钝终判天渊,是诚今日商务致病之由,而我国家利权之重轻亦隐受其制也。”⑱李鸿章善于采纳合理建议,利用其权势与威望,劝说朝廷颁布法规,使电报业得以顺利发展。当时中国风气未开,电报利害未卜,单靠商人自办,困难重重,风水意识浓厚的民众也极力破坏,所以官府如不加以“认真照料保护,则恐费麋巨万,功堕半途,华商寒心,外人贻笑。”⑲当然,作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且是高级官员,他的举措都是以最大限度地维护清朝的统治为目的的。其所创办的军务电线分为两种:一是为了对外的防务;二是为了镇压国内人民的起义。1884年,为从津沽直至旅顺沿海架设电线,李鸿章说:“这里俱系北洋沿海扼要之区,已分驻水陆各军妥筹防守。惟距津道途遥远,军情瞬息变易,非有电报无以速传递而速事机。”⑳次年,李鸿章请在朝鲜架设到国内的电线时说:朝鲜为辽沈屏藩,毗连俄日边境,内患外侮,在在可虞,必须及时接设电线以通信息而便调拨,㉑这是为对付内患外侮而设立的电线。专门为了对内而设立的电线也很多,如在筹设热河电线时李鸿章说:热河兵燹之后,伏莽犹多,地处塞外遥远,设有缓急,呼应不灵,必须添设电线以期消息灵捷。㉒
再次,李鸿章在创办电报业的过程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开拓精神与坚韧的毅力,这是电报业得以顺利发展并最终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在当时规章制度不健全、一切依靠个人能力和人格魅力的人治时代,李鸿章的言行对于电报业可谓有着生杀大权。翻开洋务运动史,页页都有他活动的足迹,他对于倾注了自己心血的电报业更是异常热心,一篇篇奏请在各地架设电线的奏稿显示出他的认真和热情。“诚以电报呼应捷速,虽隔万里若在户庭,有裨军国要政,为目前当务之急,成效已昭然可见。”[1](P354)诚恳劝谏、精密筹划,都是为了保护利权、发展中国的近代民族企业。1880—1890年代,清政府在南部、西南部与英法地线相接,东北、西北与俄国相接,张之洞等人担心万一有事,泄露机密,戍守之机丧失。李鸿章却认为:“只须章程严密,中国界内不准该国陆线侵越尺寸地方,亦不准该国设立电局,无事时不妨接线以收利益,有事时仍可断线以示隔绝,自无窒碍。”㉓李鸿章等人也预见到了中国电报业经营的困难,主张经营采取先难后易、按公司规则办事,排除官方控制干预,规定除军机处外,总理衙门、各省督抚衙门、各国出使大臣所寄洋务军务电报应区别对待,将其记帐结总作为归还官款,其他所有各省官府电报一律收取现金,并且要先付款后发稿。因为官府冗杂,稍一通融,纷纷仿效,经费无着,借支津贴,难以持久。这就使电报业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官府的干预,免于其沦为官府的附庸和工具,有利于企业按照市场规律自由发展。
最后,在实际操作中,李鸿章也多考虑官商之间利益的双赢。根据利商原则,电报线分官线和商线,偏僻边防商务甚少,筹拨公款,作为官线,提供常年经费。李鸿章说,电线“必改归商办,斯国家收消息灵通之益,而无耗损巨币之虞。”[1](P349)而主持电报局的盛宣怀则对电报业的作用、性质有更深刻的认识,他说:“(电报)固以传递军报为第一要务,而其本质则尤在厚利商民,为图久计。”㉔正是基于军务和商务的双重考虑,基于对洋人的抵制和民族利权的维护,在李鸿章等人的策划和经营下,中国的通讯事业才突破了传统邮递、驿站的落后状态,大踏步向近代化迈进。电报局也成为洋务企业中经营最为成功的企业,这从其股票价格上就可以得到证明。经营比较成功的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它们的股票价格大多数情况下是在票面值以上,但也多次跌到票面值以下,轮船招商局百两面值股票有两次跌到40~60两之间;而电报局的股票基本未曾跌到票面值以下,大多数在票面值以上50%左右。股票价格是企业经营好坏的寒暑表,由此可见电报业的经济效益非同一般。
总之,在中国近代电报业发展的过程中,李鸿章的倡导、经营之力不容忽视和低估。首先,他能突破同时代人认识上的局限性,洞察电报在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由排斥而倡导。其次,他意识到创办电报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对于如何抵制洋人操控和侵略,采纳各方建议,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大力倡导官督商办电报业,让洋人分利而权自我操。最后,他能够根据需要和各地情况,因地制宜,划分商线和官线,服务于商务和军务需要,发展经济,增强国防。正是李鸿章所倡导、经营的这一桩桩洋务事业让我们更真切地认识到: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评价历史人物不能简单地以忠奸或善恶为标准。
注释:
①如苑书义的《李鸿章传》是近年来研究李鸿章的一部力作。
②同治朝·办夷务始末.卷40。
③海防档·电线(一).10。
④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奏(同治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54,18。
⑤湖广总督李鸿章奏(同治六年十二月六日),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55,13-14。
⑥福建巡抚李福泰奏,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55,37。
⑦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24,23,22。
⑧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25。
⑨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38,16-17。
⑩清史稿·交通一·序。
⑪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55,9-16。
⑫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44,22。
⑬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卷16,25。
⑭皇朝经世文三编.卷26,8。
⑮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45,32。
⑯盛档,盛宣怀等.禀李鸿章稿(光绪八年)。
⑰李文忠公全书·译署函稿.卷13,49。
⑱盛档,郑观应、经元善.禀李鸿章稿(光绪七年十二月)。
⑲盛档,盛宣怀等.禀李鸿章稿(光绪八年)。
⑳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49,53。
㉑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53,50。
㉒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74,25。
㉓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63,39。
㉔盛档,盛宣怀拟电报招商局章程(光绪七年)。
参考文献:
[1]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6)[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2]龚泽琪,董连泽.中国军事经济史[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9.625.
[3]张国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248.
[4][美]K·E福尔索姆.朋友·客人·同事[M].刘悦斌,刘兰芝,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76.
(责任编辑:卢圣泉)
Study on the Role of Li Hongzha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legraph Industry in China
MA Cui-lan
(College of Marxism,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bei Wuhan 430205,China)
Abstract:Li Hongzhang is a very important character in China history,and people pass different judgements on him. He initiated 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founded a number of modern enterprises. During the progress of modernization of China,he gave his blood and swea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a electric telegraph from the needs of military and business. The author analyzes his words and deeds deeply,and makes conclusion that Li Hongzhang plays a positive role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legraph industry. The historical figures are multi-faceted and complex,so we can not simply use loyalty or rape,good or evil as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Key words:China;Li Hongzhang;telegraph industry
作者简介:马翠兰(1977-),女,河南信阳人,湖北经济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
收稿日期:2016-03-06
doi:10.3969/j.issn.1672-626x.2016.03.019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26X(2016)03-01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