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教学中情感目标的定位,可以在三种文体中具体落实,记叙文,读懂文中情;说明文,理清文中理;议论文,辨路识其真。
【关键词】谈情说爱 读懂 理清 辨路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67-02
《新课标》在三维目标中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它不只是一个必要目标,还是课程追求的终极目标。而这一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常被忽略,或者落实得不明显。如何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落实好呢?我从文体上对此进行定位,为语文教学打开了一扇窗。
一、在记叙文中,做到“读懂文中情,说出心里爱”。
首先,要求学生读懂文章主要内容,明白文章的主旨,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在实际生活中能正确处理自己情感。记叙的文章内容无外乎,亲情、友情、师生情、爱国情等,能让学生明白这些情,他们内心情感层面厚实壮大,境界就能变得高远。以课文为例:莫怀戚的《散步》讲述的是一家人在田野散步遇到了小分歧,最后圆满的解决了小矛盾,表现的是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课文的内容贴近实际生活,学生完全能理解并体会其中的真谛。在读的过程中,学生把握了作者的情,学习后,就自己实际情况,能说出自己的感受,重新认识亲情,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对亲情的理解;胡适《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母亲的宽容、隐忍、刚气的性格深深的影响了作者,也震撼了学生心灵,母爱的内涵得到正确认识,他们体会到了母爱是一杯牛奶,是一件温暖的外衣,母爱是自己失败时一次默默的抚摸等。读懂课文,明白文情,学生情感渐渐成熟,久而久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样情感目标自然落实。
二、在说明文中,做到“理清文中理,吐出心中情”。
学习说明文,弄清课文内容,筛选有用掌握信息,掌握科学知识后,学生自然吐出心中情,因为说明文它本身就具备科学性、知识性、准确性等,作者感情倾向是理智的,客观的,真实的。读叶圣陶的《苏州园林》,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苏州园林的建筑美,他们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会油然而生;读陈从周的《说“屏”》,学生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也能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及对传统文化的担忧之情,从而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读茅一升的《中国石拱桥》,学生把握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当然这里读是关键,也就是梳理信息的过程,一定做到准确无误。信息掌握了,这里的是非曲直,让学生自己感悟,此时说明文的情感目标就这样落实在学生心中。
三、在议论文中,做到“辨路识其真,扬起心中爱”。
因为议论文它是阐述个人观点与做法的文体,作者的感情倾向受学生审美意识的限制,情感与价值观的落实取决于学生的认知。因此,认真理清论证思路显得十分重要,只有让学生心服口服的认定此观点,才能更好落实情感目标。学习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时,先要理清这篇课文的论证思路,然后才能谈自己的感受落实情感目标。文章开宗明义提出“敬业与乐业”的主旨,接着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乐业”三个问题,最后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精神旨意,全文主旨鲜明,层次清晰,文短意长。学习后学生能感受先哲的思想风采,能培养他们科学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为了落实这一情感目标,可以以“心态与成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看看学生的情感目标是否达成;学习吴晗的《谈骨气》,也要这样做先梳理论证的思路,作者首先提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的观点,接着用三个事实论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从而论证中国人有骨气,最后提出要有无产阶级的骨气。学生听到到这么多有骨气的仁人志士,就知道做一个有尊严、有价值、有骨气的人才有意义;再进行拓展,让学生看到今天的社会的发展,自信力是越来越强,更增加中国人民族的自信心,此时教育学生为祖国美好的明天而奋斗,本课的情感目标就达成了。总而言之,议论文的情感目标的落实是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操之过急,要注意欲速则不达。
我们知道文章是蓄着作者的情,蕴着作者的爱,我们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通过学习,受知识的熏陶,在生活中知道辨别假丑恶,追求真善美,教育目标就达成了。我们不要把学生教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要教育他们成为一个有礼有节、有情有义的人,也就是情商要高,才能适应社会。只有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一种能力,才能是真正的掌握了知识;只有将文中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用在生活中,才能叫学懂了,学活了。这是从文体的角度,对语文教学情感目标进行定位,对语文老师有帮助,望能得到同仁们的认可,让语文教学拥有更广阔的天空。
作者简介:
疏根旺(1973年10月-),男,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人,安庆市枞阳县钱桥初级中学,教师,中一,学士学位,是县级课题“转化语文学困生”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