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晨雪,王俊华
(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江苏 苏州 215123)
社会治理视角下的高校同伴教育防艾探索
——以苏州S大学为例
董晨雪,王俊华
(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江苏 苏州 215123)
以苏州S大学为例,对高校开展同伴教育的防艾意义及现状进行探究,总结其以同伴教育为核心开展的各项活动在防艾宣传中的已有经验,在社会治理理论的基础上发现其在内部治理以及外部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立完整的合作网络等相关建议。
高校;同伴教育;艾滋病;社会治理理论
同伴项目被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为是改变人们行为特别是青少年行为的有效方式。同伴教育亦被确定为是艾滋病预防的主要措施之一,并被广泛应用于艾滋病预防和性健康教育领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时代浪潮的推进,人们的观念日益开放,对于人性,包括性的解放亦在“以人为本”以及商品经济的大背景下,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这一方面彰显了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民主的进步,另一方面在相关观念以及性解放方面亦延伸出了一些突出问题,其中一个便是艾滋病的蔓延及发展。在市场经济的自发调节下,部分人们追求经济利益,漠视社会效益及道德底线,大批输血制品存在安全隐患,拓宽了HIV的传播途径。同时,不安全的性行为,尤其是男男性行为亦增加了HIV的感染几率。另外,社会在性以及艾滋病相关关系的方面存在“文化堕距”现象。美国社会学家W.F奥格本在其《社会变迁》一书中首先提出“文化堕距”概念,阐释了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存在非物质的适应性文化的变化滞后于物质技术方面的变化。在社会发展的初期阶段,人们对于性与艾滋的了解尚处于浅显阶段,即大多数人仅从行为及生理方面去“接触”它,而其知识及观念认识尚未成熟。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于性的观念仍有所保守,由此造成对于性知识的了解过于被动甚至回避;另一方面是对于艾滋病的了解不够,存在偏见与歧视。两方面的问题相互作用,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及和谐发展,都具有巨大的威胁。因而,进行相关的宣传与教育格外重要。而由于艾滋病的特殊性以及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同伴教育作为高校艾滋病防治中必不可少的方式存在的重要性。本文以苏州S大学为例,对高校开展同伴教育的意义及现状进行探究,总结同伴教育在防艾宣传中的已有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案。
所谓同伴,主要包含两方面涵义,其一如《孔子家语·困誓》“吾之所伐者,不过四五人矣”及三国魏王肃注“本与叔孙同伴者也”等所言,是指共同参与谋事的同伙。而其二则如唐·温庭筠《西州词》:“回头语同伴,定复负情侬”以及《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内中一个女子正色道:‘法师做醮,如何却说恁地话?’拉了同伴,转身便走。”等所说,这里的“同伴”则是指同行者、伴侣或是一起工作或者生活的人。
关于同伴教育,学界对其普遍定义主要抓住了三个重点。其一是主体方面,同伴要是具有相同背景、共同经历或具有某种共同语言的人;其二是行为方面,主体要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其三是目标方面,即这是一种为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而以预防艾滋病为目标的同伴教育不仅仅包括上述三个方面,还因为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专业性以及艾滋病的敏感性等原因而包括了其实现途径,即先选取积极能干的对象进行培训,再由他们对同伴进行自我教育。
近年来,许多高校往往通过同伴教育的方式来进行艾滋病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引导并树立大学生正确的观念,进而向广大的社会群众传输正确的知识,对于艾滋病预防与防治具有重要影响。
