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颖
(黑龙江省科学院,哈尔滨 150001)
创新体系下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刘颖
(黑龙江省科学院,哈尔滨 150001)
创新是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发展形势,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尽先机,就要极尽可能发挥各种资源优势。通过对创新体系下的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探索及研究,以推动我国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改革发展,进而不断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形态。
科技管理;创新体系;资源优势
企业想要取得更多、更大的市场竞争优势,就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改进措施,以维持良好的市场持有率和企业规模,它涉及工程、管理、研发、设计、营销等方面内容,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知识生产、利用和转移。结合我国企业近期发展情况可知,技术创新早已成为了市场的主导力,纵观英、德、日、美的经济整体发展趋势,均揭示了发达国家近些年崛起的奥秘,企业各部门的组织建设完全离不开新技术的开发与引进。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全面发展。从创新的角度来讲,全球化发展在创新要素的发展和联系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受国家级地域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影响,传统国内生产要素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近年来,许多跨国公司逐渐开始重视知识和能力研发中心的建设,以便更好地发挥企业各项资源优势,更好地满足市场发展需求,不断吸纳全球创新资源,开展校企合作,作为科技重要的推动力。根据资金的跨地区、跨国流动,创新系统建设与国际贸易互动的关系极为紧密,知识、信息和人才已经成为更高层面上的主要竞争内容。
科技管理体制创新应尽量避免以下弊病:在全球化经济压力影响下,政策对科技创新的影响越来越小,各个创新系统大致相同,本国创新越加空泛;忽视全球化作用,过分强调创新系统封闭性,致使创能能力、要素始终停滞不前。我国应当尽快认识到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加强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2.1 壮大产学研企业创新群体
世界产业结构从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拉近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距离。但我国企业在取得了一点点的成绩后,满足于简单的给跨国公司配套、产业链边缘化、上下游被控制的初级阶段,因此,在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后,就出现了开发性金融萎缩、资金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而那些资源性企业又自顾不暇,忽视了创新,难以承担起引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责大任,产学研并未落到实处,产业与创新资源衔接问题严重。企业被动地接受订货,市场应对能力较弱,当遇到国际产业竞争时就会被落下。
中国现代企业必须要充分考量世界竞争形势,引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伟大任务,加大科研投入,凝聚一群高层次的企业创新群体,增加企业开放创新能力,建立产学研创新战略联盟。我们改变不了世界,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因此,企业必须要不断更新发展理念,不断提高产业链控制力,从战略发展的角度进行核心产业链布局,不断提升国际产业竞争能力。
2.2 构建国家创新资源的有效衔接系统
目前,我国创新资源财政投入是较为分散的,它有着明确的职能分工,创新活动较为多样化,但这也不利于顶层的统筹协调,资金利用率和配置存在一定的低效和交叉。因此,我们必须在此基础上建立有效的创新资源配置体系,提高创新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金投入的重复性、构建不同资源相互策动机制,充分发挥创新资源优势,做好创新体系科技管理工作。
培养开放创新的接班人和领路者。教育是国家发展、进步的主动力,创新人才教育更是关系着国家长期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命脉。因此,我们绝对不能输在创新人才培养这个起跑线上,应当做好基础创新教育,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机构。创新不是口号,创新人员教育应从根本上改进传统教育理念、方法和评价导向,不断深化教学研究改革,重视科研人员的培养,不断拓宽科学研究领域,提高科研人员质量建设。以自主创新为目标,建立有效的政策衔接工具,充分挖掘政府部门政策优势,促进政策、金融、贸易等政策工具的协同发展。
2.3 以开放创新为核心进行科技计划布局
科技是国家发展的主动力,只有形成科研人员队伍建设和领域合作伙伴建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创新专业研究问题,国家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科研创新旗舰功能,大力开展评价方式、项目遴选机制和主攻方向选择等方面改革。为企业确立科研的主要发展方向,加快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融合,加快领域发展进步。
2.4 建立创新特区,建立金融支撑体系
当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发展道路,推动产业结构发展,不断发掘自身经济发展优势,增加产业发展动力,将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和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建立有效的金融支撑体系,以创新带动金融,以金融推动创新。加强企业产业化管理,帮助新兴产业发展,建立科研创新体制,丰富创新文化,营造出创新型企业群体。
创新决定改革,只有掌握了创新规律,建立了有效的科技管理体制,才能够在今后的发展中取得主动权,21世纪的中国必须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吸取他国创新经验,结合自身创新要素,不断深化创新科研体制建设,提高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1]潘武林,赵猛,刘静.基于深化改革目的的集体林权改革制度变迁类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2):134-135.
[2]张镧.湖北省科技体制改革评价及展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0):107-108.
G322.0
A
1674-8646(2016)01-0043-02
2015-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