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艺华
(1.武汉音乐学院 思想政治课部,湖北 武汉 430060;2.武汉大学 哲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评析
胡艺华1,2
(1.武汉音乐学院 思想政治课部,湖北 武汉 430060;2.武汉大学 哲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一个典范,其具有以下主要历史效果:为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新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唯一公认的科学世界观在人民大众头脑里落地生根,使人民大众初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有力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其教训主要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时政治实践的关系始终没有完全理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存在简单化、庸俗化和极端化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实用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内在规律研究不够、把握不准。
建国后十七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建国后十七年(1949—1966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发展中第一个大变革、大转型、大探索的阶段,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以执政党的身份在全党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在党的领袖人物、哲学工作者和人民大众的共同推动下,这场轰轰烈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在极其艰难、复杂的环境中得以有序推进,取得了一系列振奋人心的历史效果,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与不足,可以说是胜利与失败、成功与挫折、经验与教训交织在一起。这一段历史在整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特殊而且是多重的意义,以致于我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的进程中,无论在何时从何视角都不能漠视它,也无法绕过它,更不敢轻易评鉴它。立足于新的历史起点,着眼于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发展,迫切需要我们按照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原则,对建国后十七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既要充分肯定其历史效果,也要正视并分析其深刻教训。与此同时,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准确把握其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启示与借鉴。
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特定历史阶段开展的一场规模宏大、富有成效、影响深远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成功典范。其产生的历史效果非常振奋人心,而且不可磨灭,大致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第一,为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新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作家告诉我们:“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是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1](P98)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执掌了国家政权,必然要将党的指导思想扩展成为国家意识形态,从而确立其在整个国家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但在当时纷繁复杂的形势下,马克思主义“要想在帝国主义思想、封建主义思想和各种各样的资产阶级思想的汪洋大海里取得胜利”,[2]绝非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它实际是一场思想领域的“解放战争”。这场战争虽然没有实地战场上的烈火硝烟和血雨腥风,但就其紧迫性、艰巨性、复杂性及其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理论智慧的考验一点都不亚于军事领域中的任何一场战役。建国后十七年间,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在全党全国范围内有计划、有步骤、创造性地领导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夺取了这场思想领域的“解放斗争”的全面胜利,不仅进一步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党内的指导地位,而且成功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使马克思主义由一个执政党的指导思想提升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指导思想,为确立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群众基础。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建国后十七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第一次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初步实现了允许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存在而最后战胜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策略,与此同时,在无产阶级政党首次执政后如何以自身的一元化指导思想引领多样性社会思想发展方面做出了艰难而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从而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开启了一个新的伟大时代。
第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唯一公认的科学世界观在人民大众头脑里落地生根。众所周知,“人们总是在世界观的引导下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3]科学的世界观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安身立命的东西,丢掉它就会变得无所适从,因此千百年来中国人民总是对哲学充满了神往。但是,中国革命的实践反复证明,以往的旧哲学在严格意义上都不是完全科学的世界观,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人类历史上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勤劳勇敢却又饱受磨难的中国人民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引领下,才能找到通向真理、解放自我的正确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讲,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武装全党同志和人民大众的头脑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崇高追求,而且是广大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民众的内在需求。由于种种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建国之前,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规模传播和宣传主要局限在党内的中高级党员干部、知识分子以及追求进步的青年学生范围之内,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尤其是刚刚获得解放的工人、农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充满了神秘感和距离感,甚至带有很多的认识偏差,可以说当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普通民众之间实际上都隔着一条或浅或深但又完全可以逾越的鸿沟。建国后十七年,中国共产党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大力倡导和积极推进,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以合法的形式在全党全国得到了全面而深入的传播和宣传,广大的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工人、农民、士兵和青年学生在持续不断的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消除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神秘感和距离感,在活生生的社会实践和个人生活实践中逐步了解并领略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精神和内在魅力,从而心悦诚服和无比崇敬地接受、认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种接受和认同是“包括了所有人在内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的”,[4]其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人民大众在精神上获得了解放,在思想上获得了新生,从而自觉而坚定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世界观,并开始确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就把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民大众的思想意识统一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上来,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党内到人民内部、从社会精英群体到社会各界民众的扩展。
