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国(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广东 广州 510726)
某石化公司培训工作现状及对策
张建国(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广东 广州 510726)
文章对某石化公司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从战略、执行和资源三个层面进行了分析,提出通过合理定位、完善培训体制机制、强化管理和加强培训资源建设四方面的对策。
培训;现状;对策
据一项初样调查统计:在员工选择企业和离职的原因中,培训与发展机会以49%的比例高居排行榜第一位。据不完全统计:培训每投入1元钱,可产生30元的效益。人才保留与增值成为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企业普遍都比较重视培训工作,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企业文化、价值理念、管理的有效性和培训资源的配置等因素影响了培训执行和效益。本文以某石化公司为例进行探讨。
某石化公司为央企在地方的分公司,于2005年进行改制分流,培训机构移交地方。公司实行扁平化管理,企业层面设专职培训管理人员4名,各直属单位设置专职或兼职培训员1名。公司每年在培训上的花费近千万元,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然而,员工不愿学、技术能力不足的现象却愈加突出。主要问题如下:
1.1 学习氛围不浓
基层单位未将人才培养和培训纳入规划和日常计划;职工普遍厌学、恐学;师傅和兼职教师不愿教;单位未形成“要我学”和“常考试”的氛围,检查和考试标准不高;“四班两倒”的工作机制无法安排副班学习。
1.2 培训效果不理想
计划完成情况不理想,近三年来年度培训计划实施率不足80%,远程培训任务季度完成率最高只达到79.3%。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强。培训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集中讲授为主。培训止于授课结束,培训转化环境不理想,同时缺乏对培训转化环节的有效跟踪与辅导。培训评估过程不完善,评估方法欠科学。
影响培训有效开展和效果涉及环境、文化、价值观、体制机制、资源和执行等多方面的因素,本文主要从战略、执行和资源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2.1 战略层面:培训理念缺乏科学的顶层设计
目前,公司的培训工作仍定位于传授知识和技能,甚至把培训当成一种福利,而未将培训纳入推动公司战略、服务企业发展和改革的范畴,培训的定位影响了培训的方向和动力[1]。培训必须与企业战略、岗位要求和个人发展三者紧密结合,方能体现其价值。
2.2 执行层面:配套机制不完善,执行不到位
2.2.1 配套机制不完善。现有的职务晋升、职称评审、技能鉴定、绩效考核和薪酬激励等政策和制度与培训结合不够紧密,影响了培训的动力。首先,培训未作为晋升或激励的门槛;其次,经过培训能力得到提升,而个人价值未得到应有的体现和尊重;再次,员工缺乏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学习目标和方向不明确;最后,对意识和能力不足的员工缺乏淘汰机制。
2.2.2 培训实施不到位,影响培训本身的价值。培训需求分析不到位,导致培训计划不准确,执行率低。实施过程存在时间缩水、学员减量、教师应付的现象。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培训方式大多采用填鸭式教学,培训效果不理想。训后缺乏有效的转化,后续跟踪指导、检查和评估不够。
2.2.3 考核不到位。首先是评价标准难量化,目前只能对量进行考核,缺乏对质的考核指标;其次是企业绩效考核指标设置欠合理,人才培养等对组织的贡献未设定为考核指标;最后是培训考核执行不到位,未进行经常性的检查、排名、公布和考核,从而影响了培训的氛围。
2.3 资源层面:培训资源较为缺乏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缺乏系统性的培训与有效管理,授课酬金标准较低,企业缺乏尊师重教的氛围,导致企业兼职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均不理想。培训教材未进行整体规划和系统开发,目前缺乏培训综合管理平台,企业知识管理与经验传承亟待解决。无培训中心依托,培训基地和设施等资源欠缺。培训组织机构不完善,培训管理者队伍定员不足。培训员岗位职业晋升通道不畅,影响培训队伍的建设和工作动力。“四班两倒”的工作机制导致培训时间无保障,工学矛盾突出。
目前,安全、环保和效益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问题。公司生产经营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与建设绿色低碳城市型炼化标杆企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从严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加大人才培训和培养的力度,大幅度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是保证企业和职工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培训工作应主要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3.1 合理定位、科学规划
3.1.1 培训工作必须服务并服从于企业发展战略。员工培训是一项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工作,应纳入企业发展规划。公司应从“建设绿色低碳城市型炼化标杆企业”这个战略出发,构建科学有效的企业培训体系,制定员工培训与发展规划。
3.1.2 培训工作必须遵从人才成长规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认清人才成长和培养规律的基础上,坚持“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的原则,制订人才培养规划和计划,短期以提升技能、解决“安全稳定生产”问题为主,长期以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技术专家和工厂操作人才”为主。
