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430)
反思校企文化互动对培育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实践
——基于社会互动理论的视角
李媛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430)
校企文化互动能够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完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过程,是解决育人与用人隔阂的重要途径。以社会互动理论为理论指导,阐述校企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可以凸显校企互动对培育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意义,有助于建立互动机制等途径,提高校企互动对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实效。
校企文化互动;职业素质;社会互动理论
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特指高职院校的师生们在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在特定的教育活动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能够反映他们群体的思想意思、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精神状态等独特的、个性化的文化现象。[1]企业文化(Corporate Cultures)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一种文化与经济融合的产物,又称为公司文化、管理文化和组织文化等。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培育高素质人才的精神力量,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保障企业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持,高职院校要培育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就只有加强两种文化之间的互动。
社会互动理论是分析校企文化互动的理论基础。[2]社会互动理论(social interaction)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活动,或者人们对他人的行为和反应过程,包括心理交感和行为交往过程,互动的实质在于无论是自我互动还是社会互动,都是主客体之间的往返活动。[3]
校企文化互动是指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其基本内涵就是通过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融合、渗透,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教育情境。就学校方而言,学校应该在日常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中融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相应的文化理念,并且督促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企业所需要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从企业方面来说,企业应该好好利用校园文化中良好的文化氛围以及校园中企业缺少的那些正确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朝着更健康有利的方向发展,避免滋生只重利益而轻视所有其他的不利于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文化氛围。
(一)营造良好的育人文化,为学生的成人与成才塑造良好的氛围
校园文化是高职学生对企业文化以及社会文化另一种最为直接的感受体会,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也会使学生将来更快地适应社会。高职校园作为直接的人才培养单位,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过程中,其校园文化不能与企业文化脱轨,要将职业道德观念、职业理想、团队精神等一系列积极的企业文化恰当地融入到校园文化中。
只有使学校的育人文化满足企业生产与实践的需要,高职学校才能培养出企业及社会需要并且满意的人才。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效融合,让双方在不同领域相互促进发挥作用,共同构建创新、持续发展、与时俱进、有活力、符合社会发展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营造良好的育人文化,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塑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良好的校企文化互动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培养具有极为重要意义。
(二)感悟企业文化精髓,完善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进程
熟悉企业文化规范,加速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进程。学生在校园文化环境中被企业文化的氛围所潜移默化,可以提前熟悉企业的操作规范和工作流程,明确企业的职业道德需求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个人的职业道德和技能加以完善。[4]
高职学生大多在高职学校毕业后都将直接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故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实践过程中,需要让学生提前感悟企业文化,培养企业文化所需要的团队精神、人际关系协调能力、敬业意识等必要的职业素质。单纯的课本教学与知识讲授早已经过时,只涉及校园的校园文化也已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进程中,适当地通过实训活动与技能竞赛等形式使学生在校园中就感悟企业文化的精髓,这对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来说很有必要。
(一)校企文化互动的目的不够明确
互动目的是指引双方达到互动双方预期效果的灯塔,在互动的过程中互动双方可以根据互动目的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便达到更好的预期效果。校企文化互动的目的是为指引校企双方达到各自预期的目的,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互动的过程中,校方与企业能够共同培养出企业最需要、社会满意的职业人才。而在校企文化的互动过程中,校方与企业通常互相对各自的目的不明确。校方只为完成培养计划,跟随社会的大流,有些学校甚至只是应付性地满足家长与学生的要求,机械地毫无目的地与企业进行互动,应付性地采取一些应对措施。而有些企业在与学校进行文化互动时,目的也过于功利化,甚至只是为了解决一时的用人短缺,没有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及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培养需求来制定互动途径,导致难以进行有效地文化互动,故也难以达到理想的互动效果。
(二)校方与企业两个互动主体之间的交流不够,对彼此的了解不够
社会互动理论指出,要想达到理想的社会互动交往,交往的双方主体必须通过直接的与间接的方式了解对方。在校企文化互动的交往过程中,有好些学校对互动的企业熟悉度不足,或者是在学生中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学生在与企业的实际交往中,如实操技能培训,顶岗实习等过程中不了解所接触的企业,甚至对企业的核心产业发展与企业基本文化都不甚了解,很难较快融入到企业中去,其互动过程也达不到理想效果。而企业通常更是对互动学校了解甚少,甚至一部分企业在互动过程中只知道校名与一些最基本的信息,对校园文化、发展历史、培养方式等一概不知,其与高职院校进行文化互动只是为了解决短暂的用工短缺,这样虽解决了一时的燃眉之急,但不利于其长远的发展,其互动效果也可见一斑。
(三)校企文化互动过程中缺少一定的社会情境
