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丽
(江西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列宁报刊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探微*
柳 丽
(江西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列宁是卓越的报刊理论家和活动者,在其革命的一生中,适应俄国革命不同时期的需要,创办了各种类型的报刊并形成了丰富的报刊理论:报刊要坚持严格的党性原则,报刊发挥着“集体组织者的职能”,要不断变换报刊宣传的新课题。列宁始终以报刊为武器,自始至终投身创办报刊的实践,注重调查研究、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研究列宁丰富的报刊理论和办报实践,是研究列宁思想的重要方面。
列宁;报刊工作;党性原则
列宁是卓越的报刊理论家和活动者,在他革命的一生中,他视报刊为重要武器,宣传马克思主义,教育各阶层人民开展同沙皇专制制度的斗争。十月革命前,列宁把报刊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鼓风机,宣传马克思主义和革命民主理念,教育群众奋起抗争来推翻沙皇专制政权。十月革命后,列宁创办了各种类型的报刊,用来宣传社会主义经济政策、组织管理方式以及社会主义道德观,激发俄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列宁也是报刊的创始人、组织者和实践者。作为一个伟大的革命者,列宁在不断创办各种报刊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报刊工作的新观点、新论断,从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列宁的一生是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报刊是他从事革命活动的斗争武器,报刊活动是他革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列宁创办报刊之前,俄国的一切出版物、一切报刊,都受到沙皇专制政府的控制。没有政府官员的许可,这些报刊不能自由登载任何东西。为了改变报刊由政府控制的局面,列宁创办报刊的基本要求是要坚持鲜明的党性原则。
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刚刚成立之初,列宁就在《火星报》上发表声明,鲜明地指出了报刊的党性原则:“我们不打算把我们的机关报变成一个形形色色的观点简单堆砌的场所。相反,我们将严格按照一定的方针办报。一言以蔽之,这个方针就是马克思主义。”[1] 316列宁的主张遭到了“经济派”和马尔托夫集团的反对,为了坚持党性原则,列宁同他们进行了激烈的论战。“经济派”是俄国的一种机会主义派别,坚持无原则的妥协思想,认为工人阶级只能进行经济斗争。马尔托夫是编辑部内部的机会主义者,无原则性、无组织性。列宁撰写了抗议书,揭露“经济派”无党性的叫嚣行为,指出《工人事业》杂志所谓的“批评自由”的虚伪性。列宁认为,报刊代表本阶级的利益,党报应该具有反批评的自由。因为马尔托夫无原则性的叫嚣,导致《火星报》编辑部内部发生了分裂,列宁不仅通过撰写党纲来反对这一行为,还毅然退出了编辑部。
在俄国革命初期,随着列宁创办的各种合法报刊的不断增加,针对这些报到的各种反动的思想言论也不断出现,思想文化战线上的斗争更加激烈。各种机会主义派别坚持报刊的“无党性”原则,对布尔什维克报刊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反击这些反动的思想言论,列宁从多个角度阐述布尔什维克报刊的党性原则。
首先,列宁在报刊上发表文献阐述报刊的党性原则。为了反击机会主义者的“无党性”大合唱,列宁以报刊党性的最强音反对“无党性”的叫嚣。列宁及时撰写了《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一文,这是一篇论述新闻出版物党性原则的纲领性文献。在这篇论著中,列宁结合俄国报刊创办的实际情况,第一次全面地阐述了无产阶级出版物的党性原则:“出版物应当成为党的出版物”,“写作事业应当成为社会民主党有组织的、有计划的、统一的党的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报纸应当成为各个党组织的机关报”[2]93-94。这是无产阶级报刊党性原则的新要求,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坚持党性原则、怎样改造破坏党性原则的写作人员等都具有指导意义,从而丰富和发展了报刊党性原则理论。
其次,列宁在坚持报刊组织性的基础上实现报刊的党性原则。列宁认为,党要充分发挥对报刊的领导作用,各级组织的协调统一是重要条件。在沙皇时代,报刊受沙皇政府控制,缺乏一定的组织性。列宁认为,报刊要发挥重要的组织作用,把各地从事革命工作的人组织起来,并详细地阐述:“必须把创办一个能正常出版而且同各地方小组有密切联系的党的机关报作为我们的当前目标。”[1] 168“没有统一的领导中心,没有统一的中央机关报,党的真正统一是不可能的。”[3]156“出版社和发行所、书店和阅览室、图书馆和各种书报营业所,都应当成为党的机构,向党汇报工作情况。”[2]94这些要求的提出,为实现党对报刊的领导、坚持报刊的组织性提供了重要保障。
