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小云 黄哲霓
昂首走向时代风口的科普新常态
——以越秀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过程中的科普转型发展为例浅探
文/谢小云黄哲霓
新常态是12个“习式热词”之一。2014年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第一次提及: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2014年1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首次系统阐述“新常态”。同年12月9日至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从消费、投资、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九方面,全面阐释了中国经济“新常态”。
自此,经众多场合反复出现和不断阐释,新常态一词已囊括更深层次内涵,被运用于诸多领域并逐步被系统化,正式成为中国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和决策依据。
2016年,中国在诸多改革中稳步踏入“十三五”,发展环境、发展模式和发展要求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来自国际、国内的挑战、风险无一不促使着国家重建新结构、拿出新战略。
在科普领域,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了科技创新、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个国家的科技普及和创新程度,从根本上决定着这个国家的生产力、创造力和文化发展水平,必须将其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予以驱动。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和“互联网+”战略等一系列政策的陆续出台,从公共政策的制定、决策到执行,逐步构建起了一整套新的科普事业发展路径,已然成为科普新常态,是所有科普工作者不可绕过的挑战性议题,也将促使我们思考,路在何方、将往何去、该如何走。
新常态下,科普事业发展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方可“罢休”,这个虽然没办法一一述尽,然而还是有几点可提。
(1)达成科技科普的全民开放性。
科学传播范式在经历科学普及至公众理解科学阶段之后,目前已经进入公众理解科学至公众参与科学阶段。就我国科普实践而言,自上而下的传播机制和近乎纯粹的公共事业定位,使得公众的互动式理解和参与性交流都来得较晚,目前来讲,尚处于初期启动阶段。
跨入公众参与阶段,主要得益于互联网和网络新媒介的发展,将科学家和公众由单线程或有限互动的关系带入多对多的泛交流模式,并为公众与科学家平等交流和实现自主控制等真正完全参与形式确立了实践可行性。
达成科技科普的全民开放性也是本届政府对科技科普事业的大政方针所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客中国”、“众包科学”和“科学众筹”等等一系列概念的提出,都意味着科技创新的主体要公众化,故而科普事业的发展和推动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不仅是科普的新常态,也成为了科技创新发展国家层面的新常态。
(2)达成公共、市场、自愿的一体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的科普需求是不断提升的,单靠公共资源并不能完全满足这种需求,而亘古不变的是,有需求的地方就有市场。以开放科技破除制度障碍,科普服务新业态必然向着政府供给、市场供给和自愿供给的多元合作模式前行。
科普服务组织准入条件的放宽和科普资源、服务的市场化、大众化,将给科普与社会管理创新、经济转型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全体公民工作生活更深层次的结合提供更多渠道,对提升公民意识、释放全民智慧也有着极大的作用。
诸如公民健康服务、智能家居、网络科普等众多成长空间巨大的科普服务业逐渐兴起,大数据挖掘、移动出版、在线学习和服务外包等基于市场的服务机制也越来越被大众认可,政府力量开始与科技企业、专业园区和高等院校紧密结合,公民科普志愿团队与社区自治模式的群众基础升温,都将为实现大众生活科学化、科技成果生活化、降低创业创新成本、开拓科普服务资源和促进民智民意跃升提供坚实的基础。
(3)达成高新科技层次的科普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尽管传统的科普展教、科普馆运营、科普报刊图书并未过时,但新一代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方是如今科普新常态之热点所在。为什么?因为快,因为方便,因为更直观,所以老百姓都爱用。
随着“中国科普博览”、“虚拟现实科技馆”和“科普中国APP”的推出,科协系统如何落地“互联网+”已有了明确示范。云支撑平台建设+可视化管理,全媒体科普阅览屏+移动客户端,运用科技,科普将被打造成地空协同、点线面相结合的立体传播攻势,突破地域和部门界限,让科普管理真正实现实时实地实效传播、亲民惠民互动。
如今,已有不少科普企业、科普公益组织和自媒体团队引入了线上交互模式,链接科普服务与消费,通过信息终端无所不在的优势和新媒介丰富奇妙的表达手段,与普罗大众的生活文化、经济消费密切融合,在普适性上更高一筹,对于引领公众不断保持对新生活环境的熟悉和参与科技创新科普传播有着极大的优势。
综前所述,走向新常态是科普事业的大势所趋,也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和优势。顺应改革大潮,越秀区在“2016—2020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区”的创建工作中,始终关注科普事业新的定位,致力于推动科普的全民化、多元化、科技化和服务性、公平性,树立越秀科普事业新常态,实现科普事业转型发展。
