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丽娟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5)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基于国际竞争力人才的视角
吴丽娟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5)
中国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竞争优势,一方面靠人才引进和政策支持,另一方面要靠自主培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地,在培养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方面责无旁贷。面对教育全球化和人才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育模式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必须彻底改变教育理念,积极探索教育模式,合理评价教育成果,深入改革教育制度,才能培养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推动中国从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
人才培养;国际竞争力;教育国际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由此可见,人才战略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建设人才强国成为我们共同的梦想。拥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一方面靠积极引进,例如国家从2008年开始实施的“千人计划”,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靠政策支持,例如国家从2012年实施的“万人计划”, 全力支持国内高层次人才。但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竞争优势更重要的是要自主培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地,在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方面责无旁贷。
对于什么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目前学术界没有统一的定义。国际竞争力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因此,对于国际竞争力人才的理解大多是从国际竞争力的概念进一步延伸而来。在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人才国际竞争力是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内容[1],也是决定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从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出发,我们赋予国际竞争力人才以下内涵:国际竞争力人才是指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迅速获取和运用国际资源,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性人才。从这一内涵我们不难看出,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有以下特征:
1.具有国际视野: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全球化意识;主动学习和吸收国际先进的知识和文化,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传统和风俗;具有国际化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够站在国际化的高度对待和处理国际化的事物。
2.通晓国际规则:通晓国际标准和行业规则,了解国际竞争方式,能够平等、有效地按照国际惯例开展国际合作和跨文化交流,并取得实际的合作效果。
3.获取和运用国际资源:能够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熟练的国际协调技能,迅速获取国际社会各种资源,并能够利用国际专业组织及网络,为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4.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具有较强的国际沟通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迅速适应国际环境和国际竞争压力,善于结交国际合作伙伴,能够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并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据统计,我国人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26.6%,而发达国家人才对GDP的贡献度在50%至70%之间。为什么我国人才“大而不强”[2]?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教育理念落后
教育国际化是21世纪各国大学所追求的一种新理念,世界发达国家正在通过教育国际化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很多高校也顺应教育国际化的潮流[3],积极开展国际化办学,但在具体实践中,很多高校的国际化合作办学都存在学生生源质量较差、收费较高、师资水平不高、管理模式落后等问题,其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区别,从而使得教育国家化的理念浮于表面,不能够深入到大学教育的实践中。
(二)人才培养功利化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以升学为导向的应试教育,使得进入大学的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即使我国目前最需要创新性思维的艺术类考生都要参加培训班靠背画来考取艺术类院校,由此可见我国学生受应试教育影响之深。然而习惯了单纯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创新性思维早在大学教育之前就被抹杀。这些学生进入大学后,缺乏主动学习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仍然只是知识的复制器,毕业后自然无法适应社会竞争,缺乏国际竞争力。
(三)教育模式陈旧
我国高等教育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应试教育的长期导向作用,多年以来形成了以学科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学生在中学打基础时就分文科、理科,进入大学又产生较严重的文理分家,进而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很多学生都有偏科现象。如果大学教育学科分化严重,就会忽视人文、艺术、道德、智慧等方面的培养,从而导致我们培养的人才思维狭窄,行为僵化,缺乏明辨性、创造性思维,非常不利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四)课程设置偏重专业化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课程体系的开设基本遵循“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的原则,其中跨专业选修课的比例较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比例较高。这种课程体系设置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狭窄,无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尽管我国一些高校也开始引入通识教育,加大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范围,但总体来看,很多高校课程的开设依然以专业教育为主,忽略了通识教育的知识整合,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培养和全面发展。
(五)教育制度不合理
我国高校奉行的是“严进宽出”的原则,这与国外奉行的“宽进严出”的教育模式背道而驰。据美国《高等教育编年史记》(2009年—2010年)中的数据统计,美国45%~65%的中学毕业生可以进入大学学习,但四年制大学的毕业率只有57.3%;我国高校扩招后的毛入学率大约25%左右,但四年毕业率高达95%以上。我国高校“严进宽出”的教学模式,客观上造成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碌碌无为,虚度光阴,从而毕业后很难适应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另外高校教师在师资流动、职称评定等方面也存在制度障碍,从而使得很多教师不能集中精力投入教学,影响国际竞争力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认真践行教育国际化的理念
