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雅静,张灵聪
(1.闽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2.闽南师范大学 应用心理学研究所,福建 漳州 363000)
生育价值观探究
史雅静1,张灵聪2
(1.闽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2.闽南师范大学 应用心理学研究所,福建 漳州 363000)
摘要:在回顾以往文献和研究的基础上,对生育价值观的相关概念、理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概括和总结。生育价值观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个体对于生育现象重要性的认知与评价。研究方法采用社会科学所采用的调查、个体访谈及开放性问卷调查。研究对象针对某一地区或某一职业的特殊群体展开。生育价值观的理论较少,就影响生育价值观的因素而言,也仅局限于社会文化环境和人口学变量。
关键词:生育价值观;生育观;计划生育
关于中国生育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研究者们主要使用西方盛行的经济学理论,从效益的角度来解释生育行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计划生育开始实施,研究者们开始关注社会文化因素对人们生育观的影响,试图探明生育价值观的外部影响因素。2014年中国开始试行单独二胎政策时,人们发现效果并没有专家预期的那样明显,700万符合条件的父母只有70万申请二胎。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引发了这一现象?心理学家们试图通过探究生育价值观的内部因素寻求答案。在回顾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生育价值观的概念、理论结构、影响因素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阐述和总结,为进一步把握中国生育行为提供心理学的支撑。
一、生育价值观的概念
在先前关于生育方面的研究中,生育观是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虽然研究者在使用这一概念时会有大致相同的指向,但在不同的研究中赋予它的含义却存在差异。有研究者认为,生育观是指个人对生育的态度、认知与看法,及其对生育事件的价值判断,进而影响生育决策和控制生育行为,主要包括生育动机、生育性别偏好、生育控制、理想子女数和对子女质量的期望[1]。也有研究者认为,生育观念指的是人们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的对生育现象的认知[2]。郭克敏和张义泉[3]认为,生育观是指处于特定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中的生育主体关于生育的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以及科学知识观念,其中核心是生育的价值观。那么生育观和生育价值观之间有什么联系或区别呢?童琦[4]认为,生育观外延更大,涉及有关生育的所有方面,包含了生育价值观。但是她并没有进一步说明两者的不同之处。
生育,即指男女在一定社会规范和条件下两性结合繁衍后代的一种现象。但是人不同于动物,人有自己的价值观并支配着日常的基本活动[5]56-60。心理学认为,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和总的看法。其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并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准则。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6]。因此,价值观作为个人的核心的稳定的人格特征,是评价事物重要性的内部尺度,也是用于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7]。生育活动受制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但是作为人类的基本活动之一,也应该在相应的价值观的支配下完成,这也是人类能够对自身繁衍实行计划性的主要依据[8]。在生育和价值观的定义基础上,童琦[4]认为,生育价值观是个体对生育重要性的看法或认知评价的心理倾向性。这一定义虽然比较完善地概括了生育价值观的内涵,但缺少外在的限制因素,因为人是社会化的动物,不同的限制条件下人们形成的生育价值观也不相同。
综合来看,生育观与生育价值观是对生育这一问题的不同阐释。以往关于生育观的研究主要从社会学和人口学的角度,采用一般的社会调查对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外部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但研究中也涉及人类自身对生育问题的看法或态度。而生育价值观的研究则更加侧重探究人类心理现象的内部成因,将生育价值观看作是一个多维度与多层次的心理倾向系统,这一系统调节着人们对生育问题的看法和评价,并最终影响人们的生育行为。
二、生育价值观的理论结构
关于生育价值观的理论结构,不同的专家学者有不同的看法。目前而言,国外的研究比较多,也提出了很多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理论。而中国的理论研究还停留在起步的阶段。
(一)国外生育价值观的相关研究
1.生育价值观的经济决定理论
国外关于生育价值观的理论比较多,第一个理论也是影响最大的当属经济决定理论(economic theory of fertility,ETF)。这一理论由Becker[9]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他假定人们的嗜好不变,当需要在自己有限收入范围内满足多种消费欲望时,其行为总是以获得家庭经济最大总效用为原则。这时消费量越大,总效用也就越大。他认为,孩子就像其他的耐用消费品一样,是一种直接的效用源泉。当一个家庭的收入和支出提高时,花费在每个孩子身上的费用随时间而增加,这种费用的变化反映到价格上,孩子与其他消费资料相对价格就要发生变化。他还将数与量的概念引入到这一理论中,即增加对孩子的支出会提高孩子的质量,但这一结果很可能是以减少孩子的数量为代价。