校企文化互动在目的明确与双方足够了解的前提下,还必须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下进行,才能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必要的社会情境中包括在一定的制度、文化、空间情绪等环境中进行。校园文化在与企业文化的互动过程中,也同样需要在一定的制度与文化等社会情境中进行,这就需要政府出台必要的政策文本为校园与企业进行正常的社会互动提供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也只有在适宜校企双方交往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时,校方与企业才能较为容易发生交往,并且产生频率较高、范围较广的文化交往。从目前来看,校企文化互动大多靠学校与企业自身,政府与社会较少提供适合企业与学校交往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社会情境并不是完全利于校企双方进行交往;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与企业的社会互动就算在双方目的足够明确与双方足够了解的前提下,其社会互动过程也会因为受到很多的限制,而难以达到实现预期目的。
(一)明确校企双方文化互动的目的
从学校层面来说,首先,学校要明确与企业进行文化互动的最根本的目的,即培养出社会及用人单位最需要并且满意的技能人才。学校不能仅仅为了完成上级教育单位制定的培养计划或者是跟随目前高职院校培养方式的大流等简单直接的目的,而与企业进行文化互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文化互动其最终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其次,校方要与企业进行沟通,了解企业进行文化互动的目的,根据需要选择合作企业,并明确文化互动的目的。最后,校方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为前提,根据各种事实情况与企业协商合作,共同明确文化互动的目的。学校要灵活性地制定培养计划,不能仅仅是为了跟随社会发展的大流或者是应付性地满足学生和家长的要求,要在明确目的的前提下,适当正确灵活地与企业进行文化互动。
企业作为用人单位与高职院校的培养接收方,不能仅仅只为了解决一时的用人短缺或者是为了得到某些优惠政策的好处等功利性极强的目的与学校进行互动,这样收获不到长远的利益,更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企业要根据自身的人才发展战略与社会的发展需求,在与校方进行全面沟通的前提下,以共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为目的,有计划、有目的地与学校进行文化互动。
(二)促进校方与企业进行多维度地互动
第一,精神文化的互动。精神文化的互动是校园精神文化与企业精神文化的高度融合。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而企业精神文化则是经济社会背景下,强调以人为中心,建立一种人人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企业命运共同体,它的核心内容是要求员工具备敬业精神、团队意识、吃苦耐劳精神、工作责任感等职业道德素质。[5]
第二,实际活动的互动。校园文化的核心环节是活动文化。一方面,将学生的校内实训学习与企业定岗实习有效结合起来。学校要多创造机会,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校内外实习实训中担任多种角色,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企业不仅要多创造条件让学生与员工进行有效的交流互动,也要多为教师提高实践教学的各种场所条件。校企双方还可以合作引导适合的企业员工转化为实训教师。另一方面,有效结合企业的各种文化活动与高职学生的各种课内外文化活动。在高职学生日常的各种文化互动中,有效渗透企业文化,使学生在日常活动学习中就对企业文化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企业文化活动也可以适当地融入校园文化,以调和企业过重的功利化文化。
第三,制度文化的互动。学校作为培养人的特殊场所,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有着截然不同的规章制度。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既要充分发挥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要求对于维护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培养高职生严谨治学和创新创业精神的积极作用,也要努力把校园制度文化与企业制度文化结合起来,用企业规章制度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去教育高职生,为他们毕业后适应严格的企业制度做好心理准备。[6]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日常管理与教学中,可以有效借鉴现代成功企业的管理制度与经验。学校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可以把企业的日常生产线管理制度融入到教学管理中;企业也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入学校某些更为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以此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与学校在制度文化上进行有效的互动,有利于将来学生更快地适应企业的规章制度,对有效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很有好处。
(三)政府为校企文化互动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
校企双方进行有效地文化互动,不仅需要明确的目的与双方足够的熟悉度,还需要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进行。目前,学校与企业在进行文化互动时,大多依靠企业与学校自身,通常是学校自主去寻求与之合作的企业,有时还会被决绝,一些企业因为顾及短期的利益或者政府支持力度的不够而不愿意与学校进行合作。这种结果其实质就是校企双方的文化互动的必要社会情境的缺失。为了校企双方进行更为顺畅地文化互动,政府需要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首先,政府要创造适宜的环境,鼓励学校与企业进行有效地文化互动来共同培育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其次,政府要适当制定一些有利于企业与学校进行文化互动的优惠政策,保障学校能够找到适合的企业与其进行合作。最后,政府要为学校与企业进行文化互动提供制度方面的保障。一方面是保障学生在校企互动中的合法权益与学校不偏离进行互动的最根本目的,另一方面也是为学校与企业双方进行文化互动提供最基本的社会情境。
(注:本文系2013年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校企文化互动视域下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3A229)
[1]陈瑶.校企文化“四个融入”引领下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实践[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6):64.
[2]庞树奇,范明林.普通社会学理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1,(3):144
[3]赵雨婷.社会互动视野下对我国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互动的反思——以广州大学城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1):89.
[4]陈瑶.校企文化“四个融入”引领下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实践[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6):64.
[5]孙卫芳.校企文化互动视域下高职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11,(2):90.
[6]朱登胜,俞勇建.五位一体: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融与拓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