美国一流大学把教育国际化作为提高办学质量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教育国际化的理念不应仅仅停留在国际办学的表层,更应该深入体现为教育目标国际化、办学模式国际化、师生交流国际化、科研合作国际化、课程设置与学分转换国际化、质量评估体系国际化。当前,Coursera、MOOC学院等免费提供全球大型公开在线课程,进而推动教育全球化的趋势,给教育领域带来一场新的革命,这无疑会对我国高校教育形成严峻的挑战。因此我国高校必须树立国际化意识和开放观念,建立国际化的现代教育体系,推进大学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二)注重培养明辨性思维的能力
在2010年5月的世界著名校长论坛上,耶鲁大学校长提出耶鲁更强调培养学生的明辨性思维。明辨性思维是Critical Thinking的意译词,也有人翻译为“批判性思维” “审辩性思维”,是一种创新性导向的思维,要求我们勇于运用自己的理性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明辨性思维不是一种存贮在记忆里可以随时调取的知识,而是一种技能,通过练习可以提高。我们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明辨性思维的能力。因此,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必须在教学中注重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注重明辨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深入推行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课程的一部分,它提供给学生广博的跨学科知识,为发展学生重要的知识和公民能力提供一个基础。美国高校近年来大力推行通识教育,强调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领域的整合学习,注重知识的融会贯通,培养具有责任感和明辨性思维的公民。通识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有效思考的能力、逻辑推理的能力、关系理解的能力、清晰沟通的能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这些都是国际竞争力人才的必备特征。因此,我国高校必须深入推行通识教育,不能仅停留在人文、社会、自然学科的课程开设上,更要注重各种知识的整合以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四)课程体系与教学国际化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体现,因此,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必须注重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的国际化[4],具体包括跨国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国际化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国际高校接轨的课程内容与教学过程的安排、国外先进教材及教学资源的引进等等,全面促进教学方式的国际化。在课程选择上,我们要加强公民教育、社会责任感、道德与心灵、文化历史等方面的课程开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努力营造自由创新的教学氛围,转变“以师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以生为本”,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认知能力、明辨性思维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大力推进教育制度改革
教育制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首先,要改革“严进宽出”的教育模式,迫使学生在大学里积极主动的学习。其次,要改革选课制度,选课范围跨度要广,适当增加公选课学分,规定学生必须跨专业、跨学科选课,从制度上保证学生课程结构的合理性。第三,要改革师资流动制度,加大高校师资的流动机制,注重师资的国际化交流和培训。第四,要改革现行的职称评定制度。大学要进行清晰的定位,对教师进行科学的考核,从而使老师积极投入到国际竞争力人才的培养工作中。最后,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教育质量标准和认证体系,科学进行教育成果评估,从制度上保障国际竞争力人才的培养。
当前的国际竞争越来越体现为人才的竞争,强国富民更多取决于人才的质量。我国要实现人才强国战略,提升国际竞争力,必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竞争优势。这一目标的实现,一方面靠人才引进和政策支持,另一方面要靠自主培养。因此,我国高校必须树立教育国际化的理念,改革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大力改革教育制度,推动我国从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
〔1〕 曲雅静,张晶.对高校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6(1):33-35.
〔2〕 程卫凯.对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制度优势的思考[J].中国人才,2013(13):30-31.
〔3〕 孔凡莉.高校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模式[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3):39-41.
〔4〕 谢和平.全面加强能力建设,努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4(2):9-13.
(责任编辑杜敏)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Talent-Training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On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WU Li-juan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Zhengzhou, Henan 450015)
To build the advantage on internationally competitive talents, it can introduce talents by policy support, and it also must rely on independent training.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of great responsibility in training talents with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With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education globalization and talents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on the education idea, curriculum setting, training objective and education mode in the aspect of university personnel training in China. It must change education idea completely, explore the education mode actively and reform of education system deeply, so as to strengthen country with talent by cultivating a large number of internationally competitive talents.
talent training;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10.13937/j.cnki.sjzjjxyxb.2016.01.026
2015-11-19
吴丽娟(1978—),女,河南巩义人,经济学硕士,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教师,主要从事经济管理研究。
G642.0
A
1007-6875(2016)01-0134-03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oi/10.13937/j.cnki.sjzjjxyxb.2016.01.026.html网络出版时间:2016-02-20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