批判家对这一理论的前提假定即:“夫妻关于生育的意愿决定恰好与合理计算是否购进耐用消费品时的行为相同”提出质疑,认为孩子与通常的商品市场交易在各方面有着本质的差异。此外,有研究者指出,这一理论只是看到了抚养孩子的经济成本,但抚养孩子的益处被忽略[10]。ETF理论的另一个前提假定是人的生育行为是理性决策的,但理性决策假设是否是正确的呢?Nauck[11]研究表明,当社会经济环境、个人资源和生育政策改变后,文化对生育价值观的影响是持久而不易改变的。Kroneberg[12]认为,生育的理性决策假设只在特定的条件下发生,是理性反映和精确计算后的结果。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生育价值观受社会文化影响,是自动化和无意识的结果,往往不会考虑经济条件。
这一理论把父母对于生育的观点和行为看作是理性的经济决策,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为后来的理论构建奠定了基础。但生育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或行为不可能都是经过系统的经济计算后作出的,这完全忽略了人的情感性一面,也没有深入探究在生育问题中人的心理活动。
2.生育价值观的效用理论
继ETF理论之后,研究者提出了了生育价值观的效用模型(value of children,VOC)。其最初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明世界上几个国家和地区生育率激增的原因,随后研究人员将兴趣转移到了影响家庭结构的一些心理因素上,直到最近研究者们才试图揭示代际之间生育价值观是如何传承和发展的[13]。
VOC理论主要强调孩子的价值,并认为生育价值观是一个多维度的心理系统,主要包括社会纽带和情感表达、有趣和欢愉、自我扩展、成人地位和社会认同、成就感和创造性、传统道德、经济效用以及社会比较[14]。在VOC理论提出后,Hoffman[14]通过对母亲、父亲、暂时没有孩子的女性已婚者和暂时没有孩子的男性已婚者进行了开放性问卷调查,证实了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下确实存在这9个维度。到了20世纪90年代,刘兴柱[15]根据VOC理论的已有研究认为,中国的生育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生儿育女的成本与效益以及投入与产出的看法,并认为其包括子女的经济效益、心理学价值、社会优越性以及抚养子女的经济成本、心理学负担和体力投入。但他只是提出了一个理论构想,并没有进行结构化的研究。Nauck[11][16]对ETF模型和VOC模型进行了跨文化实证研究,最后比较的结果是VOC模型更具有普遍适用性。郑钢等人[17]也进行了VOC理论的跨文化研究,并且用国内样本作了本土化的研究,调查对象为青少年、青少年母亲、青少年外祖母和年轻母亲,采用祖孙3代问卷访谈研究代际差异,结果表明依赖自我对情感价值有影响,同时与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密不可分。
通过以上研究不难发现,VOC的理论构建比较成功。一方面,在全世界10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了证实;另一方面,进行了相对系统的研究。但因为研究者多是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家,他们采用的都是开放性的问卷调查,没有形成有信效度的结构化量表。
(二)国内生育价值观的相关研究
1.国内生育价值观理论构建
相对于国外研究,国内研究起步较晚,对于生育价值观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构想,许多学者都是根据自己的调查访谈或经验提出了生育价值观的基本结构。例如:孟宪东[18]用自编生育心理问卷对中国7个省的部分人口进行调查,发现生育观包括了生育与避孕决策定位、生育期望、生育动机和生育态度这4个方面。作为中国最早关于生育观的问卷,这一理论构想有很大的突破。郭克敏和张义泉[3]认为,生育观包含4个方面:对生育的目的和意义的看法、性别偏好、理想子女数和对子女质量的期望。但值得一提的是,这4个方面不是并列的关系,第一个因素制约着后面3个因素。顾大男[19]则认为,生育价值观是生育文化的核心,应该包括生育态度、生育偏好、数量期望、质量期望以及生育年龄和间隔期望。
正式提出理论构想并编制结构化问卷的只有张进辅等人。他们结合以上国内研究对生育价值观进行了操作性定义,采用文献综述和专家评测的方式,并结合心理测量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编制了生育价值观问卷[20]。张进辅、童琦认为,生育价值观是一个二阶模型,包括生育目的、生育手段和生育倾向3个二阶因素和生育偏好、生育数量、生育质量、生育时间、生育方法、生育需求、生育价值、生育愿望和生育职责9个一阶因素。但是这一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并不高,有6个一阶因子并没有达到统计学上0.6的标准。此外,问卷的编制过程中没有理论依托,难以作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测量工具。
2.国内生育价值观的内容研究
生育观或生育价值观的相关研究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口学和社会学专家通过社会调查等方法进行的研究,研究者往往侧重生育观的社会影响;另一类是心理学家通过实证性研究将生育价值观作为一种多层次多系统的心理倾向系统。
