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访碧螺春“东山”(下)

2016-03-14 03:45素四问茶
茶道 2016年2期
关键词:修枝早茶梅树

素四问茶

它们都是“丑八怪”

就像沿西北方莫厘峰环山路随意一条小路都通往莫厘峰一样,在东山后山的老马路上,随意一个弄口走进村子,或许都深藏着许多古老的地方。去往俞坞的路上某条巷口,我对小夏说停车,去村里看看,这一偶然的决定,我们走进了杨湾古村。

杨湾古村或许比陆巷更大,可是这里没有王鳌,所以陆巷车马流水,而杨湾还是一个安静的村庄。村里明清建筑颇多,然大多已无人居住,石墙矗立而木瓦倾圮。房子需要人气养,没有人,也就荒废了。可是我喜欢这个村子,这里只有犬吠声、蜜蜂的嗡嗡声、池边捶洗衣服声。古老的房子倒就倒了吧,再也不会有人懂得“守”为何物。

经过古紫金庵,往山的方向走,就是俞坞,深深的俞坞。远远地就看到满山的竹子搭起来的高架,每个高架包围的都是一棵老杨梅,高架为采杨梅用。杨梅是极精贵的,稍稍碰撞,杨梅就坏了,果农踩在架子上在高大的杨梅树间穿越,像空中杂技。有老杨梅树的地方就有老茶园,这是前人的智慧。只可惜,竟发现整个俞坞古老的茶树根上都嫁接了早生茶树,缓慢生长的灰色老根上有着疯狂生长的红色新枝,老根处还艰难地生长着母本的小叶种茶叶,顶上却生长着粗大的叶片,十分怪异。一树两种,一个整容失败的丑八怪。

幸而在一棵杨梅树周围,几丛本地茶树未修枝未嫁接,已自由地生长到三米多高,这是俞坞的幸存者。

杨梅树下的“幸存者”

在俞坞时,我们看到的唯一几丛未修枝未嫁接的本地茶树是在一棵大杨梅树下,当时十分好奇,为什么这几棵茶树得以幸存,在去过洪湾里之后,我们找到了答案。

洪湾里是两年前就打过一次照面的,当时在古尚锦夏家做茶,因他家本地茶树种太少,夏家爸爸领我们去了离他家不远的洪湾里一户老乡家,说他们家的茶园都在深坞,都是晚茶。试制了一天,炒制出两斤茶,品质仍然不行。对此,我一直有疑义,为什么他们家的晚茶也还是不行。

洪湾里位于尚锦村南端,同样是在太湖沿岸,藏得比较深。走进这片村子,会发现主干道旁的巷子坡度比较高,说明这片村民是依山而居,而非太湖边的冲积平原地带。这个村子十分安静,甚至生冷清之感。

村子里已经各处堆积起木柴了,年底是准备来年用柴的时候,如今各村都已经用煤气灶炒茶了,为何这个村子会备那么多柴火?难道这个村子还保留有柴灶炒茶?

继续往深坞走,遇见大片竹林,竹林中茶树不多,有些也都荒废了,无人打理。穿过竹林,愈见深邃,坞底有两棵高达数丈的古树,依稀能感觉到这里被开垦成茶园前的原始森林的植被状态。

从理论上说,坞底和坞口易积聚冷空气,不宜种植茶树,而在洪湾山坞,坞底坞口皆种植了大量茶树,加上这个山坞本身光照少,或许就是这里茶树晚发芽的原因,即使是早茶,发芽也比别处晚。

除了竹林旁有些未修枝的高丛茶之外,在一棵杨梅树旁我们又发现了一丛十分高大茂密的小叶种茶树,甚至一开始竟不知是茶树。回家后有附近乡民告知,在洪湾里有一习俗,就是在别家的杨梅树旁留几株茶树不修枝,防止别人家的杨梅树向自家茶园生长。茶树再高大,哪能阻挡住庞大的杨梅树生长呢?可是这习俗还是留下来了,于是,这些茶树也就幸存下来了。

洪湾里的茶园种植得十分茂密,果树下几乎没有一丝空余的土壤,甚至连许多的茶园间道路都已被密密麻麻的茶树遮挡,这种情况在东山少见。坞口果树以橘树为主,大多没有采摘,满树的橘子将树枝压低,甚至压断。这里不仅嫁接早茶,还有不少新种的早茶。这里无论是橘树改枇杷树,还是早茶种植,好像都比其他地方晚了几步,虽然时间晚,但也还是走上这条路了。

我们了解历史,是希望不要重蹈覆辙。这个世界每个阶段都有它的前进趋势,但是当下的趋势总要在很久以后才能让人看清面貌。时下流行一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即便这样,总有那么些人宁可选择地清醒地为自己的坚守努力,也不想闭着眼睛随波逐流。endprint

猜你喜欢
修枝早茶梅树
飞来与我们喝早茶的金丝雀
煮梅
路边最美的风景
全天候消费全国化发展 早茶品类的风口要来了吗
叹早茶
谈谈修枝对林内小气候和土壤性质的影响
陈建良
盆景树
修枝对杨树人工林生长量的影响
刺槐的修枝方法及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