最后,列宁在反击资产阶级反动言论的基础上捍卫报刊的党性原则。资产阶级总是叫嚣绝对的言论自由、绝对的出版物自由。列宁指出,在以金钱的追逐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中,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资产阶级所标榜的“出版自由”是彻头彻尾的欺骗行为,布尔什维克要不断地揭露和批判这些行为,坚决捍卫出版物的党性原则。同时,列宁还认为无产阶级报刊要加强党的领导,自觉接受具有组织性的无产阶级的监督,这是加强出版物党性原则的生动体现。
在斯托雷平反动年代,列宁继续捍卫报刊党性原则,同反对报刊党性原则的各种行为作斗争。在这一时期,孟什维克转向资产阶级报刊营垒,发动一系列反对报刊党性原则的宣传。列宁认为,社会民主党对资产阶级报刊的态度,是检验其党性的重要标志。在1906年召开的彼得格勒市党代表会议上,列宁就此问题发表演说,反对社会民主党人在政治上参加资产阶级报刊,坚决反对那些用无党派的名义进行反动宣传的出版物,这些都是对报刊党性原则的破坏。列宁还认为,右翼立宪民主党在彼得格勒出版的《同志报》,以“无党派的机关报”自居,污蔑社会民主党,对无产阶级报刊的危害更大,要坚决反击。1907年11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四次代表大会在赫尔辛福斯举行,大会通过了《关于参加资产阶级报刊》的决议,这一决议是列宁报刊理论的发展。孟什维克政论家们,特别是格·瓦·普列汉诺夫在立宪民主党人《同志报》上批评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四次代表会议的决议。因此,在这次会议上,列宁提出了不容许社会民主党人参加资产阶级报刊的要求,坚决捍卫了报刊的党性原则。
列宁还组织和领导地下报刊捍卫报刊党性原则。1905年4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伦敦召开了第三次代表大会,根据大会的决议,决定出版党的中央机关报《无产者报》。1914年11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列宁在日内瓦紧张地进行报刊的复刊工作,秘密出版了党中央机关报《无产者报》和《社会民主党人报》。然而,波格丹诺夫却在《无产者报》上发表反党言论,马尔托夫、唐恩利用职权篡改《社会民主党人报》的性质。对这些反动行为,列宁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捍卫了报刊的党性原则,促进了报刊工作者队伍的纯洁。
列宁特别关注报刊的思想动向,认为这是加强报刊党性原则的重要条件。列宁十分关注《真理报》的政治倾向,关注它对取消主义的斗争情况,并这样阐述道:“我们认为《真理报》如果放弃同取消主义的斗争,放弃反对‘地下组织’、反对政治罢工等等以前同《光线报》合并,那就是背叛无产阶级事业”[4]22。为了更好地贯彻党性原则,列宁要求《真理报》在出刊之前,不要盲目反对取消派的言论,而是要向读者阐明情况,使《真理报》成为一个正面的、有斗争力的刊物。
报刊在工人运动中发挥着集体组织者的职能,列宁对报刊的这种认识是随着俄国革命的发展而逐步深化的。1899年,列宁在《工人报》上发表《我们的当前任务》一文,这样阐述:“德、法等国的工人除了出版报纸以外,还有许多公开活动的形式和组织运动的方法。在我们取得政治自由以前,必须用革命报纸来代替这一切,没有革命报纸,我们决不可能广泛地组织整个工人运动。”[1]169在另一篇文章《迫切的问题》中,又这样写道:“只有彻底贯彻政治斗争原则和高举民主旗帜的全党机关报,才能把一切战斗的民主分子吸引到自己方面来,才能利用俄国一切进步力量来争取政治自由。”[1]174这是列宁对报刊组织作用的第一次论述,实际上已经蕴含着“报纸是集体的组织者”的思想,只是论述得比较粗略、不甚充分。在《从何着手?》和《怎么办?》这两篇文献中,列宁详细地阐述了报刊的组织作用: “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就后一点来说,报纸可以比作脚手架,它搭在正在建造的建筑物周围,显示出建筑物的轮廓,便于各个建筑工人之间进行联络,帮助他们分配工作和观察有组织的劳动所获得的总成绩。”[5]8在这里,报刊是“集体的组织者”的思想已经非常鲜明。列宁把报刊比作“脚手架”、“引线”,而且必须要有这样的组织协调作用,才能促进革命需要的建筑物——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报纸是集体的组织者”是列宁关于报刊组织职能的详细论述和集中概括,指明了创办全俄政治报刊是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步骤,阐明了报刊发挥的两个方面的组织功能:一方面,报刊要加强宣传,阐明革命的形势任务、工作方针和方式方法,指出革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唤醒每个工人的责任意识,使他们了解自己的职责,并在工作中发挥组织作用;另一方面,建立各地报刊代办员,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组织职能。地方代办员要代表地方,联系分散的地方组织,建立新的组织机构。由于当时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并没有中央机关报,《火星报》成为实际的组织者,完成了党的思想中心和组织中心的任务。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报刊的组织职能的内容也是不尽相同。由于布尔什维克的宣传,报刊的组织作用在每一时期都得以充分展现。
