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欢,戴京笛,林 行,杨 凡,杨 蕾
(1.青岛市气象灾害防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 青岛 266003;2.青岛市专业气象台,山东 青岛 266003;3.淄博市气象局,山东 淄博 255000)
微博平台在青岛市公共气象服务中的应用
刘 欢1,2,戴京笛3,林 行1,2,杨 凡1,2,杨 蕾1,2
(1.青岛市气象灾害防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 青岛 266003;2.青岛市专业气象台,山东 青岛 266003;3.淄博市气象局,山东 淄博 255000)
总结青岛市气象微博开播两年来积极作用显示,该平台发挥了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窗口的作用,显现出了官方平台的权威性,灵活的交流平台也推动了气象部门科普工作的日常化,同时也存在微信等新媒体冲击下用户增长乏力、信息包装亟待提高等问题,有待于把握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等新媒体快速融合发展的新趋势,进一步注重发布形式的多样化,以构建更为高效气象服务信息发布平台,进一步提升气象服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气象服务;微博;网红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网络社交平台层出不穷,其中微博凭借活跃性高、便捷、迅速等特点,抓住了当前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碎片时间增多的倾向,以简洁、直接的方式向大众快速提供信息[1],这与气象部门需要快速发布和传播预报服务信息的服务宗旨不谋而合,较比短信方式也显现出信息量增加、形式新颖、可互动交流等优势,从而受到国内各级气象部门的重视[2]。
青岛市气象局于2014年6月20日在新浪微博注册账号,命名“青岛气象预报”;2015年11月,正式更名为“青岛气象”,并通过微博实名认证成为官方蓝V。目前,该微博主要发布内容包括天气实况、短时预报、早晚24小时的天气预报、一周天气预报、气象科普小知识等,并有专家随时解答网友提问,与网友及时互动。当有重大天气过程时气象微博会第一时间发布预警信号,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赢得有效时间。
该官方微博运作两年来用户数量不断增多,截止到2016年11月16日,“青岛气象”官方微博粉丝数量为7722人,累计发布微博条数2114条。从2016年10月15日到11月16日,平均每天阅读量为13325次。2016年7月18日,人民日报推出了政务指数官方微博全国气象行业月榜,该榜单从传播力、互动力和服务力3个方面进行综合排名,每月发布前100名气象领域政务微博的得分数和排名。2016年6月,“青岛气象”官方微博在该榜上综合排名16位,7月第27位,8月第32位,显示出较强的影响力。
该文简要总结了“青岛气象”官方微博运行以来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分析了存在的不足,以期为该平台的改进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1.1 预警信息的快速发布窗口
自该平台运行以来,青岛市气象台共发布天气预警信息375次,均在微博平台及时进行了发布。
如2016年6月14—15日,受冷涡影响,青岛市迎来一次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并伴有雷电、冰雹、大风的复杂天气。“青岛气象”官方微博先后发布微博36条,阅读量达62万次,被转发评论总数3500次,14—15日粉丝总数由原有的800人激增至3000多人,“青岛气象”官方微博迅速登上新浪微博热门搜索版块全国第4位,触发了一次“网红事件”,得到青岛市各大新闻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1.2 官方平台权威性的显现
突发性事件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复杂性和无法预测性,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危害社会公共安全。在灾害性事件突发时会夹杂着各种版本的谣言,未经证实的消息通过微博、短信、微信朋友圈得到快速传播,影响范围广,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3]。
2016年6月21日06时,青岛市市北地区出现了突如其来的强降水,同时一条“紧急通知”在微信朋友圈、新浪微博中广泛传播,消息标注“中央气象台确认”、“五年来最强降雨”等字样。这条“通知”引发强烈关注,很多人向气象局求证消息的真伪。于是,“青岛气象”官方微博编辑快速整理数据,于下午14:14发布了内容为 “本周青岛将迎五年来最强降雨的消息为假消息”辟谣微博,并配以最新的天气实况和温馨提示:“不要把自媒体忽悠关注而发布的消息当成事实,天气方面请以气象局对外发布的为参考”,化解了市民对气象预报的质疑。
1.3 灵活的交流平台
“青岛气象”官方微博编辑在发布微博信息的过程中经常使用流行的网络语言,平易近人,语言诙谐幽默,能够让网民在充分了解专业知识的同时,消除对青岛气象官方的误解,消除负面舆情。
2016年6月14日,多位网友在微博上评论,提出了3个比较集中的问题,“为什么预报不准确”,“冰雹到底去哪里了”,“为什么此刻出了太阳”,很多网友进行转发和评论,关注范围不断扩大。
2016年6月14日13时,“青岛气象”官方微博以《再不解释一下,信任的小船就要翻了》的话题给予了回答。以其中 “关于此刻为啥出太阳了的问题”为例,“青岛气象”官方微博幽默地解释了晴到多云的天气遇到冷涡云系,下热上冷对流强烈,较阴天更易产生降水,并以“冬天用锅烧水”的道理进行类比,解答通俗易懂。此条微博阅读量达7.9万,转发249次,评论488条,点赞110个,在“青岛气象”官方微博之前所发布的1532条微博中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峰值。随后第二篇在晚上9:45发布,当时全市大部分地区已雷雨交加,气象微博编辑继续以轻松愉快的语气与大家沟通,并解释了一下市区受冰雹灾害影响较小的原因,普及了雷电防御小知识和防雹作业信息,网友对青岛气象官方微博纷纷“路转粉”。
1.4 气象科普的日常化
