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东丽区徐庄小学 邢 迎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的运用学生起点
■天津市东丽区徐庄小学邢迎
小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有两种学习起点即学生的逻辑起点和学生的现实起点。那么逻辑起点,我认为就是指学生按教材的学习进度,应该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积累。而学生的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所具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学习的资源日益多样,他们的知识认知不再仅仅局限于老师课堂中所学的那点内容了,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丰富的知识。因此,有很多学生在老师还没有讲课时,就已经对所学的知识有所了解,甚至已经掌握了。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们就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的从外部对学生实施知识的 “填灌”,而是应当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所以,在数学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越来越重要。
我们都知道,数学教材的编写是有它的教学体系和逻辑结构的,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应该是成逻辑上升式的学习的。所以,我认为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必须要钻研整套教材,理清学生知识结构,了解和掌握学生的逻辑学习起点。教师每教一个知识点,都要搞清楚学生在此之前学过哪些相关的知识,以后还有哪些知识与此相关,要从整体的角度考虑学生的数学学习。
例如在教学小学六年级 《圆的面积》一课的时候,我就要利用数学中的 “转化”思想来教学这部分内容。而 “转化”思想在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时,就已经有所接触并了解了。我通过提问:“你能将圆转化成咱们学过的图形吗?”引导学生回忆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为推到圆的面积公式做铺垫。这样就充分利用了学生的逻辑学习起点,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进一步向学生渗透了极限和转化的数学思想。
由于社会发展的日渐信息化与学习化,学生的学习资源正变得日益丰富多样,学生的学习渠道不再仅仅只有教师和教材,他们从父母长辈、课外读物、媒体、网络等学习渠道中已经接触了很多的数学信息。所以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我们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可能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了。那么,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要对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重新的认识,掌握学生的现实学习起点。
我们要想充分的了解学生的现实学习起点,可以采取课前调查的形式,如和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或者采用问卷等形式。通过这些方法我们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找准教学的起点。学生已经清楚的知识,我们就不需要重复讲;学生较模糊、有争议的认识和未知的内容则需重点研究、讨论解决。
例如在教学 “圆的认识”一课,我们班的学生已经对圆有所认识了。于是,在上课之前先进行了一个小测试。通过测试发现:100%的学生认识圆,95%的学生已经会用圆规画圆,90%的学生了解 “半径”、“直径”、“圆心”这几个名词。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就不在重复这部分的内容了,让学生们互相交流,自主学习。这样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避免了课堂中的时间的浪费。
在这一环节中,我们不得不引用美国著名心理学者、纽约研究生学院教授奥苏贝尔的一句话:“能够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是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这句话的意思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认知程度的高低可以使学生产生较大的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具备将生活实践的尝试有效地运用在学习当中的能力,同时还需要以其本身已掌握的知识为基础,能够巧妙的接触新知识并对新知识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和进一步加工。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要对学生知识掌握能力与基本知识掌握基础有充分的了解,把握好课堂的教学起点,制定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目标,才能使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例如,我在进行 “比的意义”教学时,我们由生活中比的例子引入本节课,教师板书3∶2和11∶15,让学生读一读,并说一说表示什么意思。学生会读,会写,但不知它所表示的意义,这样课的开始就让学生直接面对问题,充分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学生发挥自身主动性研究比的意义做好参与探讨的准备。
学生资源的发现与利用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希望所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在研究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充分预设学生课堂生成情况,并把学生现场生成的学习资源转化为引出新知的背景,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的调整我们的教学程序,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讨论中,最终获取新知。
如在教学 “圆的周长”一课中,当学生的回答脱离了教师的预设,这时如果教师不要急于生拉硬扯地把学生拉回来,而是对学生继续提问:“为什么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呢?”把教学的重点转到验证上来,理解计算公式,探究可以这样计算的原因上来,那么就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积极探索。从而减少无效学习,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只有正确把握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有效的加以利用,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才能使数学课堂真正彰显生命的活力,才能把孩子们引领到我们真正想让他们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