十月革命前,报刊在组织工人运动、促进社会民主党的建立以及组织工农群众推翻沙皇专制制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列宁认为,报刊的基本任务是组织工人运动并逐步争取政治上的自由,使无产阶级逐渐取得政治权利。列宁在《迫切的问题》、《从何着手?》和《怎么办?》等论著中阐述了报刊的这种组织作用:一方面,通过报刊可以形成革命的组织,这个组织既可以教育工人阶级关注政治性事件,也可以制定无产阶级政党的革命措施;另一方面,通过报刊可以锻炼出有能力的组织者和社会民主党的领袖,以便带领工农群众去反对沙皇专制制度。1900年12月,全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政治报刊《火星报》在德国莱比锡创办。《火星报》在反对经济派和筹备召开党的代表大会的斗争实践中,发挥了报刊的思想组织作用,是实现“集体组织者”职能的第一个范例。《火星报》的组织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用无产阶级的纲领和政策去动员工人阶级投入建党斗争中来;另一方面通过各地代办员的实际工作,把各地分散的组织团结统一起来。由于《火星报》进行的实际组织工作,各地分散的组织逐渐改变了对无产阶级政党报刊的态度,纷纷转向《火星报》。随后,列宁领导的《前进》、《无产者》等报刊也都陆续进行了广泛的组织活动。《真理报》发挥了重要的组织作用,在它的宣传教育下,无数工人阶级走上了革命道路。
十月革命胜利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开展,报刊的组织作用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即报刊变成组织各个企业、各个公社参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工具。通过报刊,苏维埃政权报道了各个企业、各个村社的劳动组织,向全体居民广泛地介绍模范劳动公社。这些组织是整个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动员广大工农群众参加社会建设的重要机构,社会主义的报刊有必要在人民中间广泛地宣传。为了充分展现劳动者的组织才能和创新精神,列宁认为报刊在社会主义竞赛中理应发挥重要的组织作用。在《怎样组织竞赛?》一文中,列宁指出了社会主义第一次造成真正大规模地运用竞赛的可能。在这里,列宁不仅发出在全国组织社会主义竞赛的号召,还提出了报刊发挥组织作用的基本条件:公开报道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绩,介绍成功的原因、可资借鉴的经营方法,以及把非社会主义的东西登上“黑榜”等。
列宁在参加创设报刊的实践中,提出了丰富的报刊组织理论。他认为报刊在组织工人阶级运动、组建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动员社会各阶层人民参加革命斗争等方面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报刊是列宁进行宣传鼓动工作的一个最重要的喉舌。在革命的一生中,列宁始终把报刊作为武器,根据俄国各个时期革命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不断变换报刊宣传的新课题,从总体上看:“合法存在的、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针的俄国报纸,目前已经成为向俄国社会民主党工人群众进行党的宣传鼓动工作的一个最重要的公开喉舌。”[6]453
在俄国革命早期,报刊主要是宣传马克思主义,教育和组织更多的阶层投身革命斗争。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俄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起来。起初,工人阶级的运动也只限于捣毁机器和厂房,争取自己的经济权益,并没有充分地意识到工人阶级的政治自由和政治权利。为了指导工人运动,在列宁的指示下,开始创建工人阶级的报刊。为了解决出版工人报刊的经费问题,社会民主党在工人中间进行了宣传工作。在社会民主党的宣传鼓动下,工人阶级对本阶级的报刊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陆续向《明星报》、《真理报》等捐款500多次。