要探究高校开展同伴教育对于艾滋病预防的意义,首先要强调,艾滋病作为一种特殊的疾病,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据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2016年4月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经性传播感染艾滋病的比例已经上升至94.5%。这意味着艾滋病从特殊人群向普通人群的扩散,并且由于性传播具有隐密性,难以干预,因而导致艾滋的防治难度加大,这也进一步强调了普通人也需要了解艾滋防护知识。而2016年7月出炉的由中国领先的校园媒体《新锐》杂志首发,南方周末网、一点资讯APP、中国网等多家主流媒体陆续跟进的“艾滋检测”调查问卷结果则显示多数人对艾滋缺乏正确的认知,有接近一半的人认为自己“离艾滋很远”,近六成的人在“爱的第一次中”,认为“激情和好奇”比“安全”更重要。2016年2月阿里健康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2015中国性爱消费报告》显示,18至24岁男女购买HIV检测产品的增速竟达到98%,是同年龄段购买避孕套增速的1.89倍。这一方面体现着对艾滋防护意识的相对缺乏;另一方面则显现出艾滋检测的需求旺盛,看似矛盾的选择和行为,侧面反映出大众注重事后补救,而不是事前防护的心理。因而,艾滋病的防治迫在眉睫。
其次要确定并关注在高校开展同伴教育的主要对象——大学生群体。在艾滋病宣传与教育中,大学生这一群体便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其一,学生数量的可观性。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2月24日发布的统计信息中第十项《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数据》,可看出2015年以在校人数为主(在校人数包含应届毕业生和今年新招收学生人数)的大学生数量为4,018.1万 (其中,普通本专科招生221.4万人,在校生2,547.7万人,毕业生749万人)其数量之庞大可一定程度彰显着其影响力及作用范围。
其二,高校青年学生正处于青年期,是生理及心理的过渡阶段,也是个体从不成熟的儿童期、少年期走向成熟的成年期的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对于性的认知都尚未成熟,片面或者不正确的性观念普遍存在,因而需要相关教育及引导。
另外,大学生群体和军人等群体一样,是来自各个阶层、阶级,若干年后要回复或流转到其他阶级或阶层去的过渡阶层,大学生的成长目前正处于由家庭向社会的过渡阶段,是社会的新生力量储备,对其的教育也是从代际意义上为艾滋病的防治打下基础。
此外,同伴教育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同伴”教育方式的特殊性。在这里要引入“同伴文化压力”的概念:所谓同伴文化压力,即指与同伴群体在行为规范、社交模式等方面保持一致的压力,即个人的行为规范、思想导向在很大程度上受同伴的态度及行为所影响。如前所述,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同背景、共同经历或由于某些原因使其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形式。正是因为同伴之间具有相似的思想、观念和经历,加之其语言方式等的相似,其更易接近彼此,从而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平台,加之前述中强调的艾滋病的隐秘性,因而相对于父子、母女等关系,同伴关系更易进行相关交流。而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的社会动机则使其在行为过程中会趋向于同伴的行为及观念,因而使得同伴教育的开展更具必要性以及重要意义。
第二,“同伴”关系的辐射性强。一方面,相对于父子、师生等代际垂直关系,同伴的平行关系辐射速度更快。同时,相对于其他具有相对限定性的社会关系,同伴因其彼此间没有什么太大的“代沟”而辐射范围更易扩大。另一方面,接受同伴教育的群体作为其自身社交网络的中心点,辐射维度是多元的。
第三,“同伴”方式的可复制性强,“同伴教育”方式应用范围广。父子、母女这类社会关系因为血缘关系的存在或多或少会具有限定性,而同伴这种关系可随人的主观而不断扩大。同时,同伴教育不仅可以作为艾滋病防治与宣传的一种方式,也可以作为其他学习、交流的方式。确切的说,当我们在与同伴进行交流甚至玩耍时,我们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着“同伴教育”。
第四,同伴教育具有较强的经济性。一方面,同伴教育主持人大多为学校志愿者,其对艾滋病知识的传播往往是自愿性、自发性的;另一方面,这些志愿者虽然主要身处学校但其服务范围有时却可以超出个人所在校园,比如进入社区,中小学等,作用影响涉及面广,而人均成本较低。
