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朝晖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31-01
关于我国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的改革,一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件大事。每当诺贝尔奖评选结束,我们的教育就会受到社会大众的抨击。国家教育部一直在致力于教育的改革。新课改先后在多个省区推行。我所调研的学校从2012年开始,在新一届高一学生中推行新课程改革,到目前实施了近四年。
推行新课改对于任课多年的教师是很难接受的。因为传统教学的模式应用的挺好的,不用大量的备课,所有的教学内容和类型题闭着眼睛也能倒背如流,教学成绩也很好。
一、角色转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以前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配角。是教师主动在教,学生是被动在学。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上课的时候是一言堂。平时教师也很注重学生的互动,时刻关注着学生对教师传授知识的反馈。但是,学生因为角色的被动性而导致大段有条理性的语言表达机会很少。地理课程容量大,课时少,且涉及到的初中知识点多,所以为了加快进度,常常让学生详细阐述一个完整问题的语言表达的机会很少。
教师将每节课的知识点划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让一组同学代表主讲。讲完后由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纠错和评价。刚开始的时候,主讲的学生觉得无从入手,讲课时紧张,语言不通顺不连贯,声音小,面对黑板讲课,根本不看同学接受和配合情况。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开始对主讲的学生进行培训和辅导。让学生试讲,然后一点点的纠正知识点、逻辑推理、语言表 述等各方面的不足。培训过关后,第二天再上讲台。对于定式思维顽固的学生,让他们参与到同学评价中来,通过评价其他同学讲课的优缺点,再听自己讲课的录音,对比自己与同学间讲课的差距,多次培训后,效果逐渐的显现出来。
二、深层理解学习的知识点,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创新思维又称创造性思维。是指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研究面临的事物或问题,从而找到创造性地解释这些事物或解决这些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这是一种优良的心理素质。而这种心理品质就是创新思维的核心。
创新思维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 。教师在学生学习的预习案中把每个知识点都设立创设性的问题。因为理解创新思维的培养应该是从疑问开始的。而设问就好像美术中的“留白”。让学生有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去释疑。
在以往的教学中,释疑是由教师来进行的。但现在,学校高一、高二年级的每个班级都分成六个小组,下午有一节自习课时学生探究的时间。由小组内的各科小组长负责完成本组各个学科疑难问题的探究讨论。学生不是局限于自己的思维,而是集思广益,解疑解惑。对于讨论意见不统一的问题在第二天上课时由教师负责解决。
三、直面学生,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以往的教学中,讲授完一节课后进行反馈训练的时候,常会出现一种情况:明明上课已经自认为讲的很透彻的知识点,为什么在做题时有些学生就是不能理解和掌握,做题的正确率总是上不来呢?上课时教师发现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常常跑偏,即我们常说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偏低。以前学生不主动找老师谈这个问题,老师一般不容易发现。现在,学生上讲台讲课,这个现象一下子就暴露出来了。
在新课改的课堂上,通过同学的纠错和评价,找出同学间存在的问题,再多提问,多展示,让他经常地把问题暴露出来。时常同学间会为一个问题争执的面红耳赤。但是就是在这样的锻炼中,学生们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通过四年的新课改,得到几点体会:
1.新课改不一定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一定会提高学生的能力。而这个能力的提高,正是我们目前教育所短缺的。也是和发达国家教育差距最大的。
调研学校在课改后成绩很好。 高一年级在入学以来的三次八所学校的联考中每次都是名列前茅。每科的平均分都高出联校10分左右。 但是可能不实行课改成绩也会这样。可是不课改学生的能力水平肯定不是这个样子的。
2.新课改教师的工作量变得更大了。新课改以来,教师每天都是在上课和备课和辅导中度过的,这比起传统教学的工作量更大。每天要写学案,要辅导学生。而且新课改绝不是上课的时候放任不管,而是时刻听着学生讲的每句话。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所以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了。
新课改充分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分析、判断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普遍的提高。集中小组的集体智慧,体现了互相协作互助的精神。在课堂案例教学中,学生经过小组分析讨论后,分别说出每个小组的结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由书本走向了生活,也使学生由知识走向了能力。
总之,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真正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教师应该及时转变教育的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活用教材,巧用方法,来适应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