第三,使人民大众初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1](P15)“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1](P16)这些闪耀着天才思想光辉的精辟论述不仅为理论界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民大众的关系作了合理的注解,而且为我们分析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历史效果提供了科学的指引。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仅是一伟大的认识工具,更是无产阶级批判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不只是让人民大众了解、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更重要的是让人民大众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建国后十七年,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领导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有效的方式转变为人民大众的思想武器,使人民大众在普遍意义上或多或少地理解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水平。懂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常识、能背几篇毛泽东哲学名著、会谈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成为那个特定时代人民大众的共同特征之一,他们普遍认识到:“学好哲学,可以使人开窍;学好哲学,终身受用”,[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提高人的素质的一项重要措施”。[6]在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人民大众自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去分析和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转化为工作方法和生活智慧,极大地提高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其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如以学毛泽东哲学著作而成为技术革新能手的全国劳动模范李瑞环,靠学“两论”起家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王进喜,从毛泽东著作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忠心耿耿地为党为人民工作的县委书记好榜样焦裕禄,在毛泽东哲学思想引领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最爱读毛主席著作、舍己救人的革命烈士欧阳海和王杰,等等。与此同时,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进一步磨砺了李达、艾思奇、杨献珍、陈唯实、胡绳、冯定、冯契、潘梓年等老一辈哲学家,培养了一大批像陶德麟、吴江、高清海、肖前、李秀林、黄楠森、陈先达、萧萐父、李泽厚这样的哲学新秀,还使冯友兰、金岳霖、贺麟、汤用彤、张岱年等一批旧哲学家获得了学术新生,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着一份共同的神圣事业,“铁肩当道义,妙手著文章”,共同组成了一个老中青相结合、各门派相融合、充满生机活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专业化队伍。
第四,有力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毛泽东同志告诉我们:“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7]这段话逻辑地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处于核心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为了实现中国化并始终围绕着中国化而展开,同时也为中国化提供群众基础、创造有效途径,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则是落脚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宗旨就是“为了宣传普及,赋予其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使之成为中国百姓喜闻乐见的东西”,[8]从这个意义上讲,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生共振的关系。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的大规模开展,及时地把人民大众对民族形式、中国风格、通俗表达的哲学理论成果的迫切需求传递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推进系统之中,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人民大众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生动实践,又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不断催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面对人民大众在实践中对哲学指导的需求,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运用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并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等方面不断推出理论创新成果,产生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哲学名篇,从而推动毛泽东哲学思想逐步走向成熟和系统化。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的开展也推动一大批哲学工作者结合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问题展开多方面、深层次的探讨,围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问题、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问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问题、百家争鸣问题以及 “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等展开了热烈的哲学争鸣和哲学讨论,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哲学新见解,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宝库增添了新内容,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内在规律的认识不断发展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与时俱进。此外,还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在中国的系统化发展,催生了像《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大纲》等一大批具有中国气派、中国品质、中国风格的系统性哲学教科书,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第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发展史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的命运始终是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在一起的”,[9]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一刻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作用,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9]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历来具有学哲学用哲学的优良传统,历史反复证明,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是一条十分重要的成功经验,“全党哲学水平的提高能够极大地推动党的事业的蓬勃发展”。[6]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一方面,它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使之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行动指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发展要求、体现中国特色的治国理政方略,引领社会主义事业在艰难曲折中不断摸索前进;另一方面,它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人民大众相结合,不仅大大地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的战斗力量,而且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充分认识自己的主人翁地位,以高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从而汇聚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强大动力,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奇迹。
尽管由于种种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交织在一起,建国后十七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也遭受过严重的挫折,但是不能因此而否定这一阶段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1981年6月27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此作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建国后头七年,“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党确定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是正确的,取得的胜利是辉煌的。”[10]此后十年,“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是这个期间党的工作的主导方面。”[10]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高度,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对其成就给予了更具哲学智慧和时代意义的赞誉:建国后头七年,党“带领人民,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不失时机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使中国这个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11]此后十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11]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意气风发投身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热气腾腾的社会主义建设。在不长的时间里,我国社会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积累起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11]这个辉煌成就的取得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毫无疑问与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探索实践和自觉运用、与人民大众的思想觉醒和奋发有为是分不开的,而这在一定意义上讲,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所带来的重要成果。
