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
(甘肃路桥第三公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甘肃 兰州 730050)
工地试验室应如何做试验
王凯
(甘肃路桥第三公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甘肃 兰州 730050)
结合实例,揭示公路工程工地试验室在检测工作中所犯的方向性错误,对检测方法的合理性提出评判标准;论述有效的工作方式应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尤其不能肤浅的记忆行业管理文件,对待文件要侧重于理解;指出从业人员的文化薄弱是检测行业发展的瓶颈,是产生问题的根源。
道路工程;工地试验;方法创新;思想导向
工地试验室应如何做试验?这似乎不构成问题,试验嘛,依照规程,一丝不苟地完成。可是,试验规程中对试验涉及的仪器设备、材料、检测条件、准备工作、方法步骤均做了细致而庞杂的规定,如果原原本本地依规程,将会劳而少功。客观的讲,完全合乎规程,其实也是办不到的。
工程实践是错综复杂的,工地试验室面临的环境、检测的过程、检测的结果也是极其复杂甚至充满悖论的,有效的工作方式绝不会一成不变。试验室技术负责人必须扮演思想者的角色,借助思维武器来破解难题。
某些试验项目虽然针对着施工中的关键环节,检测的意义重大;但是由于检测手段本身的局限性,看不到实际效果。
比如,对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拌和,结合料剂量的控制至关重要。《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20—2015)第5.2.16款:对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应从拌和厂取料,每隔4h测定一次结合料的剂量;第8.2.9款,基层和底基层混合料的试验项目:绘制EDTA标准曲线,对施工过程中水泥、石灰剂量做有效控制。
通常施工方会安排一名检测员专职负责结合料剂量的检验,监理方也会旁站监督这一过程。检测员在混和料生产过程中,随时取样做EDTA滴定试验,发现结合料剂量高了,立即通知拌和厂操作工调低叶轮给料机的电机转速;隔一段时间,再取样化验,发现水泥剂量低了,立即通知调高电机转速……如此不间断的监测,忙的不亦乐乎。
表面上看,检测员对结合料剂量的控制功不可没,实际上这种做法非但毫无效果可言,并且有害无益。现今的施工机械早已今非昔比,拌和设备自身都具备自动化的称重计量系统,由微机控制,对结合料质量误差的控制精度至少在2%以内,好一些的能达到1%以内,这远远超出了施工对结合料剂量误差的期望。
而EDTA滴定法,只是一个简易的化学试验,试验本身的粗略性决定了绝不可用它作为水泥剂量的控制手段。滴定试验的结果与实际的水泥用量相去甚远,已经为有识之士所意识。用它来指导拌和机操作,无异乎拿一把米尺来校准千分尺。
且直观的想象,以300型稳定土拌和机为例,一小时能拌制300t混合料。检测员从这300t混合料中只提取1kg做检测,如果这1kg混合料能精准地反映300t的拌和状态,岂不怪哉!
