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铭燕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广西桂林541000)
美国中产阶级的虚伪
——评论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
肖铭燕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广西桂林541000)
摘要:伍迪·艾伦的喜剧电影带有明显的个人风格,作品《午夜巴黎》是其典型的代表作之一。伍迪·艾伦对自己的评价是“伪知识分子”,他所创作的《午夜巴黎》具有鲜明的讽刺主义,主要对一些物质主义者的生活方式进行评判和揭露,从而反映美国中产阶级的虚伪。基于此,现对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进行分析,找出其中代表美国中产阶级虚伪的一面。
关键词:伍迪·艾伦;《午夜巴黎》;美国;中产阶级;虚伪
美国籍犹太导演伍迪·艾伦从上个世纪60年代就开始在影坛中出现,拍摄很多脍炙人口的喜剧作品。电影《午夜巴黎》是以怀旧题材为主,呈现了身处当时社会的一个年轻人对巴黎的热爱,通过夸张手法演绎了主人公总觉得别人的生活要比自己的生活更加好,在现实与幻想中的矛盾和不安情绪。从《午夜巴黎》这个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状态,表面安好而背后却有不为人知的困难和危机,是一篇讲述美国当时社会状态的电影作品,为美国的电影历史增添了一部强有力的社会型题材电影。
《午夜巴黎》是描述当时社会一个文学爱好者浪漫而具有想象力的一部作品。吉尔是当时的好莱坞小有名气的电影编剧,可他认为为好莱坞写剧本虽然可以赚很多钱,却不能满足自己对文学的追求,他认为好莱坞作品都是快餐式消费,内容肤浅,风靡一时却很难在观众脑海里留下映像。吉尔是一个诗情画意的人,他怀旧,重视作品的质感,认为只有好的作品才可以成为观众的精神食粮。但在现实生活中,他的家庭成员都是现实主义者,对他的想法不屑一顾也相当的不理解。他希望在巴黎这座城市中完成他的第一部小说,而他的未婚妻和未婚的父母却对他留在巴黎十分反对,聊天中大家都不太愉快。所以,当巴黎午夜的钟声敲响之时,他幻想自己穿越到上个世纪的文化生活中,加入了海明威、毕加索这些鼎鼎有名的艺术家圈子里,让斯坦因帮助他评价小说,并把斯坦因当作了自己的知己,对于一个热爱文学的人,这应该是最亢奋人心的想象。当这一些想象都梦幻式的变成现实之后,他对理想又有了另一番感悟:文学理想是虚幻的,它和现实生活存在很大差异,即便一些神秘的时刻会出现,也很难一直留住,幻想中的喜悦一下子没有了。在现实生活中,他只能继续留在巴黎,将理想放在巴黎的生活中。这部影片在宣传海报上突出了吉尔走在凡·高的“星空”与现代城市高楼结合在一起的影像里,这个宣传海报更好的传达了吉尔的美好幻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
这部电影作品主要是将艺术、生活、幻想和现实之间做了交织关系,在现实生活和梦境中来回体验,把真实生活和理想生活进行充分对比,将故事中生活和理想的差距大大加深。艺术理想是每个人潜在的精神世界,有些人为了实现精神世界的生活做出了很多不被大众认可的行为,过度的沉迷于理想幻想中也是社会所无法接纳的。即便在理想世界中找到了知音,你会发现现实与想象并不相同,你所认为的价值观不一定是他所认可的。在想象和现实似乎可以融合在一起的时候,你会发现想象终究是幻想。从阿德里亚纳和吉尔最后一次约会被意外打断可以看出,将艺术理想转移到现实生活中,两者是无法交融的。现实中的世俗也许不被文学爱好者所认可,可这就是真实的生活状态,主人公吉尔可以在脑海里幻想某一种生活方式,怀念某一个时代,但现实无法与幻想相结合。
伍迪·艾伦经常在自己作品中分析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心理状态,通过这些人物的心理状态来刻画具有灵魂的人物。《午夜巴黎》中的吉尔在心理层面上对自己的婚姻充满了焦虑与不安,在这些不安的心理状态下他表现出了失眠和头疼这些症状,需要用药物控制。伍迪·艾伦的每一部影片都对人物的心理状态有详细的分解。