同时,工人阶级还不断撰写稿件,积极向报刊投稿,从而促进了工人阶级报刊的发展。在列宁的英明领导和工人阶级的支持下,工人阶级的报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工人阶级通过阅读报刊,学到了更多的政治知识,培养了参政议政的意识,也认识到参加选举活动的重要意义,“报纸是选举运动的主要工具,是在群众中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鼓动工作的主要手段。”[6]448正因为报刊对科学社会主义和革命民主理念的宣传,俄国工农群众才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运动,最终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十月革命胜利后,报刊开始变为宣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工具。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党的任务转变为“管理俄国”。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同时,报刊的宣传主题也得到改变,要“少谈些政治”,“多谈些经济”[7]91。“少谈些政治”就是减少政治空谈和政治喧嚣,减少谎言和吹牛。“多谈些经济”就是多深入群众的现实生活,调查、收集各种事实,少些书生式和学究式的空论。为了扩大社会主义生产宣传,列宁创办了《经济生活报》、《贫农报》等报刊。这些经济类的报刊在收集苏维埃政权经济建设真实材料的基础上,宣传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情况,总结了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从而使生产性的报刊成为千万人需求的报刊。为了完成苏维埃工农业建设任务,这类生产性报刊还成立刊登经济生活中重大事件的专刊。这一时期的报刊宣传方针,适应了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的经济建设形势,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1918年,苏维埃政权缔结了布列斯特和约,赢得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最好时机。列宁认为,这一时期无产阶级专政的报刊应该多谈些经济建设情况,多报道经济建设生活中的具体事实。
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列宁规定了报刊宣传的主要任务,提出了新的宣传方针。报刊应该成为宣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工具,减少政治新闻的报道,从而实现报刊宣传方式的历史性改变。报刊宣传的主要任务,就是运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典型事例,深入工厂、部队和农村,宣传典型事物、新鲜事物,号召人民学习好人好事。资本主义压制了人民的热情,只有社会主义才为人民赢得了发挥创造性的机会。列宁要求报刊:“多深入生活。多注意工农群众怎样在日常工作中实际地创造新事物。多检查检查,看这些新事物中有多少共产主义成分。”[7]93社会主义是新生的事物,在诞生的初期总是比较弱小,必须热情地支持和宣扬它,使之健康成长。列宁要求人们关心共产主义的幼芽,竭尽全力把一些组织变成模范组织。列宁认为报刊要深入现实生活,抓住典型、表扬模范和推广成功经验是报刊的主要报道形式,同时也不能忽略批评的报道形式。
适应各个时期历史任务的需要,列宁不断改变报刊宣传的主要任务、方式方法。通过报刊,列宁有效地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和民主主义理念,成功地教育了俄国各阶层人民。
19世纪90年代,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工人运动也蓬勃发展。在工人运动影响俄国政治生活之际,列宁也开始了革命活动。在列宁革命的一生中,报刊始终是他的斗争武器。列宁创办报刊的实践活动,既有效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也有力地回击了反动势力,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品质。