人口学和社会学专家的研究起步较早。张敏和高会建[21]在对以往文献回顾分析的基础上,对农民工生育价值观进行了综合考察。他们分析了农民工生育价值观的表现形式,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趋势。但是分析视角比较单一,没有形成理论。曾国良[22]进一步研究了城乡生育观的差异,发现根本原因在于经济条件的不平衡,教育条件的差异和传统生育观的影响。陈建伟[23]归纳了中国生育观念的变迁。自汉代以来儒家文化的“孝”深入人心,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统生育观注重“多子多福”,这也是中国人口基数较大的首要原因。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通过行政手段改变了人们的生育行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城市开始出现丁克一族,这是现代生育观的一个重要表现。这些研究从文化、历史和社会等角度描述了中国生育价值观的各个方面,为中国生育观现状描绘了一个初步的蓝图。
随着人们对心理现象的重视,生育价值观中心理现象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心理学家认为,对生育价值观的探究不能仅从经济行为方面入手,更应该深入研究人们的生育心理。吴宇萍等人[24]采用自编“大学生生育心理健康状况问卷”对广东省931名高校在校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男女生在生育知识、生育焦虑、身心困惑和知识渠道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的生育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此外,生源地为农村和城市的学生相比较,城市的学生生育知识更丰富。但是研究工具的信效度在文章中并没有体现,问卷编制的过程也没有理论基础。因此,所得结果的可靠性有待验证。
童琦[25]通过对重庆地区抽取的20~40岁的7类不同职业青年共692人进行生育价值观的调查,结果发现,现阶段青年生育价值观总的特点是生育目的的多层次性和不确定性,他们更加注重生育质量、精神方面的追求与情感体验;而农民和军人较其他职业更看重生育需求与生育价值。这一研究说明,不同职业背景的青年持有不同的生育价值观,也从侧面论证了社会文化对个体生育价值观的影响。
邹海瑞等人[26]采用张进辅和童琦的问卷研究了女大学生的生育价值观。参与者为四川省南充市3所高校的336名在校女大学生,她们的学历分别为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此次研究中还调查了被试的年龄、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是否独生子女和生源地状况等一些人口学变量。结果表明,不同学历层次的女大学生在生育数量、生育时间、生育职责和生育倾向等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受教育程度越高对生育需求与生育价值的评价会越低。此外,该研究还显示,女大学生的生育价值观受其母亲文化程度的影响,母亲文化程度越高其女儿的生育数量要求越低,但在生育愿望上表现得较为强烈。但是这一研究仅仅考察了女性大学生的生育价值观,而将男性大学生排除在外。
2012年,杨桂芳和潘运[27]两人试图扩展邹海瑞等人的研究。他们对贵州4所高校的463名男生和659女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男生在生育数量、生育时间和生育质量因子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而女生在需要、方法、愿望和职责因子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在性别偏好上男女差异不显著。此研究还探讨了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生育价值观,研究表明,独生子女在生育需要、方法和职责因子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在时间因子的得分上显著高于独生子女。这一研究较全面地考察了人口学变量对生育价值观的影响,但并没有突破外在的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关于心理相关因素对生育价值观影响的研究依然值得进一步探索。
三、生育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探究了生育价值观的概念和理论之后,在回顾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以下几个影响生育价值观的因素:
(一)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可以影响生育价值观在许多研究中都得到了证实,这也是影响生育价值观最主要的外在条件。经济状况是决定人们生育意愿的现实物质基础,有人认为其对生育价值观的影响可以分为经济社会背景和家庭两个方面[28]。刘庚常[29]则认为,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化的发展、社会保障的缺少、医疗、教育、住房成本的上升、职业结构的改变、就业压力的加重以及养育子女成本的增加。其中,城市化的发展、医疗、教育、住房成本的上升、职业结构的改变、就业压力的加重以及养育子女成本的增加等是促使生育率下降的因素,而社会保障的缺少是促使生育率上升的因素。结合前文所提到的ETF模型和VOC理论都可以看出,经济因素对生育价值观的影响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通过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而改变人们的生育观念进而影响人们的生育行为,此过程会体现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变迁。