3.1.3 明确培训的需求。将企业发展战略、岗位能力需求和员工职业发展需要作为培训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着眼于员工和企业的共同发展,分层、分类、分岗位开展培训,激发员工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潜能。
3.2 完善“目标+激励+考核”三位一体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激发培训的驱动力
一是完善公司培训组织,成立公司教育培训工作委员会和培训专家小组,形成人人关注、齐抓共管的培训氛围。二是完善培训运行和考核机制。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将培训与人才引进、定岗、选拔、资格认定、晋升和激励等环节的有效结合;构建分级负责、分类实施的管理体制,发挥基层开展培训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其做好培训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施《员工培训考核管理办法》,引导培训的目标和方向,确保培训规范有效;将员工个人成长和对组织的人才贡献纳入绩效和晋升的考核指标,倡导人才培养的价值理念。三是协助员工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各阶段的学习目标与任务,增强员工学习的使命感。四是建立上岗认证和定期复审的机制。
3.3 加强管理,提质增效
3.3.1 抓好培训过程管理。一是开展360度培训需求调研,采取上下结合的方式制定培训计划,确保培训计划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二是每年下达公司培训主题任务,各二级单位将日常培训与公司培训主题任务相结合,确定年度培训计划。三是做好培训项目实施的过程跟踪、指导和检查,实施抽查和抽考制度,提升培训的实施率,确保过程的合规性、有效性和高标准。四是通过领导参与、学员承诺,抓好培训成果的分享和转化,确保学以致用,提升培训的效益。
3.3.2 做好培训氛围的营造。加大培训检查、评比和考核的力度,营造“要我学”的氛围。通过举办导师带徒签约和培训总结表彰等仪式,强化仪式感,激发员工参与培训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3.4 加强资源的建设、整合与利用
3.4.1 加强培训管理者和兼职教师两支队伍建设。规范专兼职培训管理人员的配置,明确其职责,充分发挥其在基层和公司两个层面的作用,弥补没有培训中心的缺陷。加强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形成选拔、培养、入库、使用和考核的良性循环机制,积极推进领导专家授课制度。
3.4.2 打造一个平台。建立集培训管理、学习和考试于一体的培训平台,加强学习管理、提升效率,确保培训的有效执行,同时做好知识管理、沉淀与传承。
3.4.3 建设两种资源。在构建员工学习地图的基础上,整体规划、分步开发,形成公司完整的培训课程体系。做好培训基地设施和仿真等的规划与建设,做到学有所依。
3.4.4 做好资源开发利用。做好内、外部培训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及时了解、掌握并运用先进的培训技术和“互联网+”技术。
培训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纳入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系统进行综合设计。企业应重视人才培养,形成全员参与培训的局面,方能实现员工与企业共成长。
在清管结束或临结束时应运行测径板以初步测定整条管道的最小内径值,评估几何检测工具的通过能力。若测径板边缘变形微小,或者变形后的最小直径值远远大于漏磁检测工具的通过直径值,则可以不运行几何检测工具和模拟体,直接在目标管线运行漏磁检测工具;若测径板边缘变形严重,或者变形后的最小直径值等于甚至小于漏磁检测工具的通过直径值,则无法直接运行漏磁检测工具,而应在下一步运行几何检测工具。
(2)运行几何检测工具
几何检测工具的支撑材质为橡胶质皮碗,在遭遇管道内径减小的情况时具备更好的柔韧性和恢复性,所以较漏磁检测工具在管道的通过能力强很多,可以通过很多极端的管径变形。凭借测径轮几何检测工具能够更加精确的测量管径变形程度。而且几何检测工具还有数据记录装置,在探测到能够限制漏磁工具通过的管道内径变形后,记录下它的位置,以供管道运营商准确定位目标管段并进行更换,再运行漏磁检测工具。
(3)运行模拟体
在几何检测工具探测到目标管线具备等于漏磁工具通过内径值的管径变形后,运行模拟体,通过评估模拟体的损坏程度,可以提前预测漏磁工具的损坏程度,进而决定是否可以直接在该管道运行漏磁检测工具(一定程度的损坏对检测结果和检测质量的负面影响来说是可以接受的),还是只能待定位并更换严重的管径变形所在的管段后再运行漏磁检测工具。
(4)运行漏磁检测工具
在管道施工期运用漏磁检测工具对新建管道进行内检测,是管道业主对施工方的基本要求,其目的在于监督施工质量并可作为运营期监测管道服役状态的基础数据,运营期实施内检测可掌握管道各部位因土壤腐蚀等原因形成的凹坑、压凹和褶皱等管壁缺陷信息,从而提高管道检修效率,避免因管道打压试验带来的巨大浪费,变盲目、被动维修为预知性维修,减少事故发生率[3]。
(5)生成漏磁检测报告
现场工程师将检测工具上的原始数据通过网络和邮寄光盘等方式将相关数据发送至服务商数据处理中心,服务商相关人员会对数据进行分析并生成漏磁检测报告,提供给管道运营商。
(6)开挖验证
为了验证管道内检测的准确性以及探测尺寸的精度,管道运营商根据检测报告选取几个工具所探测到的特征点作为开挖验证点,了解是否和检测报告一致。至此,目标管线的智能内检测工作结束。
[1]严大凡,翁永基,董绍华.油气长输管道风险评价与完整性管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石永春,刘剑锋,王文娟.管道内检测技术及发展趋势.北京:工业安全与环保,2006(08).
[3]宋生奎,宫敬,才建,胡利明.油气管道内检测技术研究进展.北京:石油工程建设,2005(04).
李乾坤(1985-)男,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国石油大学的研究生,MBA工商管理硕士,无职称。研究方向:油气储运类或石油天然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