目前,我国包括湖南、江苏、浙江等多所高校均在开展以防艾为主的同伴教育,众多大学生群体纷纷投入防艾宣传的行列中,为艾滋病的防治与宣传做出了重要贡献。以苏州S大学为例,该学校对于艾滋病的防治与宣传最早可追溯到2008年,八年时间,其以同伴教育为主要形式的防艾宣传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响应全国号召,顺应社会需求,在苏州市红十字会以及苏州市疾控中心的支持下,某学院组织率先成立了相关部门进行艾滋病的宣传。经过多年的发展,该校共生出了多个组织、社团或是部门进行艾滋病的防治与宣传。其活动主要集中在新生季,对新生进行参与式课堂的同伴教育,普及艾滋病以及性的基本知识,宣传正确的爱情观以及反歧视观念等,并在每年的12月1日 (世界艾滋病日)以及5月8日 (世界红十字日)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活动。2015年5月8日亦在苏州市红十字会以及相关疾控中心的支持下举办了苏州市反歧视公益演讲比赛,赢得了苏州各高校的广泛参与。随着组织的发展成熟,在学校的支持下,该校亦与江苏省预防医学会、苏州市红十字会以及相关疾控中心和各社会组织亦建立了紧密联系,亦有组织从高校走入社区,作为第三部门开始开展社会公共服务。但由于各个社团、组织、部门所属院系不同,其管辖部门不同,因而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模式,其影响人群大部分也仅限于其所在学院。2015年,该校成立青春同伴社,旨在进行全校范围的艾滋病宣传,并邀请了相关专家、性少数人群进行讲座,亦获得了广泛关注。
总的来说,尽管目前高校进行同伴教育预防艾滋病正呈现扩大的趋势,但其治理方面亦存在着一些问题,从治理框架的构建及各个理主体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高校承办同伴教育的组织面临着诸多困境
4.1.1 教育专业化程度不足
一方面由于艾滋病以及性的知识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而大学生涉及此类知识的机会较少、时间较短,加之受处于成长过渡阶段的同伴教育主持人本身的接受能力限制,同伴教育的深度有待提高。许多大学生对于艾滋病基本知识认识比较模糊,只知其表,不知其理。另一方面则表现在由于目前社会中存在大量令人不解的现象,如试婚、婚外恋、同性恋等。同伴教育者尚处于大学教育阶段,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难以向目标人群作出合理解释,或是难以保证观念传播的正确性,因而在这方面存在缺失。
4.1.2 在场地、资金、时间等资源上受到外界支持等诸多限制
一方面,现阶段同伴教育主要在各大高校开展,因在高校产生和发展,同伴教育的实施某种程度上受学校管理的限制。高校对于开展此类活动的态度、政策对同伴教育的开展以及实施程度具有较大影响。同时,艾滋病的防治与宣传,亦离不开当地疾控中心、红十字会等的资源支持。以苏州为例,不同的高校,甚至同一高校中不同的组织或社团,会因学校的政策、激励、支持程度,以及与当地CBD联系的密切程度的不同,而呈现出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最终影响其教学质量,甚至会影响大学生开展同伴教育的积极性而影响其同伴教育的后续开展情况。另一方面,由于同伴教育在各大高校尚处于刚刚兴起状态,其发展状况以及服务性和公益性都表现出较弱的经济效益,其开展活动的经费来源主要靠社会公益组织以及高校相关组织赞助支持。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同伴教育开展的形式,并影响了开展的质量和程度。
4.1.3 缺乏结果导向和顾客导向
目前,高校实施同伴教育进行防艾虽然已成为大部分组织、社团的重要活动,但是由于时间传承、管理不善等原因以及诸多限制的长期存在,部分组织的积极性正在逐步衰退,其目标及结果导向有待强化。同时,由于艾滋病这类敏感话题受人们观念的限制,因而需要同伴教育主持人在实施的前期、中期以及后期的阶段全面关注被教育者的心理状态及其相关转变。而大部分同伴教育者往往忽视了前期的准备工作以及后期的安抚、回访工作,只注重教育过程中的问题或是同伴教育的现场实施,这也会一定程度上弱化教育影响。
4.2 同伴教育参与者的接受程度参差不齐
经济水平往往对人们的观念以及接受新观念的程度有较大影响。这就导致在经济相对发达以及不发达的地区受当地性教育的观念和水平影响,各地区同学的接受度不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同伴教育进一步的辐射程度。
4.3 缺乏统一的防艾教育系统以及教育标准
4.3.1 防艾系统支离破碎
尽管目前全国很多高校均有同伴教育的组织,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与领导,各个高校组织仍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未与学校、相关疾控中心、卫生部门等形成稳定的合作网络,使得同伴教育的效果呈现碎片化的零散趋势,弱化了其整体的社会功能。
4.3.2 缺乏统一的教材或培训
同伴教育仍处于实践发展阶段,其发展的不充分性主要表现为缺乏统一的教育系统,或者说是缺乏一套统一的教材或培训。这一方面导致同伴教育者不能够充分传播正确的知识和观念;另一方面使得同伴教育对不同目标人群的针对性不强。