当然,也应当看到,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也留下了一些发人深省的教训,给人启迪,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时政治实践的关系始终没有完全理顺。哲学与政治是不同领域的两个范畴,“各自都具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和一定的相对独立性……都有自己发展的内在逻辑”,[12]但是哲学与政治之间又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哲学学说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更为密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无产阶级政党的关系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确实应该为无产阶级政党服务,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但是,必须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和运行方式,其功能也是多方面,除了要为无产阶级政党服务、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之外,同时还要为人民大众提供真理性的认识和实践性的智慧,为全社会提供发展精神文明所需要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为各门具体学科提供一般的方法论。因此,从理论上讲,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实践之间应当保持一定的必要的张力。但是遗憾的是,在建国后十七年间,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身的政治实践之间始终没有完全理顺两者的关系,较多甚至是过多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属性以及为政治实践服务的功能。从50年代初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和对唯心主义四次批判开始,出现了用政治权力干预正常的哲学争鸣和哲学讨论的倾向,后来随着党内“左”倾指导思想的发展,加之一些人为的原因,哲学政治化的倾向愈演愈烈,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逐渐偏离正确的轨道,最终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困境、遭受严重挫折。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过程中,必须始终把握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无产阶级政党政治实践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又要保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立地位,使两者能够协同发展。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存在简单化、庸俗化和极端化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实用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民大众之间的有机结合,目的是让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哲学家的头脑以及狭隘的哲学课堂、书本走向人民大众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生活实践,变成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和锐利武器,这理所当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变得通俗易懂、简洁明了,但是这决不能以牺牲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所具有的严密逻辑性和科学严肃性作为代价。建国后十七年间,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国内外局势的影响,特别是受党“左”倾指导思想的支配,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逐渐呈现简单化、庸俗化和极端化的不良倾向,暴露出实用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问题。比如在大规模的工农兵学哲学用哲学活动中,一些人对毛泽东的哲学著作断章取义,甚至包括一些哲学工作者把毛泽东的实践论简化为“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先去尝一口”,用“吃梨子”来解释实践的全部内涵。同时,也有一些人把哲学随便套用到日常生活中,引申出“杀猪哲学”、“种棉花哲学”、“种花生哲学”,把一些来自实践中的感性的经验的东西随意贴上哲学的标签,甚至出现让 14岁的小姑娘给武汉大学师生讲哲学课的怪事,在很大程度上损害哲学作为一门科学应有的学术性和严肃性。此外,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还有无限夸大哲学尤其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作用的现象,把大大小小的胜利和成绩都说成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胜利和成绩,客观上助长了个人崇拜之风。还出现像“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唯心主义口号,以及“顶峰论”、“捷径论”、“活学活用”、“超马克思”等错误观点。这些惨痛的教训应当永远为我们所警示。
第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内在规律研究不够、把握不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具有自身的内在规律,如何认识、遵循和利用其规律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首先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重大理论课题,诸如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何要大众化以及何以大众化、谁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包含哪些关系、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成效如何评价、有何标准等等问题,都需要人们尤其是哲学工作者作出科学的回答。建国后十七年间,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一直保持大规模推进的态势,党的最高领袖亲自引领,大批的哲学工作者积极参与,期间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协同进行,产生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成果。其中仅艾思奇一人就先后出版《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史》、《辩证唯物主义讲课提纲》等多部哲学著作,在《人民日报》发表近20篇文章,但遗憾的是,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几乎没有人去认真深入研究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内在机理,也没有建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理论。试想,如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这个命题都没弄清楚,那么怎么可能做到始终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正确方向?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后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越来越偏离正常的轨道,直至到“文化大革命”完全陷入困境遭受严重挫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当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对自身的内在规律研究不够、把握不准。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彭继红.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研究(1949-2009)[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24.
[3]李达.唯物辩证法大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3.
[4]金春明.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160.
[5]陈云.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62.
[6]李瑞环.学哲学 用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5.
[8]张奎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当代形态[N].光明日报,2008-11-18.
[9]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党员干部读本)[Z].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913.5.
[10]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N].人民日报,1981-07-01.
[11]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
[12]侯才.哲学与政治[N].学习时报,2005-05-19.
(责任编辑:卢圣泉)
Analysis on the Marxist Philosophy Popularization Movement in the Seventeen Years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HU Yi-hua1,2
(1.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Wuhan Hubei 430060,China;2.School of philosophy,Wuhan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072,China)
Marxist philosophy popularization in the seventeen years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is a model of Chinese Marxist philosophy popularization.Its historical effects are:The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directive function of Marx doctrine in the ideological terms of China;The Marxist philosophy as the recognized scientific worldview a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people in mind,the Marxist philosophy as the sharp ideological weapon grasped by the mass of the people initially,also effectively advanced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philosophy of China,and promoted the socialist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in a certain extent.Its main lessons ar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ilosophy and politics had not completely straighten out;the simplistic,vulgar and extremely are the problems in Marxist philosophy popularization and also exposed the matters of pragmatism,dogmatism,empiricism;researched on its own inherent laws was not enough and deep.
the seventeen years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China;Marxist philosophy popularization
B0-0
A
1672-626X(2016)04-0087-06
10.3969/j.issn.1672-626x.2016.04.014
2016-06-16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专项任务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11JD71001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3CKS042);湖南省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湘教工委通[2014]90号)
胡艺华(1978-),男,湖南永州人,武汉音乐学院教授,哲学博士,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