(二)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同样对生育价值观有较大的影响,不同的朝代不同的社会文化会直接影响到对应时代人的生育思想。严梅福[8]早在1996年就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古代的生育思想,为随后的研究开拓了思路。中国有着5 000年的文明,生育文化起源于父系氏族的建立,此后儒家思想体系的建立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男性主宰世界的格局就从来没有被打破过。因此,人们在生育问题上普遍倾向于早婚早育、男孩偏好和多子多孙的观点[30],“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更是深入人心。这种传统的生育观念与儒家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儒家文化宣扬养儿防老,男尊女卑,也主张优生优育,重视子女的教育[30-31]。因此,中国的传统生育价值观以多育为核心,以传宗接代为宗旨,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形成的生育文化,进而决定人们的生育行为[32]。然而随着工业文明的出现,“注重发展”的生育观念兴起,人们逐渐注重对下一代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精神需要成为生育的重要因素。Lesthaege[33]研究表明,当社会规则缺乏时,意识形态和文化会起到补充调节的作用。因此,社会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职业、家庭结构和生源地等人口学变量作为生育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三)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对生育价值观的影响不容小觑。心理是行为产生的原因,也是价值观的源泉。其中心理因素又可以分为心理需要和社会心理。
邱国梁[35]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了中国传统的生育动机,发现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的需求能够很好地解释农民的生育动机和生育行为。郭克敏[3]也认为心理需要是生育观的重要构成因素,生育价值观反映多种多样的需要。L.W.Hoffman和M.L.Hoffman[14]在构建VOC理论模型时也提到了心理需要会影响人们的生育价值观。
关于社会心理,郭克敏和张义泉[3]认为主要表现在自我价值实现、风俗习惯、社会顺从和服从等方面,很多人习惯将人生价值与生儿育女联系在一起,西方研究者也得出了相似的观点[11][14][16]。Blake[34]、Lesthaege[33]和Preston[36]176-178均强调了社会心理对生育的影响,比如为了顺从团体的规范,多育主义群体会倾向于生育更多的孩子,但也会因为法规政策而减少孩子数量以避免受到处罚。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得出生育价值观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个体对于生育现象重要性的认知与评价。它是一个具有多维度的心理倾向系统,具有稳定性的特点。根据目前国内外已有的生育价值观理论,VOC理论似乎更加契合生育价值观的结构,也得到了一定的数据支撑。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根据VOC理论编制信效度较高的量表,对生育价值观进行系统的研究。
影响生育价值观的因素既包括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也应当考虑心理需要和社会心理等内部因素的影响。
对生育价值观的相关研究归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以人类的生育问题为核心,对生育价值观等一系列概念进行相关探讨。二是围绕人类生育问题的各种外在环境因素对相关影响因素的总结。比较而言,心理学研究者在探讨人类生育问题方面略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关于生育价值观的研究未形成专门的研究领域,从事这一方面的研究人员很少,仅有的一些研究结果也只是对某一地区和某一职业生育价值观的调查研究。2.关于生育价值观的定义和理论体系目前国内仅有一两位研究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其理论结构的有效性还有待检验。3.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大多采用一般的社会调查。4.影响生育价值观的内部因素应当作为以后研究的重点加以考察。
生育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生育问题的根本看法,是一种心理倾向。通过对前人相关研究的回顾与总结发现,从心理学角度探究人的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仍有很多的不足。因此,了解人们的生育需求,把握生育行为还需要心理学家们进一步去探究。
参考文献:
[1]沈福来.“我选择丁克的原因”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2]周长洪.生育观念的概念逻辑模型[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5(2):5-8.
[3]郭克敏,张义泉.影响生育观形成与转变的社会心理学因素[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6,25(4):42-46.
[4]童琦.生育价值观研究综述[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34(3):23-25.
[5]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6]董秀成.动漫文化对我国青年社会性发展的影响[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3.
[7]黄希庭,张进辅,张蜀林.我国5城市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调查[J].心理学报,1989,33(3):274-282.
[8]严梅福,张宗.中国古代生育心理思想研究[J].心理科学,1996,24(3):139-143.