3.1越秀科普新常态之一:从松散组织向严谨管理蜕变
(1)将科普工作纳入城区改革发展总体规划优先部署。
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战略,在越秀,科普工作已被列入《越秀区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实施方案》及《越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2011—2015年)》,并纳入政府效能监督以及责任单位、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工作业绩之中进行考评,形成了系统的规划建设,较好地避免了资源配置错位。
(2)把科普工作作为全区重点工作任务优先落实。
健全越秀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区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议定期听取科普工作汇报,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完善科普工作联席制度,形成上下联通、左右协同的大科普工作格局,工作任务和责任分解到具体部门,进一步强化了部门间资源协同合力。
(3)把科普工作作为财政投入重点优先保障。
“十二五”期间,越秀区人均科普经费预算逐年增长,年度预算已超600万元,人均科普经费突破5元,比广东省提出的“珠三角地区区县(市、区)年人均科普经费1元”的要求高出4倍。另外,越秀区还积极争取上级科协经费支持,吸纳社会力量投资科普事业,近两年共获资金500多万,从政府、市场两条线弥补了科普资源的不足。
3.2越秀科普新常态之二:从教育模式向服务模式蜕变
(1)创新科普品牌活动,服务全民参与科学诉求。
以2015年越秀区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10%为目标,越秀区针对时事热点和群众最为关切的问题,每年举办大型科普广场活动,并在全区各街道多渠道多形式开展科普进社区活动。近两年,越秀区以“线上+线下”模式推广科普、举办活动,拓宽公众参与科普、互动交流的渠道,共举办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及世界环境日等大型品牌科普广场活动、讲座、展览、知识竞赛、科普咨询、科技培训和科普论坛等1893场次,受众达256万人次。2014年,越秀区全国科普日活动被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环保部和中国科学院评为优秀特色活动,区科协也被评为“全国科普日活动优秀组织单位”。
(2)坚持科技惠民原则,服务公民就业创业需求。
坚持把惠及民生、提高劳动人口就业率和幸福生活指数作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越秀区依托辖区丰富的院校教育资源、17个创业就业基地以及各级劳动就业培训机构、街道社区教育学院,每年安排近千万元资金,为城区劳动人口及居民提供全员、全程、全面的就业技能培训服务和科普宣讲咨询,构建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在全市率先建立大学生见习基地和学士后流动站,推行“青春社区行”等技能培训促进素质就业创业计划,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大潮。通过科普常态化建设,公民科学素质稳步提升,融入创新社会的能力显著增强,仅2015年,就有35363名失业人员在帮扶培训下实现再就业。
(3)实施科教兴区战略,服务社会创新发展要求。
以科学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后备创新力量,越秀区深入开展“千师万苗工程”和“千名博士携手万名学生”科学大使进校园系列活动,成立科技导师团指导青少年进行科学实验和创新创作。在全国青少年科技竞赛中,越秀区共获得一等奖147项、二等奖222项、三等奖342项,并在世界青少年机器人竞赛FLL项目中名列第五。越秀区还针对公务员人群组织了现代科学技术、科技创新知识和科学管理等学习培训,围绕转型升级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问题开展课题探索研究,2014年至今,共举办培训班309期,受训人数36369人次。
3.3越秀科普新常态之三:从单一管理向多元主体蜕变
(1)充分开发社会团队力量。
积极发挥区属31个基层科技团体和区内30个重点实验室、50多家科研院校、逾500家科技服务机构和311个医疗卫生机构的科普人才优势,整合构建全方位科普大网络。越秀区于2014年在全省率先成立广东省科普志愿者协会越秀分会,现辖区共有47支科普工作队、18个街道科协、15个专业学(协)会、2个企业科协、2个院校科协、222个社区科普工作小组,科普队伍成员近万人,注册科普志愿者达8万人。全区在“志愿时”系统注册公益组织数1514个,输送志愿者近15万人次,累计志愿服务时数达224万小时,深受社会各界支持与认可。
(2)大力促进科普产业市场。
2014年越秀区成立广东省科技工作者服务中心越秀科技服务站和院士专家工作室,并启动培育“自主创新企业50强”、“知识产权优势企业50强”和“动漫、软件人才培训千人计划”三项重点工程,设立创新型科技企业建设、专利产业化和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发展等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截至2015年底,“十二五”期间全区共获得国家、省、市级科技进步奖396项,实现专利申请量26818件。其中,位于我区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园区——黄花岗科技园先后被授予“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国家信息服务业示范园”、“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等称号,2015年技工贸总收入543亿元,同比增长15%。