全球治理委员会认为:“治理是或公或私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从这个意义来讲,治理实际就是对合作网络进行管理,是为了实现与增进公共利益,诸多公共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艾滋病,虽然长期以来作为一种特殊疾病一直被普通群众所“孤立”,但从其正向普通群众蔓延的发展趋势以及所谓的“冰山一角”上的“少数群体”可能会对社会造成的威胁来看,预防艾滋病,不能单单只是卫生部门或是疾控中心的事情,也不能单单只是艾滋病人群的事情,更不能单单只是高校的事情。诚然,高校各组织作为开展同伴教育进行艾滋病防治的主要主体,理应尽其可能去完善其内部治理,但是因为艾滋病的敏感性、隐秘性,以及高校各组织能力的有限及影响力的折扣,需要卫生部门、疾控中心、高校、社会组织等社会主体运用自己的“权威性”影响力去引导各个群体的舆论及行为,给予高校各开展同伴教育的组织、社团或部门相应的资源支持、信息支持,或是政策支持。一方面,是在肯定高校开展同伴教育防艾的基础上激发高校完善同伴教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在社会中起到了引导示范作用,能够更好地增强受教育者的配合度,进而通过知识和舆论的双重引导来转变群众观念。
因此,实现高校开展同伴教育进行防艾的长效发展,就要建立起完整的合作网络,完善高校同伴教育防艾的内部及外部治理,实现多元共治。
5.1 完善内部治理,优化组织能力
5.1.1 进行战略管理,强化组织宗旨
战略管理是组织管理的重要职能之一,是指组织根据内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确定其未来发展的战略使命、愿景和目标,并为实现它们而开展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活动的动态管理和一系列决策的过程。尽管目前大多数高校社团、组织均是未经注册的社会团体,但其作用及影响却足以令其以正式组织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进行战略管理是每一个组织要长久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在战略管理中才能保证组织向一个相对稳定的方向科学的发展。同时,组织在制定计划及决策的过程中,不断强化组织愿景和使命,有利于保证高校开展同伴教育进行防艾的积极性代代相传,并在使命的趋势下完善自我,实现提升。高校开展同伴教育的一个不稳定之处在于高校组织的换届,因而,要通过强化战略管理并辅之一系列人才管理的形式来保证高校同伴教育进行防艾的宗旨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5.1.2 加强相关培训,提升专业技能
要有计划地组织各同伴教育主持人学习专业知识,不断加强教育者本身的知识素养,提升其教育能力及辐射能力。在进行知识培训的过程中,要结合社会实际,一方面丰富同伴教育主持人的社会经验,同时也对同伴教育主持人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使命感进行引导与强化,强化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
5.1.3 建立顾客导向
要立足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创新同伴教育形式,打破以往“单一教室”的模式,可采用如展览、户外拓展、视频分享或是邀请相关性少数榜样等形式来加深人们的收获和感悟。同时也要在普及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实用性以及社会性,结合生活实际以及学生的确切需求,做既令大学生感兴趣又能够令大学生有所收获的活动。另外,要注重活动前期的准备工作以及后期的回访工作,事先做好充足的准备,在强化教育结果的同时,也要注重信息反馈。
5.2 各高校应优先带头示范,做好基础工作
作为同伴教育开展的主要实施地,高校亦可开展如性教育课堂、性文化讲座之类的教育活动,开设与性健康与性文化相关的课程并鼓励学生参加,一方面可以在舆论与行为上率先示范,打破观念上的狭隘与偏见,引导学生参与同伴教育;另一方面,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相结合,有利于教育的系统化。
5.3 广泛建立合作机制
合作机制既包括各地疾控、计生协与各高校的合作,也包括高校之间以及高校与社会 (包括第三部门以及企业)的合作。这不仅可解决同伴教育开展活动的资金缺乏问题,而且可让同伴教育走上社会,服务更多目标人群。此外,还可以有效提高各校各地区同伴教育水平。
5.3.1 制定统一的培训模式和教材
各地区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如观念、传统、目标人群的规模等等,由各地疾控和高校联合制定一套统一的培训模式并辅之以相应的教材。对同伴教育主持人要统一培训标准,并适当设立相应的考核系统,既可提高主持人的专业素养,又可一定程度上提高、平衡教育的质量。
5.3.2 设立专项资金
各地或各高校可建立一定的专项资金,支持鼓励各高校开展同伴教育,并向社区等社会范围不断辐射推广。
尽管高校同伴教育的主客体主要都在于高校青年群体,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学生群体需要社会各界给予支持和帮助,高校同伴教育亦需要各方的鼓励与支持。艾滋病作为一种特殊的疾病,亦是一种特殊的卫生问题,因而要从其生理及社会影响等多个维度去关注及考虑,而大学生群体作为一种相对特殊的人群,其防艾的开展亦要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因而,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合作网络,促进艾滋病防治的多元治理。
