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朝霞,杨晓然
(1.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12;2.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分析
郑朝霞1,杨晓然2
(1.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12;2.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透过对异化劳动的研究,进一步阐述了对人和人的本质问题的基本看法。对于人和人的本质的看法是马克思建立异化劳动理论的思想基础和前提。在《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人的类本质理论,指出人的类本质应该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把人放在劳动和实践当中去探求人自身。这一思想为以后科学的理解人的本质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有其重要的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类本质;实践;哲学思维方式
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的思想主要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当中,是《手稿》中的重要内容,该思想主要提出了自由自觉的活动才是人的类本质,促进了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有利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本文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人的类本质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黑格尔曾指出,异化是本质向存在、主体向客体转化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私有制的存在,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无偿占有没有生产资料的工人的劳动,使工人的劳动成为异己的力量,是一种异化的劳动,是仅仅作为谋生的劳动,而不是作为人的劳动。“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劳动的实现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1]工人的劳动仅仅是能够满足其温饱的手段和途径。而马克思认为,人与动物不同,劳动应该是人的第一需要,人们在劳动中释放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充分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自身的价值。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应该是积极的主动的快乐的,而不是强制的被动的和被支配的。由此,马克思提出了人的类本质理论。
(一)人的类本质思想的基本内容
1.人是类存在物
人是类存在物。“人无论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把类-既把自身的类,也把其他物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人把自己本身当作现有的、活生生的类来看待。”[2]人具有类意识,能认识人自身的本质,也能认识其他物的本质,并与之发生为我的关系;人与动物不同,动物只能靠本能按照它本身所属的种类来生产生存,而人不仅可以通过自身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还可以参照对象的特点,以物的尺度来改造世界,而且,人还可以按照美的角度去构造,以符合人的追求和需要。
人是自由的存在物。人不仅能把自己的类本质当成自己的对象,还能把任何其他物的本质当成自己的对象,把握它的本质,并与之发生为我的关系,因而人是自由的,是自为的。而物的本性是大自然先定的,是自在的。动物只能出于本能而生存,它既不能把握自己的本质,更不能研究他物的类,它的一切活动都受自然的规定和限制,所以它是不自由不自觉的。
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现象是表面的,事物的本质存在于现象之中,必须透过现象才能把握其背后的本质。人亦如此,人为了能够实现自身,必须占有外部对象,把自己的本质投射到外部对象中去,从呈现出的客观现实性结果来认识人,研究人,这就要通过劳动、实践,人的本质、人的价值才能得以实现和确证。因此,与动物不同,人能够创造条件把自身的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而且也能够借此不断反观自身。
人是实践的存在物,社会的存在物。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的含义并不是一个实体范畴,而是一种关系范畴。人在进行对象性活动中,比如进行生产活动,总是会与他人发生交往,从而形成人与人之间相联系的社会关系。并且人的对象化活动,是基于实践的活动,是在实践中促进人与人相交往,加强人与他人之间联系的,因而又是一种实践的活动。与社会的、实践的活动相对应,人也是社会中、实践中的人。
2.劳动、实践是人的类本质
现实社会中的人可以依照自己的需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活动,正如马克思所说,“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1]这是与动物自在的生命特性有着根本区别的人的生命活动的根本特性。
人与动物不同,动物的本质是前定的、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动物的生命与它的生活直接统一,因而动物根本不存在价值追求和价值选择的问题。而人的本质是后天在共同的劳动、实践、学习、生活中获得的,人的生命与他的生活不直接统一,同样的生命,同样是人,每个人却有着不同的本质。《德意志意识形态》指出:“人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此,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其实践本质决定了人永远都不会满足于现状和现存世界,人并不以需要的满足为满足,是要提出比需要满足更高的价值追求,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理想世界,不断创造和实现自己的自为生命本质,这才是人之为人的生命与生活的终极关怀和最高目的。”[3]而费尔巴哈的人的类本质是指人的自然属性、友谊、爱情,他的类本质理论是为了批判宗教,是要实现从宗教异化的人的状态向感性自然人的复归。
3.实践是第一位的,在实践的基础上解释人、自然、社会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