“青岛气象”官方微博根据当前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碎片阅读时间增多的倾向,结合实时天气,经常撰写集趣味性及实用性于一体的科普小知识,让气象科普做到日常化、随时化。如2016年7月,青岛连续高温高湿天气,微博网友纷纷质疑,感觉气象局报的温度和实际温度有差异。“青岛气象”官方微博制作一篇趣味科普“体感温度的秘密”详述了其中原理,该条微博得到了大量的转载和评论,反馈良好。后期,“青岛气象”官方微博持续在微博上更新雷电、大风、各个节气的科普知识信息,受到了微博粉丝的高度关注和评价。通过几次科普知识的宣传及反馈,效果非常显著,微博已成为宣传气象科普知识的重要平台。
2.1 粉丝数量增长乏力问题
统计青岛气象服务新浪微博关注的粉丝情况,将近50%用户在自己微博发布内容不超过15条,25%的用户未发布过微博,甚至有些用户账户已被注销,长期处于停滞状态[4]。这基本上与近几年微信平台用户迅速增长、微博用户流失同步。
2014年07月2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5],截至2014年6月底,中国微博用户数2.75亿,较2013年底减少543万,网民使用率为43.6%;手机微博用户数1.89亿,下降794万,使用率为35.8%。2016年8月3日《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6],截至2016年6月底,微博用户规模进一步下降到2.42亿,使用率为34%,但比2015年底略有上涨。
而与此同时,微信、易信等为代表的手机即时通信工具的用户数大幅增长。2014年6月底用户数达4.59亿,比2013年底增加2842万,使用率高达87%。2014年6月底,手机即时通信(包括微信和QQ等)的用户增加到6.03亿人,使用率高达91.9%;手机网络新闻紧随其后(用户规模5.18亿、使用率78.9%)。
2.2 信息包装水平问题
由于气象微博大多以发布天气预报、预警信息为主,会导致部分气象信息脱离微博特点,未经包装、润色,直接照搬预报,内容缺乏趣味性和人情味,与用户互动不够。
2.3 预报信息的准确程度问题
天气预报如若准确,用户反馈良好,但一旦预报出现偏差,因为微博用户众多而会迅速造成很大负面影响。一个错误的预报信息会引发更多关注,更易被指责和批评,编辑人员有时也担心遭到粉丝围攻,面对网友犀利的评论有时也不能及时找到有效的应对方法。
3.1 “两微一端”发展的新趋势
分析近几年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可以看到,微博、微信和客户端APP(两微一端)已成为当前人们通过移动互联网获取信息和对外交流的主要方式,并呈现继续增长态势,出现了3种平台信息可以互相链接转发的融合发展倾向。这3种平台都可以实现发布内容的主动推送、转发和互动,因此今后气象信息发布平台的建设也必须采取三种平台兼顾并可互通的方式发展,以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3.2 发布形式的多样化
“两微一端”功能丰富,均可支持图片、音频、视频的上传。在天气信息后添加卫星云图、降雨量表格、雷达探测回波图等多媒体信息,可使信息更加形象直观。发布语言形式也应贴近民众,避免高高在上发些官样文章,多用轻松易接受的方式传达气象知识。以气象服务微博里粉丝32万的“大连气象”官方微博2016年7月29日的预报为例:“咱们大连的天气基本就是今天的“复制粘贴”,潮湿闷热仍旧在所难免。奉上新一代“雨神”萧敬腾照片一张,祈愿雨水的到来吧。” 讲述连续的高温高湿天气,一张萧敬腾“雨神”的图片让你彻底记住了中伏天气的闷热和对雨的渴求,实现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
3.3 互动交流
可有效利用“两微一端”平台的即时互动功能,采取让公众与气象专家“面对面”等多种互动形式,对天气预报、科普、实况等话题与网友之间开展互动交流,及时答复网友提问,将非常有利于传播气象科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另外,“网红博主”、曝光度较高的气象电视主播与预报员具有一定明星效应(如气象主播宋英杰的粉丝量已高达82万),发挥他们的作用,可起到更好的聚众效果,进一步增强气象信息的传播影响力。
在移动互联网媒体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广播、电视、12121、短信、报纸、电子显示屏等传统气象服务手段已无法跟上公众信息获取渠道方式的转变。微博作为“两微一端”新媒体的一种形式,凭借其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互动性强等方面的特点[8],在青岛市气象信息发布工作中显示出了较好的积极作用。
气象部门应当高度关注当前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的发展动态,谋划“两微一端”平台的融合发展,进一步丰富气象服务形式,加强与公众的互动交流,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气象服务的新需求。
[1]刘成成,杨琨.气象微博成最亲民公共服务方式[N].中国气象报,2012年3月23日.
[2]刘相法,肖云,周荣庭.移动时代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方式的创新[J].科普研究,2013,(3):53-57.
[3]李娜,秦鹏,卢伟萍.突发性灾害事件应急服务策略[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1,32(4):27-29.
[4]蓝若宇.超越大众传播:刍议新浪微博的传播模式与机制[J].新闻知识,2011(2):20-22.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14 -07-21)[2016-09-30].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
[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16 -08-03)[2016-09-30].http://www.cnnic.net.cn /hlwfzyj/hlwxzbg/hlwtjbg/
[7]陈恒明,高权恩,陈玥熤,等.如何做好官方天气微博信息服务[J].广东气象,2012,35(5):89-91.
[8]陈恒明,朱平,陈静,等.广东天气微博传输气象信息服务的效益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478-19480.
P49
:B
:1005-0582(2016)04-0047-03
10.19513/j.cnki.issn1005-0582.2016.04.010
2016-10-28
刘欢(1990—),女,山东高密人,本科,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气象信息服务、新媒体气象服务、气象科普宣传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