在《午夜巴黎》吉尔的幻想中,当他喜欢的文化界名人都出现在他身边时,他们也仅仅只是沉迷在巴黎诗情画意中的一群同龄文化工作者。他们也会同时喜欢上一个女性,会谈论彼此的感情生活,对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和发出质疑。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吉尔一样,也需要在知识分子的领域里获得认可与安慰。
“认同”在哲学中是指同一性,而在现实生活中却表达了人们思想观念上的一致性。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的认同基本上可以分为两部分,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在自我认同中,将自己划分在精英的队伍里,而当现实与自我认同有所冲击的时候,就产生了社会认同。在《午夜巴黎》中,吉尔认为自己才华横溢,沉稳踏实,不被世俗所感染的时候,他的妻子和妻子的家人更加注重利益的得失和经济能力的强弱,所以未婚妻的父母更加喜欢有点自大自傲的保罗。社会群体对吉尔的认同程度使吉尔在自我认同中迷失方向。但在幻想中,吉尔在上世界20年代中受到了斯泰因和海明威的认可,吉尔看到了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最后取消了与未婚妻的婚约,选在继续留在巴黎,为了自己喜欢的方式而生活。
知识分子缺乏认同感是整个美国中产阶级的典型代表,中产阶级的物质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对知识分子进行了迫害,物质主义同化了一大批人,而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在很多时候都是要与其进行接触和生活的,吉尔的未婚妻、未婚妻父母以及他们对夸夸而谈的保罗的喜爱,无一不是对吉尔的轻视和不认同。吉尔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选择独自一人在巴黎街上漫步,以此来慰藉自己空洞的内心。吉尔在穿越到上世纪之后,才从各位艺术大师那里得到认可和赞扬,但是这毕竟知识幻想,吉尔在穿越与现实中来回穿梭,逐渐明白了现实与内心的不协调,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让吉尔勇于面对生活,正视中产阶级资本主义对自己的影响,从而使自己在虚伪的中产阶级生活中找寻自己生活和写作的净土。
《午夜巴黎》的开篇蒙太奇和《曼哈顿》中的城市交响曲有潜在的联系,会勾起人们的联想,并对两部作品做出评价。《午夜巴黎》开场的音乐也为整部剧情做了良好的开端,神秘的音乐勾起了人们对作品的好奇心。
在巴黎的一家五星级酒店里,两个年轻人和一对由欧文·威尔逊和蕾切尔·麦克亚当斯饰演的情侣在一起。艾伦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剧作家,他事业有成却在感情里有些失落。女主角注重事情的结果,性格可爱,落落大方。在男主角出神的时候,女主角基本已经看出来他的心理状态。男主角非常礼貌的回答着女主角的提问,彬彬有礼的回避着一些他不想回答的问题,而女主角一双清澈的大眼睛紧紧地盯着他。很快,女主角以前的教授出场了,这位教授是一位优秀的博古专家,很乐于分享自己的知识学问,这个人的到来让吉尔加强了戒备心。一个晚上,有一个爱卖弄自己学问的人在自己面前吹嘘他的才华,男主角无法接受这种形式的交谈,找了一个理由离开。他受不了密集的旅游安排,自己开始在巴黎漫步,寻找他想象中的旅游地点。在一个安静的街角,他遇到了一辆老爷车,当车开到他面前时,一对夫妻穿着20世纪20年代的晚礼服在车上呼唤他上车。车上的两位就是斯科特和泽尔达。艾伦从此开启了他的奇遇旅程,整个故事将他们穿越时空的理由放在一旁不加解释,成为了这部影片的独特之处。
