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们在一起的理由是“合适”,结果也许会“很不合适”

2016-03-14 23:56张跃
看天下 2016年6期

张跃

主角:老吴&前妻

关键词:高干家庭、门当户对

老吴离婚了。

据说,这在他的同学当中掀起了轩然大波。“他们小两口不是挺合适的吗?”这几乎是所有人的反应。

所谓合适,正是通常人们印象中的门当户对。

老吴并不老,今年三十出头,毕业于全国数一数二的财经大学。那所学校素来以“高官子女多”闻名,老吴也是其中之一。他父亲是副省级,母亲是当地一家年营业额过千万的公司财务总监。他的前妻是北京姑娘,姑娘的父亲是某大型央企的高层,母亲是某知名高校的老师。两人的结合是父辈们的撮合,因为他们年轻时是战友。

“两家条件差不多,能省好多事。”这是当时老吴母亲的态度。

“他们都觉得特合适,我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合适。”这是当时老吴的态度。

和门当户对的前妻在一起之前,老吴只带过一个姑娘回家见过父母,那并不是一次愉快的经历。

姑娘是老吴的大学同班同学,来自湖南的一个小县城,父母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姑娘长得漂亮,性格开朗,既是学院的女篮队长也是文艺骨干。在那个偶尔还会多愁善感的年纪,老吴觉得姑娘像一缕阳光照进了他的生活,他请她吃饭,陪她上英语辅导班,当她的篮球陪练,但却始终没有表白,因为“父母一定不会同意”。

大三那年的五一假期,老吴邀请姑娘去他家玩,姑娘同意了,但最终的结果是,姑娘也许度过了自己人生中最局促和难熬的五一假期。第一顿饭,老吴的母亲就将姑娘从上到下打量了一番,然后整顿饭都没有笑脸,一句欢迎的话都没有说。随后,母亲继续以这样那样的原因让老吴跟着她去办各种事,姑娘只得由老吴的妹妹陪着四处逛逛。假期结束回到北京的那一刻,姑娘说:“哎呀,终于放松了,在你家没给我憋死。”

于是,直到今天,老吴仍然是这个姑娘的男闺蜜,而姑娘早已结婚生子。

2004年大学毕业后,老吴去了英国留学,回国后被安排进一家国有商业银行工作,住着毗邻长安街的近300平米的高档公寓,开着和行长同级别的车。闲暇之余最大的爱好是和大学时的一班好友打牌吃饭,直到2013年和前妻结婚。

老吴的前妻在一家性质为央企的地产公司工作,人很漂亮,也会打扮,工作还算上进,“凭借自己的能力当上了部门主管”,但就是不会做任何家务,还有些任性,“因为从小在家里什么都是她说了算”。

老吴不太在意吃饭时餐厅的档次,但对方在意,去环境差一点的地方,“她能坐在那儿一口都不吃”,老吴也没过过太委曲求全的日子,所以,“她越不吃,我就越吃得津津有味”。

两人婚后闹得最大的一次矛盾是因为老吴的那帮“狐朋狗友”。

他们从大学一直玩到各自结婚生子,早已习惯了一种相处模式——无论去哪里、干什么,买单的都是老吴。前妻很不喜欢这帮人,认为他们是些天天蹭吃蹭喝占便宜的小市民,没有档次。“要结交和你层次相近的朋友,这样对你日后有帮助。”她经常对老吴这样说。“她倒不是觉得花钱多,而是觉得成天跟这样的朋友混在一起,不体面。”但老吴并没有因为这样的评价而疏远朋友,直到有一天他带朋友来家里打牌时,前妻直接在人前对他说:“这是我们两个人的家,我不欢迎他们。”

两人大吵一架后的解决方案是,老吴再也没有带朋友回家过,而前妻也不会跟他出席任何有这些朋友在的聚会。

生活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着。老吴觉得乏味但也说不出到底没劲在哪儿。去年下半年,他们夫妻二人筹划着要个孩子,直到新年来临的前两天,前妻主动来接老吴下班,然后吃饭时对他说:“我们离婚吧。”

老吴问为什么,对方说这样的生活有点没劲。老吴说,好的,我同意。

那个曾经在他家差点儿被憋死的姑娘成了第一个知道这个消息的人。去民政局办完手续的那天,两人一起吃了顿饭,老吴说:“走出民政局的时候,有一点难过,毕竟事情有点突然,但似乎也没那么难过。”

接下来,怎么办?这是老吴在这两个月中被问到次数最多的问题,他的回答从来都是:“不知道。”在这段门当户对的婚姻中,老吴说他尝到的最大的好处就是离婚时不用为了钱操任何心,“我们各自有房、各自有车,而且都是婚前财产,离婚协议达成得前所未有地愉快。”

问他最大的感触,他沉默了一会儿,说:“当初所有人都觉得我们特合适,我也一度觉得,她不是我最爱的人,但或许是最合适我的人,但结果呢?特别不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