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理工学院软件工程系 刘琴琴
“3+4”分段计算机基础课程衔接研究
南通理工学院软件工程系 刘琴琴
【摘要】本文以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为切入点,在阐述“3+4”分段培养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上,探讨了优化“3+4”分段培养模式下计算机基础课程衔接的措施,以充分发挥“3+4”分段教学体系的优势。
【关键词】“3+4”分段;计算机基础课程;衔接;中职生与高中生
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普遍认为职业教育是“次等教育”,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比较低。与普高教育相比,我国的职业教育明显处于弱势地位。“3+4” 分段培养模式的诞生,打通了职业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通道。但是,目前我国对“3+4”分段培养的应用上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尤其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领域,还缺乏成熟的实践经验。本文以南通中专与南通理工学院“3+4”项目为例,不断探索和实践这一教学模式,利用“3+4”分段培养模式的优势完成中职与应用型本科公共基础课程的衔接。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3+4”分段模式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讲,“3+4”分段模式指的是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满3年后,通过考试,进入对应的应用型本科学校继续深造4年。毕业后,可以获得国家教育部电子注册的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证书。对于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毕业生,还可以获得学士学位证书。因此,个人认为中专毕业生必须通过转段考核,才能升入本科学校。转段考核不通过的学生,可以由中职院校授予中职毕业证书。
与其它培养模式相比,“3+4”分段模式的入学门槛要高一些,学生必须经过正规的转段考核才能升入本科。所以,人们对“3+4”分段模式毕业的学生认可度相对要高一些。目前,国内许多试点学校都应用了这一模式,有些学校的录取
分数甚至高于四星级高中,此外,“3+4”培养模式下的中专毕业生实力比高中生更强,引入“3+4”分段模式的高校与普通高校相比,综合排名不输分毫。这为“3+4”分段培养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成熟的实践经验,避免构建过程中走弯路、出差错。
2.1中职生与高中生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情况调查结果
2.1.1中职生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主要采用理论授课与上机实训相结合,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两个部分构成。基础模块教学内容分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的使用、因特网应用、文字处理软件应用、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应用、多媒体软件应用、演示文稿软件应用七个单元;职业模块分文字录入训练、个人计算机组装、办公室网络组建、宣传手册制作、统计报表制作、电子相册制作、DV制作、产品介绍演示文稿制作、个人网络空间构建九个模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中起主导作用;在课程实践中,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做结合,理实一体,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中职生起点较低,学生学习水平存在差距,有的学生怎么教也教不会,有的学生则反映计算机基础课程太简单了,没有知识含量。
2.1.2高中生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
高中生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与中职生大同小异。在教学方法上,也是采用理论讲授和上机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但是,迫于升学压力,很多学校都把数学、英语等主课程放在首位,对计算机基础课程不够重视,甚至占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堂时间。此外,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高中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重理论、轻实践。虽然设置了上机课程,但上机课时占总课时比例较小,不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一般来讲,上机课时不足理论课时的三分之一。
2.2“3+4”分段模式下中职和本科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的思考
通过中职生与高中生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中职与本科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缺乏有效的衔接机制。本科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与普通高中相衔接的。在高中轻视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的学生,到了大学以后还可以继续学习。但中职毕业的学生升入本科院校以后还要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这就等于做了重复功。以南通中专数控技术专业为例,数控技术对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较高,该专业的学生在中职学校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但他们升入本科院校后还得从头学一遍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这不仅浪费教学资源,还占用了学生的时间。根据中职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当他们升入本科院校后可以直接学习计算机等级二级语言类课程(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在我院学习的是C语言),通过一学年的学习,顺利让学生参加并通过全国或江苏省计算机等级二级考试。
3.1确定中、高层次化的培养目标
中职教育以培养实用、技能、操作型的人才为目标。中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为今后就业打下基础。中职学生毕业后大都成为操作技工,属于蓝领层。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应用型、管理型人才。本科学校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是高级技师、工程师之类岗位,能成为企业一线技术人员。要解决“3+4”分段培养模式下计算机基础课程衔接,就必须从培养目标入手,由中职和高校联合制定培养方案,确定中、高层次化的培养目标。具体来讲,就是根据职业岗位需求,明确规定人才培养素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要求。
3.2构建中、高统一化的课程标准
中职和本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重复内容较多,除了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些不同,其它的基本相同。所以,中职学生升入本科后,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时感觉一点没有吸引力,从而丧失学习兴趣。针对这一问题,“3+4”分段培养模式下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应把课程设置放在统一的大框架中进行,构建中、高统一化课程标准,为中职和本科院校开发课程提供指导。
3.3中职学校要重视专业基础课程的开设
在中职教育中存在一个普遍性问题,即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较高,但理论素养不够。这样,学生进行本科院校后面更深的专业理论知识会明显跟不上学习进度。没有专业理论知识的支撑,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会变得非常吃力,影响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中职学校在开发课程时要重视专业基础课程的开发和教育,为学生以后的学习铺平道路。
3.4制定弹性化的教学制度
为避免浪费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科院校可制定弹性化的教学制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课程模块。此外,还要建立完善的学分制度,把职业资格证或培训证书纳入学分考核内容。通过制度的改革可以为中职、本科“3+4”分段培养模式下计算机基础课程衔接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
3.5设置中、高模块化的课程内容
由于计算机课程内容的自身特性,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并不适用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运用模块化课程设置方法,可以把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划分为若干个模块。一旦新的知识内容产生,就可以及时添加到相应的动态模块中,确保计算机基础课程对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同时,还可以加强中职和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的衔接。
“3+4”分段模式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在中职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这一模式可以有效改善当前中职和本科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弊端,互补长短,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这不仅会给中职学校带来更优质的生源,还会拉动本科院校的发展,同时,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贵炎,杨益明.中高职衔接“3+3”分段培养实例分析[J].江苏教育研究(职业教育),2014(3):78-80.
[2]吴金林,石一民.从高职教育角度看中高职衔接问题及对策[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12):117-120.
[3]秦学礼.中高职教育“3+2”培养模式课程衔接实证研究[J].计算机时代,2012(12):49-51.
刘琴琴(1983-),女,江苏南通人,大学本科,南通理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作者简介: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课题(项目编号B-b/2015/03/041)——“中职与应用型本科‘3+4’分段培养模式下公共基础课程衔接研究”阶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