[9]Becker G S.An economic analysis of fertility[J].In Research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Ed.),1960,20(4):23-34.
[10]Braun.New York:Springer economic change in developed countries[J].Princeton,2000,33(5):23-26.
[11]Nauck B N.Value of children and the framing of fertility:Results from a cross-cultural comparative survey in 10 societies[J].European Sociological Review,2007,23(4):615-629.
[12]Kroneberg.Definition situation under dividable rationality[J].Auteur Zeitschrift Soziologie,2005,24(4):344-363.
[13]Trommsdorff G.Factors influencing value of children and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 in times of social change:Analyses from psychological and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J].Applied Psychology,2010,54(3):313-316.
[14]Hoffman L W,Hoffman M L.The value of children to parents[J].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population,2005,23(4):19-76.
[15]刘兴柱,生育价值观及其对人口政策的意义[J].医学与哲学,1990,30(2):47-48.
[16]Nauck B.Value of children and fertility:Results from a cross-cultural comparative survey[J].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Population,2014,38(2):45-48.
[17]赖建维,刘锋,郑钢.生育情感价值的青少年——母亲——外祖母三代视角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33(3):260-262.
[18]孟宪东.市场经济下生育心理变化分析——我国7省区部分人口调查[J].人口研究,1994,23(5):44-47.
[19]顾大男.生育文化对生育行为的影响机制探讨[J].西北人口,1999,35(2):23-27.
[20]张进辅,童琦,毕重增.生育价值观的理论构建及问卷的初步编制[J].心理学报,2005,37(5):665-673.
[21]张敏,高会建.农民工生育价值观研究综述[J].东方企业文化,2013,45(3):23-26.
[22]曾国良.城乡生育观差异的原因及解决途径[J].科技信息,2009,23(6):23-27.
[23]陈建伟.从多子多福到丁克的转变看我国生育观念变迁[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23(8):28-30.
[24]吴宇萍,卢奇飞,刘兵,等.广东省大学生生育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13,26(1):23-24.
[25]童琦,张进辅.不同职业青年剩余价值观的特征[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5(3):8-10.
[26]邹海瑞,杜学元,余明莉.关于女大学生生育价值观的实证研究[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0,25(6):24-28.
[27]杨桂芳,潘运.贵州在校大学生生育价值观特点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4(1):17-20.
[28]何彦.论影响生育观的微观因素与宏观因素[J].中国人口科学,1991,26(5):57-59.
[29]刘庚常.关于当前生育影响因素的思考[J].人口学刊,2010,24(1):24-27.
[30]徐俊.中国人生育观念研究:回顾与展望[J].人口与发展,2008,14(6):78-85.
[31]邢俊平.浅谈影响生育观的社会心理因素[J].中国社会医学,1989,22(3):49-51.
[32]李春霞.中国传统生育观念的形成及原因[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13(3):77-80.
[33]Lesthaege R A.Century of demographic and cultural change in western Europe[J].Exploration,1983,34(2):23-24.
[34]Blake J.Are babies consumer durables?Population studies underlying dimensions[J].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2009,24(3):11-35.
[35]邱国梁.需要层次理论与农民的生育动机[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3(3):52-54.
[36]Preston S H.Changing Values and Falling Birth Rates[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责任编辑治丹丹)
A Research on Value of Childbirth
SHI Ya-jing1,ZHANG Ling-cong2
(1.School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Minnan Normal University,Zhangzhou,Fujian 363000,China;2.Research Institute of Applied Psychology,Minnan Normal University,Zhangzhou,Fujian 363000,China)
Abstract:Value of childbirth refers to one’s cognition and evaluation on the importance of childbirth in certain social cultural environment.Based on the review of previous researches,by the methods of interviews and an open questionnaire,taking some special groups in certain region or profession as the subjects,the paper illustrates the definition,related theorie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values of childbirth.There are very few theories related to value of childbirth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only limited to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demographic variables.
Key words:value of childbirth;the outlook on childbirth;birth control
中图分类号:B 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62X(2016)01-0062-06
作者简介:史雅静(1991-),女,河北唐山人,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少年人格培养。通讯作者:张灵聪(1957-),男,福建漳州人,闽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研究所教授,基础心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格培养、中国本土心理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FBB030729);福建省教育厅科研项目(JA031065)
收稿日期:20150910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60106.1532.026.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6-01-06 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