[1]林社润.艾滋病预防中的同伴教育应用探微[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5,22(12):17-18.
[2]林国南.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的实施与评价[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3):10-12.
[3]威廉·费尔丁·奥格本.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4]张晓明,段慧芳.主体间性视阈下的大学生同伴教育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22):22-24.
[5]汪 鑫,陈 波,饶 敏.在校大学生艾滋病同伴教育效果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8):1322-1324.
[6]吴晓林,赵志鸿.从过渡阶层到积极公民——高等教育对大学生的政治整合功能研究[J].高教探索,2010,(4):30-34.
[7] BANERJEE,R,DITTMAR,H.Individualdifferencesin chlidren's materialism:The rool of peer relations[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8,(4):17-31.
[8]罗有利,李胜联.高校同伴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几点改进建议[J].中国学校卫生,2006,26(8):679-680.
[9]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Our Global Neighbourhood[M].Oxford:Oc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10]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1]崔向华,张 婷.非营利组织管理引导与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本文编辑:张永光)
HIV/AI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xplore of peer education in colleges under the view of social governance——Take S university in Suzhou as an example
DONG Chen-xue,WANG Jun-hua
(Suzhou University Duhu Campus,Suzhou Jianfsu 215123,China)
Taking S university of Suzhou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HIV/AI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ignificance of peer education in colleges under the view of particularity of HIV/AIDS,college students and peer education mode.It summarizes activities with peer education as the core,and the experiences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llege and other departments in HIV/AI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ublicity.Find the problem in its internal and external governance,which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ocial governance,and to propose the relevant solutions such as establish full cooperation network and so on.
governance,colleges,peer education,HIV/AIDS
R183
A
1003-2800(2016)12-0012-05
2016-08-08
10.3969/j.issn.1003-2800.2016.12.003
董晨雪 (1994-),女,山东济宁人,苏州大学在读本科生,主要从事社会治理方面的研究。
王俊华 (1954-),女,江苏无锡人,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卫生事业管理、政府管理与卫生政策、卫生服务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