“人与自然既非完全对立的关系,也非直接统一的关系,而是在实践基础上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要依靠自然界生活,把自然界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另一方面人通过劳动改造自然,使之成为人的自然界,即人化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界共同发展;”[4]人在劳动、实践中不仅建立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而且也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正是应该从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建立的社会联系、社会关系的特殊性质去把握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特殊性质。该理论还揭示了世界历史是人的历史,把社会与自然统一起来,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奠定基础。
4.批判了资本主义,论述了共产主义
《手稿》中马克思主要通过阐述异化劳动理论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最终只有共产主义才能积极地扬弃人的自我异化,实现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复归。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劳动是异化的劳动,工人失去他的类本质,当牛做马,违背人性、不道德、不人道,使人处于非人状态,所以要想真正破除工人的异化必须从根本上要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只有共产主义才能通过人并为了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尊重劳动人民的劳动和人格,维护劳动人民的合法权益,保障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和特性,所以要实现共产主义。
(二)人的类本质的特点
1.创造性
动物的本质是前定的,是单一的固定不变的。而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可以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改造世界,充分发挥作为人所独有的能动创造性,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我。创造性真正体现了人作为自由存在物的本性。
2.历史性
人的实践活动不是一蹴而就的,有着历史的发展过程,所以人的类本质也是在不断变化演进的。马克思的三种形态的演进学说十分明确地指出人的类本质经历了从前资本主义阶段人对人的依赖关系到资本主义社会人对物的依赖关系再到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体现了从群体本位到个体本位再到类本位的发展趋向。
3.开放性
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是有意识能动的活动,不是静止不变的,人从事实践活动也会不断地根据自己需求的变化而发展。人的需求不是停滞不前的,人往往会根据当前实践活动所达到的现存状态和现有条件而提出更高的需要,更高的物质需求,还有比生存需要更高的精神需求、价值追求。因而为了不断追求新目标和新理想,人总是会不停地努力奋斗,人的类本质也具有开放性。
首先,马克思在继承和扬弃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观点的基础上,立足于劳动和实践去寻求人的本质,发掘了一种新的科学的角度去把握人的本性,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的转变。黑格尔从自我意识、绝对精神去解释人的本质,使之绝对抽象化,最终陷入唯心主义。但同时也看到了人的创造性、能动性。费尔巴哈抓住人的自然性,把人的类本质归结为友谊、爱情,并且是不分阶级、社会、历史条件的,却没有看到人的创造性、能动性。而马克思是在批判二者的错误之处,继承二者的可取之处的基础上,从劳动、实践理解人,尽管此时的劳动、实践还是抽象的,但同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已经有了一定区别,是对二者的超越,预示着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的萌芽。
其次,《手稿》中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思想为全面把握人的本质提供了崭新的方式方法,为后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论述提供了理论前提、奠定了坚实基础。人首先是作为《手稿》中的类即共性存在的,其次是《提纲》中的特殊性,即都存在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作为《形态》中具体的个人存在的,即我们所提倡的每一个人的个性。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不能从外部的力量中寻找根源,比如某种绝对精神,或者是纯粹的自然界,只能从人自身,并且从人生活其中的劳动和实践活动中才能真实的生成。尽管此时马克思理解的劳动、实践是理想的、抽象的,但是从劳动入手,已经离《提纲》发现人的社会关系本质非常接近了。
最后,马克思人的类本质思想为社会提供了人道主义的评判标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今世界,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如利益的多元化使人们处于紧张的竞争关系之中,造成许多新的矛盾冲突;物质的丰富和对物质的无限制的盲目追求使人迷失在金钱名利的欲望之中,导致精神世界的架空;价值观的相对主义化使社会失去了具有权威性的统一信仰和信念。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已经不可阻挡的背景下,全世界人民已经处于一个命运共同体之中,在面对这些关乎每个人生存利益的问题时,整个人类不能局限于小我的格局中,而必须站在更高的命运共同体的立场,积极去寻求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7,41.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6.
[3]高清海.价值选择的实质是对人的本质之选择[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5,(6):1-3.
[4]艾福成.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理论及其意义[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4):6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