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岩洛
(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第一高级中学 410600)
建筑给水排水中节能技术的应用
彭岩洛
(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第一高级中学 410600)
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与此同时,人们对于建筑给排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人员不仅需要考虑到用户的用水需求,还需要考虑到水资源的节约问题,重视建筑给排水节能,对于促进建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建筑给水排水;节能技术;应用
在城市生活中,人们时时刻刻都离不开建筑。但是在建设和使用这些建筑的过程当中会产生很大的能耗以及污染,产生的垃圾如果不及时处理掉的话会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建筑给排水方面节能技术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建筑给排水系统主要由给水与排水管道、卫生用具和提升设备等构成。不同的给水与排废水管道由不同的管道输入或输出,在管道布置时,距离越短越不易变形及裂纹,也利于建筑物的清洁与维修。给排水管道应于墙体产生一定的距离,在穿楼板和穿墙时就预留洞口。
2.1 采用较为先进的卫生器具以及配件
传统的卫生器具具有密封性差和耐用性差等特点,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造成水的流失。长此以往,就会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而比较先进的卫生设备则避免了这些缺点,密封性能极好。除此之外,新型坐便器与传统的相比,可以节省一半的冲洗水量。这些先进器具的应用为我们节省了不少水资源。
2.2 提高水表以及表前阀门的设置和质量要求
水表是水分析和用水量平衡测试必不可少的仪器设备。水量平衡测试是通过比较输入水量与输出水量的平衡关系来确定管道有没有发生漏水的现象。在水表设置方面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增设一个总水表。这样可以通过将总水表与各家各户的水表进行比较来更准确快速地发现漏水隐患。另一方面,提高水表和阀门的质量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的发现水管道的密封情况。如果水表的质量低下,计水量不准,就不能及时地发现漏水问题,这将会造成水资源的巨大浪费。
2.3 解决好超压出流的问题
在《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中对水压力的要求太过宽松,只从水配件的保护方面进行了考虑,限制了对入户支管和水配件的最大压力,但是没有考虑到超压出流的问题。如果工程师在设计时未考虑到这一点,将会造成水的大量流失。
2.4 完善热水供应循环系统
在以往的建筑热水供应循环系统中,大多数存在着严重的水浪费现象。其中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当我们使用热水的时候,会有很多凉水残留在管道或装置中,在我们用热水前,总会先放掉其中的凉水,并且直接倒掉而不想法做些别的事,自然,那些水就被浪费了,这种浪费现象是非常严重的。究其根本,还是因为给排水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在这些方面做一些改进来完善热水供应循环系统可以有效地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2.5 开发新型的水资源
中水即为生活污水和废水经处理后又能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并应用于生产生活中的非饮用水。将废水收集起来经过统一地处理再应用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如建筑施工、城市绿化、冲厕所等。这就通过循环利用节约了宝贵的水。
加强对二次供水设备的选择以及新型热水供应系统的开发,体现了节能的观点。在二次供水设备的选择中,我们果断放弃了传统的水泵—水箱供水方式,选择了变频调速和气压罐供水的供水方式。变频调速供水是根据用水量的多少,通过变频器改变电机供电频率来控制水泵的启动速度。变频调速供水系统可以把水泵可供的多余功率和流量节约下来从而起到节能的作用。热水供应系统则利用的是太阳能。太阳能是一种非常清洁的资源,并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从来不会担心没有。通过太阳的照射,把冷水加热。这种热水供应的方式不仅节能环保,而且集热效率高,保温性能好。
4.1 水池或水箱
有些时候,出于无奈我们不得不设贮水池或贮水箱等。而原始的钢筋混凝土水池和水箱表面较为粗糙并且容易生长苔藓和微生物;钢板的水箱易生锈腐蚀,造成水质下降。所以,我们一般使用不锈钢或玻璃水箱来取代原始材质的水箱。在水池和水箱的密封性方面也应做一些预防措施来防止外界的杂质进入。
4.2 管材
一般的自来水本身就携带着大量的水生微生物以及矿物质元素,所以时间长了会对金属管道有所腐蚀。被腐蚀的金属管道中的金属物质会溶解到水中,水质富营养化而使大量的细菌滋生以致水质被污染。我们应该推广使用塑料、聚丁烯、纳米聚丙烯等材料制作成的管道来保证水质不被污染。
总之,建筑给排水所采用的技术、设备、工艺和材料都应该以节能为主题,真正达到降低能耗,提高用水效率的目的。使我们人类能永远的生活在地球上。
[1]史智国,陈俐俐.浅谈建筑给排水工程中节能节水技术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1(10).
[2]潘学强,严小霞,管龙,曾熠,陈 轩.模块化建筑被动式节能技术设计与应用[J].建筑节能,2016(10).
[3]杨毅.房建工程节能技术新进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11).
[4]郭艳芹,王永伟.节能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及其积极作用[J].河南建材,2012(01).
TU82
A
1004-7344(2016)35-0286-01
201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