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首席时政观察员
中国创新动力体系要瞄准“六大转变”
■本刊首席时政观察员
■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科技创新成为“第一动力源”。“十三五”时期,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避免创新能力不足的“阿喀琉斯之踵”和“中等收入陷阱”危险,让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
★6月2日,贵州省委召开常委会学习全国“科技三会”精神,提出要从实际出发走差异化科技创新路子,以大数据为引领实施区域科技创新战略。
★6月6日,浙江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提出要把科技创新作为必须补齐的第一短板,锁定科技创新第一方阵目标。
★英国《自然》杂志尼克·坎贝尔直言,中国正朝着全球科研领导者的方向快速迈进,未来数年内有可能成为对全球科研贡献最大的国家之一。
【本文重要信源】
1.赵春明:打造源于中国的全球价值链;2.张茉楠:新一轮产业与科技革命带来全新挑战;3.王一鸣:以创新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水平发展
扫二维码下载本栏目增值服务《领导智库文选》
中国经济步入以中高速增长为标志的新常态,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速的放缓,更意味着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我们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在发展方式、发展要素、产业分工、创新能力、资源配置、创新群体上实现“六大转变”,构建新的中国创新动力体系。
“块头大不等于强,体重大不等于壮,虚胖不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主要是以粗放型、数量规模型发展为主,实现了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但总体上看,国民经济大而不强,还存在许多结构矛盾。“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再不能简单以GDP增长论英雄,而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抓手,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实现经济增长。
以质量和效益为主导,就是要强化质量强国、质量强省建设,加快从宏观理念转化为实际可操作的标准,实行质量标杆引领,推广领先的质量预防、管理和保证方法,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开展质量攻关,大力建设高质量技术服务平台,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和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另一方面,要继续完善“评官”“评政”制度,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坐实在地方、坐实在基层、坐实吏治,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强化约束性指标考核。
加快从以要素驱动为主向以创新驱动为主转变,是经济增长动力适应新常态的一个显著特征。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资源、资本、劳动力等传统要素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让更多的创新要素向创新战略高地聚集。
按照2015年《美国国家创新新战略》,创新战略主要包括三大创新要素,即投资创新生态环境基础要素、推动私营部门创新、打造创新者国家,以此创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对于中国创新体系建设来说,就是要加快形成聚集创新要素的“磁力场”,更加重视企业技术改造,尤其是绿色技术改造,推动产业由“人口红利”向“机器人红利”转变。更加重视与互联网及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借助互联网平台,将硬件制造、软件与数据服务、生活服务等结合为产业链生态系统,催生新的业态或产业,大力增加以健康、绿色、智慧为特征的高端产业有效供给。特别要加强创新制度供给,真正发挥市场在创新要素和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的机制、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体制。
【决策看点】
●最近,有关机构发布的《2015年度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新世纪以来,中国与制造强国的差距缩小了一半,从不及美国指数的30%提高到接近美国指数的58%。目前,中国制造强国综合指数位列全球第四,处于第三方阵前列。从四个一级指标分项指数增速看,规模发展增速放缓,但在指数增长中仍占有绝对主导地位。质量效益仍是瓶颈,结构优化有待突破,持续发展能力初现起色。报告指出,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突出,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受制于人,产品质量问题突出。
未来全球竞争是价值链竞争,谁占据了价值链的核心环节,谁就掌控了整个价值链的财富流向。改革开放以来,低成本综合优势对维持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快速嵌入全球价值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中国企业对全球价值链的参与,较多地集中于全球价值链低端和低附加值环节,仍处于“微笑曲线”的中部和底部。这就要求各地要以实施“中国制造2025”为契机,由原先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由追求数量增长转向追求附加值提高。
当前全球价值链进入新一轮调整周期,曾以代工制造为代表的东莞制造业,面对价值链获利微薄和话语权不足等问题,目前正出现对低端产能的挤出效应,向先进制造、高技术制造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重新定位“世界工厂”的全球新角色,不断推动制造业价值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各地要加快向以高新技术产品为主方向的演变,加快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提升,加快产业链延长,向生产制造与服务贸易融合发展转变,由加工组装厂向技术、品牌、营销型企业转变,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体系。
【链 接】
当前创业创新浪潮的兴起有四大动力
最近,由李克强总理作序的《2015年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报告》发布。报告指出,当前创业创新浪潮的兴起有四大动力。一是简政放权和商事制度改革降低了创业门槛与成本,推动新的市场主体井喷式增长;二是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发展带动产品服务、商业模式与管理机制的创新,引领新一轮互联网创业浪潮;三是高新区与科技园区作为集聚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的重要载体,引领新一轮聚合创业创新浪潮;四是IPO暂停导致的并购热潮刺激“职业创业人”崛起。