在美国的社会环境里,夫妻美满的生活是评价中产阶级家庭最重要的标志,家庭成员之间和谐的相处方式被中产阶级十分看重。吉尔的未婚妻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女人,完全无法理解吉尔的内心世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只是现实中的未婚夫妻而非精神上的心灵伴侣。由于世界观的不同,两人经常发生有意或无意的口角,面对这种情况,吉尔最先做出的反映就是树立自己的防御,从而将未婚妻摒弃在自己的世界之外。未婚妻的滔滔不绝在吉尔看来像是武器一样在攻击自己的精神要塞,唯恐一时不察就因此陷落,所以他封闭了自己与妻子沟通的渠道,让自己的家庭陷入沉默的危机。为了寻找精神的寄托,吉尔在幻想中为自己编制了一个黄金时代的场景,任由自己在其中畅游,以期望寻找到与自己有心理共鸣的人来为自己的精神世界增添饱和度。
在一次不欢而散后吉尔流落在巴黎的街头,由于语言不通而找不到回去的路,一直到午夜十二点依然没有找到居住的酒店。这时一辆破旧的老爷车突然出现在他的眼前,吉尔乘坐这辆老爷车穿越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法国巴黎,在塞纳河左岸夜色笼罩的咖啡屋中与他心目中的大师一一相遇,与海明威探讨人生的真谛,和菲茨杰拉德畅谈小说的艺术,甚至和毕加索的情妇谈了一场浪漫的恋爱。
吉尔可以通过他的英雄们得到生活上的鼓励和同情,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对他平等对待。达利为他买了一瓶红酒,将吉尔的眼睛比做了犀牛的眼睛,并且把他介绍给了摄影工作者布努埃尔和曼雷,这两位无条件的接受了吉尔从未来回到过去的说法。吉尔把他们评价为超现实主义者。格特鲁德·斯泰对吉尔的小说十分认可,而吉尔也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他向泽尔达打了包票说,斯科特真的爱她,给身处思维困境中的布努埃尔提出一个创意,让前来参加宴会的人听了布努埃尔的故事后久久不愿离开,在这场梦想旅程中吉尔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精神世界,因此每到午夜时分吉尔都会在相同的地方等待那辆老爷车的到来。随着回到过去次数的增多,吉尔感觉过去也并不是像他最初认为的那样美好,当历史上的大师成为了天天可见的朋友,他们身上的偶像光芒也开始渐渐消逝。吉尔所崇拜的这些偶像们却不认为他们生活在一个“美好时代”中,他们心中向往的是更古老的“黄金时代”,也就是欧洲文艺复兴的时代。这些偶像们虽然平时都维持着骄傲和自负,但是心里却没有这样的自豪,反而对过去的时代更为满意。这些心理折射出的更多的是中产阶级表里不一的心里独白,更是对中产阶级表面生活和谐,背地里却一篇混乱的现实状况的描写。
这部影片反应了当时美国时局下中产阶级繁荣表面下隐藏的社会现状,把现实生活演绎的深刻动人,在当时社会里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观看《午夜巴黎》的时候,观众可以看出美国中产阶级在那个社会阶段物质主义的一方面,表面生活环境富裕,而背后却隐藏着贫困和不堪,从而反映出美国中产阶级维持表面生活富裕,但是内心世界空洞的虚伪一面。
参考文献:
[1]马立雅.喜剧大师的人生命题——浅析伍迪·艾伦的创作心理定势[J].东方艺术,2014,(S2):111-114.
[2]孙昊明.从《午夜巴黎》看“电影作者”伍迪·艾伦的三大情结[J].东南传播,2013,(5):81-83.
[3] LittleTailor.2011年最美好的电影《午夜巴黎》:伍迪·艾伦的遗嘱[J].电影世界,2012,(3):22-25.
[4]单锋.伍迪·艾伦写给巴黎的情诗——《午夜巴黎》,美妙的穿越[J].考试(新英语),2012,(7):22-34.
[5] Joker.对全世界免疫伍迪·艾伦的电影观[J].电影世界,2013,(8):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