列宁创办报刊的实践是同他的革命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列宁革命的一生中,无论身在国内还是侨居国外,列宁都会指导报刊的创建工作,并根据革命形势的客观需要不断改变报刊宣传的内容。列宁强调报刊要及时反映俄国现实生活和革命斗争状况,使报刊能在实际生活中发挥有效作用。报刊工作者要具备高度的激情,坚持原则,掌握对敌斗争的策略,并要考虑广大工农群众的认知水平和身心特点。十月革命前,为了号召更多的阶层反对沙皇专制制度,列宁利用报刊宣传马克思主义策略,使党报成为指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旗帜。十月革命后,列宁积极发展报刊出版事业,创建苏维埃报刊,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参与制定报刊宣传的法令、决议。1917年10月28日,列宁签署了《人民委员会关于禁止资产阶级报纸出版》的法令。11月4日,他起草了《关于出版自由的决议草案》,并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上就出版问题作专题发言。第二,在党的代表大会上讨论报刊发展问题。在党的第八次、第九次、第十二次党代表大会都讨论了报刊工作问题,为党报发展指明了方向。第三,通过各种方式亲自指导报刊工作。为了推进报刊工作,在日理万机的繁忙工作之中,列宁抽出时间视察报刊编辑部,接见编辑、记者和报刊工作人员,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同他们建立业务上和感情上的联系。同时,列宁还通过谈话、电话、便条和信件等方式来指导报刊工作,亲自领导《贫农报》、《经济生活报》的出版。
深入实际、注重调查研究是列宁创办报刊的实践中的常用方法。列宁在革命早期写的革命性的传单和小册子,就是在深入实际,细心收集和不断核实具体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列宁在为报刊撰写稿件时,总是深入实际生活,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并深入地思考和研究。一方面,列宁从群众的思想、生活实际出发,收集和占有大量的相关材料。另一方面,列宁深入工厂内部,根据工厂的实际情况撰写调查提纲。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仍然重视现实材料收集和研究。他要求报刊避免一般的空谈议论和政治喧嚣,反映社会主义新生活建设的事实,善于抓住现实生活中的新人新事,并加以宣扬。
密切联系群众,加强同劳动人民的联系是报刊实践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列宁认为,报刊要想成为俄国革命运动的机关报,必须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为此,列宁作出了以下努力:第一,密切联系群众,培育和教育通讯员和作者。列宁认为,与广大通讯员和作者保持密切联系是办好报刊的重要条件。列宁还认为,编辑部要同广大人民群众增强联系,千方百计地扩大工人通讯,寻找信件的来源。正是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过程中,列宁发现了很多适合撰写稿件的撰稿人。第二,热心培养工人通讯员和青年作者。列宁鼓励青年作者要从现实生活出发来表达思想,要有自己的写作特点。工人通讯员也应该用工人的语言说话,保持工人通讯的精神和风貌。第三,重视群众来信来稿,尊重群众意见。列宁重视读者的来信来稿,要求编辑部工作人员对每封来信都要作出答复,并在报刊编辑部的接待室里放有专供读者投递信件的信箱。同时,列宁还在各地推选通讯员,以便和报刊保持联系。列宁还认为报刊工作必须采取集体方式,要尊重群众意见、发挥群众的积极性。
在列宁革命、战斗的一生中,他都献身社会主义、献身党的报刊事业。无论是在流亡国外期间,还是在俄国境内,列宁都始终领导、关注和支持报刊工作。通过创办报刊的实践,列宁不仅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报刊理论。研究列宁丰富的报刊理论和办报实践,是对列宁思想的有益补充。
[1]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列宁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3]列宁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4]列宁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5]列宁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6]列宁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7]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责任编辑 王婷婷)
2016-01-05 作者简介:柳 丽(1979-),女,山东省济宁市人,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列宁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
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BKS066);江西理工大学2014年人文社科一般项目(HSFJ2014-G05)
A82
A
10.3963/j.issn.1671-6477.2016.06.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