(3)全面实施高层次人才引培工程。
挂牌成立了国家“千人计划”南方创业服务中心,成为全国三大国家级人才发展平台,集聚博士人才5000多名,并依托平台举办千人计划创业大赛、海创汇创业培训班、“智汇羊城”——越秀之夜等系列活动,邀请多位“千人计划”专家、企业代表到越秀区参观交流,加大对越秀区人才政策和创业环境的宣传力度,累计引进李红化等6位“千人计划”专家落户越秀区创业发展。建立激励机制,近年来,越秀区共表彰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成果25项、科普工作先进单位49个、先进个人212人,充分调动了全区各方面力量的科普积极性。
3.4越秀科普新常态之四:从传统手段向高新科技蜕变
(1)以新技术打造科普基础设施。
进一步健全“区、街、社”三级公共科普文化服务网络,越秀区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的龙头作用,大力打造“平民大书吧”、“亲民博物馆”等科普文化服务品牌,并与多个科技、科普公司合作,向社区投入新型科普设施设备和场馆,如大屏科普e站、北京街负离子体验室、华乐街社区垃圾分类科普宣教馆、洪桥街公众科学素质教育体验馆等等,“10分钟科普文化圈”效应日益凸显。目前,越秀区共有综合性科普活动中心1个,国家、省、市和区级科普教育基地44个;街道、社区中有科普活动室240个、科普画廊409个、电子科普画廊62个、社区科普学校18所。
(2)以新技术丰富科普宣传载体。
除传统科普读物、科普宣传海报、纸媒报道之外,越秀区还结合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科普培训,设立了“岭南大讲坛”、“越秀科普讲坛”等高端论坛;引入“城市电视”、“健康传媒”等新兴影视传媒移动视频,在辖区公共场所每天循环播放低碳生活、安全预防、健康养生等科普知识;创办《越秀政务手机报》,联合多个部门官方微博、网站及手机短信平台,搭建起集区内工作动态、新闻报道、科普宣传等信息于一体的网络宣传新体系;在全国首创开通公共图书馆手机客户端——“掌上越图”,并专门为视障人士开发读屏软件,真正推进科普资源全民共享。
(3)以新技术建设“智慧越秀”。
构筑高端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越秀区积极寻求合作,与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共同建设了广东省产学研科技成果交易服务中心,依托云平台技术,引入科技金融、项目对接、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014年与广州智慧城市研究院签订项目合同金额超过280万元。加快区域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根据《越秀区开展光纤到户建设示范试点工作方案》,协调通讯运营商开展驻地网络的统建共用、平等接入及光纤入户的试点示范建设,不断增加WLAN的热点和覆盖范围,拓宽信息服务内容。全力推进智慧社区建设,运用无线网络、二维码识别等新技术,开展智慧商都、无线智慧、智能停车、智能公告、码上智慧、智慧短信、“智”愿服务、智能借阅、智慧政务、智慧金融等“十大智慧工程”,建立起大众科普生活服务智能体系,发展当代高新技术型社会。
2016年2月4日,根据《中国科协关于命名首批2016-2020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的决定》,越秀区再一次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在“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总部经济实践研究基地”、“全国区域教育发展特色示范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试验区”等多项荣誉之上再添一笔,辖区内更是有6个社区被中国科协、国家财政部评为“全国科普示范社区”。作为广府文化源地、千年商都核心和公共服务中心,现越秀区科普活动覆盖常住人口80%以上,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高达15%,区域科学水平、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据统计,2015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94.88亿元,同比增长7.3%,二、三次产业结构为2.02∶97.98,经济密度达到79.73亿元/平方公里。
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更好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
提升区域科普能力,对于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促进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新常态下,科协组织同样要对自身进行深化改革创新,才能形成充满活力的管理运行机制,真正尽到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责任,助力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谢小云(1963-),女,社会工作师,学士,任职于广州市越秀区科学技术协会,从事科普及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工作;黄哲霓(1988-),女,本科,任职于广州市越秀区科学技术协会,从事科普及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