资料来源:根据媒体公开报道整理
“从跟随到并行再到领跑”,最早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参加政协、科技界联组会上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加快从“跟踪”向“并行”“领跑”转变,必须在制度政策上率先作出前瞻性安排。要围绕构筑全球开放创新高地和全球原始创新策源地,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开发,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新政策、创新资源、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让企业成为“领跑”主导者。在这方面,华为公司已经攻入一个“无人区”,而这种“无人区”又带来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的困惑和迷茫。而这恰恰说明,跟着人跑的“机会主义”高速度迟早会慢下来,创立引导理论的责任已经落到中国企业肩上。目前,在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我国已经开始与发达国家“并行”,并逐渐向“领跑”转型。接下来,要着眼于高端领跑,积极探索人工智能、颠覆性创新材料、生物技术等的基础研究,抢占制高点,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从并行转向领跑。而领跑的关键,是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让一流人才享受一流待遇,最优人才配置最优资源,以高层次人才引领高水平创新、引领高水平发展。
【决策看点】
●6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在有关论坛上表示,中国经济的三大传统动能消失,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是以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第一,劳动年龄人口和经济活动人口都逐渐进入到负增长;第二,人力资本改善的速度放缓,资本报酬递减;第三是劳动力转移带来的资源重新配置效率会逐渐地消失。
●最近,四川首份双创“体检”报告——《四川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蓝皮书》出炉,由双创配套政策、双创环境、双创条件、双创活力、双创产出等五个方面24个专项,建立“双创”综合评价三级指标体系。
完善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资源配置方式,解决简单套用行政预算和财务管理方法管理科技资源等问题,破解当前存在着的“创新孤岛化”“产业旱地化”“资金泡沫化”的困境,着力推进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三链融合”。
围绕产业链、资金链激活创新链,避免创新孤岛化。打破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资源体制内循环的孤岛状态,推进创新活动与经济活动相衔接。在创新链上,要解决科技成果转换和应用的难题,改变评价标准,克服重成果、轻转化,重投入、轻效能的状况。围绕创新链、资金链升级产业链,避免产业旱地化。在产业链上,要加快整合政府各部门科技管理职能,将创新管理职能和资源更多地落实到产业部门,解决好科技创新活动投入分散、管理交叉等问题,突破当前产业发展中的低端循环锁定问题。围绕创新链、产业链疏通资金链,避免资产泡沫化。在资金链上,大量的创新项目无法融资,特别是科技中小企业融资难长期没有根本好转。要借鉴天津市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的经验和做法,在创新链、产业链的不同环节上精准地投入资金,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
【链 接】
广东省新版专业镇注入创新驱动新元素
最近,广东省科技厅修订的《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加强专业镇创新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增加了新形势下不同的专业镇创新发展的要求,“创新驱动”成了专业镇发展的主角。该《意见》提出,加快专业镇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运用信息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专业镇自主创新能力,组织突破特色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积极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工作,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建设高水平的科技产业园区,着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
资料来源:广东省《关于加强专业镇创新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
当“创客”成为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新名词,“大众”“万众”成为创新的代名词时,科技创新已不再是科研人员的专利,开始从以科技人员的小众为主向小众与大众创新创业互动转变。
最近,由国家发改委组织编写、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015年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报告》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双创”的发展展望,并强调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融入发展各领域各环节,鼓励各类主体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发展新引擎。这种万众创新的热潮,正通过制度供给和改革引领转化为亿万人民群众的创富热情。因此,从小众创新到大众创新,核心要义就是要形成“精英”与“草根”共同推动创新的主体多元化。要通过“精英”创业联动创新,通过“草根”创业带动就业。同时,加快形成顶天立地的科技大企业引领,铺天盖地的小微企业孵化发展的创新局面,进而推动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线上与线下共创众创,让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创新蔚然成风,推动“双创”高度网络化。
创新创业主体从“小众”走向“大众”,是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又一次集中迸发,是创新第一推动力的空前裂变。要从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激发和调动亿万群众的创新创业积极性,让创新创业的理念深入民心,形成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核心价值。众创、众包、众筹等一批集众人之智、汇众人之财、齐众人之力的创意、创业、创造与投资的空间应运而生,将让每个有创新创业愿望的人都拥有“用其智、得其利、创其富”的空间,让每个有梦想的人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