试验规程的编写,面向全行业,有包括交通科学研究院、质量技术监督局、材料供货商、仪器设备生产厂家、独立第三方检测以解决争议在内的众多的使用者,所以力求详尽入微。其中自然有非常多的条款对工地试验室来讲,显得极为苛刻。
因此要立足为施工过程服务这一目的,加以辨别,剔除检测中不必要的环节。工地试验室只是一种临时简易的试验室,不需要也做不到如科研院所般的精细。
仍以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生产为例,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是每日必做的项目,是试验室工作的重头戏。成型一组试件,9~13个,不但耗费体力,而且试验规程提供的检测过程冗长,需称量养生前试件质量、浸水前试件质量、浸水后试件质量、计算养生期间质量损失、吸水量;量取养生前试件的高度、浸水后试件的高度;记录试件破坏时的最大压力、计算无侧限抗压强度。
步骤虽多,其中有价值的数据只是试件破坏时的最大压力,通过它来计算无侧限抗压强度。只要做了这一步,试验就完成了。至于称质量、量高度、计算质量损失、吸水量,谁知道那是干什么用的。
有人忍不住嚷嚷:“那不是你说没用就没用!”至少工地上的检测员都还看不到它的用途。做一件事情,连目的都不知道,多余不?把步骤删减了以后,我们能节省一半的精力。
几乎所有的试验规程,包括国家标准,都是推荐性文本,并非不可越雷池一步。
从工作中总结经验,用更快捷、更优秀的办法解决问题,自是一件高尚的事儿,竟常常引起争议。
以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检测为例,《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GB/T 1346—2011)对原2001年版本进行了修改,将“拌和结束后,立即把拌制好的水泥净浆装入已置于玻璃底板上的试模内,用小刀插捣,轻轻振动数次,刮去多余净浆。”改为“拌和结束后,立即取适量水泥浆一次性将其装入已置于玻璃底板上的试模中,用宽约25mm的直边刀轻轻拍打超出试模部分的浆体5次,以排除浆体中的孔隙,锯掉多余净浆。”
操作手法有改变,目的未变,无非为了使水泥浆体密实,排除孔隙。笔者以为,采用新规程的“用宽约25mm的直边刀轻轻拍打超出试模部分的浆体5次”,水泥浆会粘附在直边刀上,不好处置,更难达到试验的时间限制条件“整个操作过程应在搅拌后1.5min内完成”。而原2001年版本“用小刀插捣,轻轻振动数次”,运用起来会得心应手。
在一次技术比武中,笔者以惯用的原版本的操作方式完成试验,遭到评委的嗤之以鼻,原因是“你不按规程做,规程是有道理的……”诸君且看,仅仅是对非常细小的一个环节做出调整,便引来如此大的非议。
施工过程依据施工规范,现场技术员对工艺进行改良,创新点层出不穷;何以在检测环节,检测员一定要奉试验规程为圭臬,刻板僵化的工作?
如果说一本规程已经解决了检测中的所有问题,读大学、读研究生岂不无用?
如果我们都机械地克隆规程,以高度一致的方式做检验,那么人的水平的高低将从何体现?
可以被简化的资料,是指那些除试验检测记录表和试验检测报告以外的资料,比方说环境记录、检测设备使用记录、检测设备维修保养记录、计划、台账等形式上的文本。此类文本华而不实,一般不具备工作中的实际意义,近些年却形成了怪现象,争相攀比,不厌其多。究其原因很复杂,最不堪道破的一种情形是,某些试验室负责人心知肚明其中很多资料没有用,但是为了在上级部门检查的时候,拿来炫耀其工作做得如何到位,迫使检测员做了大量的无用功。
工地上人员岗位有限,实不该耗费精力在无聊的事情上。对检测效果少有帮助的资料,能省则省,不能省则灵活应对。
哪些可以省?比方说,台账中的试验台账,它只是对试验检测报告的结果数据进行简单汇总,可以省去;而原材料进场台账颇具用途,不能省。
哪些可以灵活应对?比方说,原始记录应具备完整性、溯源性,检测时所处的环境、仪器设备的工作状态,应记录在案。但是如此一来将使程序变得复杂,以水泥检测室为例,设备有十几种,做一套水泥性能指标的检测,每用到一种设备,都要记录时间、试验项目、环境温度、湿度、工作状态等信息,这是极其恼人的。
翻开工地上的《环境记录簿》,上面永远是符合检测要求的温度、湿度;《试验检测设备使用记录》,永远整齐划一地填着“设备运行正常……”。人员受了累,却见效渺茫。
从事情的反面思考,就会变得简单。异常情况毕竟少呀,只要做一个《××不符合记录》,在情况发生异常时填写,效果一模一样, 事少而功多。
笔者著此文,自觉无味。文中没有新意,核心观点无非围绕着做事情要理论联系实际,地球人都知道。然而,在向检测员宣讲这些内容的时候,困难之大,不可想象。何者?底子太薄了!人家技术员科班出身,受过正规教育;而工地上的检测员鱼龙混杂,莫名其妙。
说到此,乃与国家减少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降低就业门槛的政策方向相违悖,但要着眼现实,故无所忌讳。倘使没有试验检测职业资格制度,重新回到就业无门槛的状态,这个行业不知会乱成什么样儿,制度的顶层设计者不可不慎思之。
U4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