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分析

2016-03-13 14:11:07武小云济源市王屋山水库灌区管理所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6年8期
关键词:济源济源市水保

□武小云(济源市王屋山水库灌区管理所)

济源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分析

□武小云(济源市王屋山水库灌区管理所)

随着济源市环保工作的持续开展和水体流失问题的大力治理,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和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得到重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科学,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存与发展“双赢”的新理念。文章结合济源市的情况分析了济源市水土流失的原因,如何加强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以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主要成效。

水土流失;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跨入新世纪以来,济源市积极践行水利部党组新时期的治水新思路和人文水保新理念,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水土保持这一基本国策,全面开展水土保持基本国策和水保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强化水保监督执法,大力实施生态治理工程,综合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水土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全民水保意识不断增强,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

1 济源市概况

济源市地处豫西北、晋东南交汇处,北依太行,与山西省晋城市毗邻;南临黄河,与洛阳市隔河相望;西踞王屋,与山西省运城市接壤;东临华北平原,与焦作市相连。

济源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干旱或半干旱季节明显,多风少雨干旱。全市多年年均降水量为600. 30mm,历年最大1107mm,最小389mm,因受季风影响,降水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夏秋两季,太平洋暖湿气团活跃,6-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降水在地域分布上也不均匀,由西北向南向东呈递减趋势,全市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1700mm,干旱指数Y=1.72。全市年平均地表径流量3.12亿m3。

济源境内有大小河流200余条,皆属黄河流域,除黄河、蟒河、沁河外,干流在10km以上的河流有34条;沁河多年平均径流量15.60亿m3,年均流量44.40m3/s;蟒河年均径流量1.11亿m3,流量3.50m3/s。

2 济源市水土流失情况

济源市总面积1931 km2,其中山丘区面积占88%,土壤侵蚀类型主要为水力侵蚀。根据2012年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结果,全市森林覆盖率42.38%,水力侵蚀面积639.03 km2,其中轻度水力侵蚀面积234.21km2,中度水力侵蚀面积235.46 km2,强度水力侵蚀面积125.48km2,极强度水力侵蚀面积35.07 km2,剧烈水力侵蚀面积8.81km2。

3 济源市水土流失成因

3.1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降水、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因素。降水:济源市降水年内时空分布不均,6-9月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在集中暴雨形成的径流作用下,大量土壤被冲走,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地形:境内地形地貌呈现山高坡陡、沟壑纵横,为水力侵蚀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土石山区山高坡陡,相对高差较大,降雨汇流快,流速大,是造成水蚀经常发生的主要因素;黄土丘陵区,土壤质地疏松,沟谷较为发育,造成地形破碎,沟壑纵横,为土壤侵蚀提供了客观条件。

地面组成物质:土石山区岩体完整性差,构造松散,断裂发育,易于解体;黄土区土壤质地疏松,有机质少,胶结力差,抗蚀能力低,使地表物质难以承受各种外营力的作用,易形成严重的面蚀和沟蚀。

植被:由于人口增长,过牧超载,开垦荒坡等,自然植被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近年来,虽然实现了封山禁牧,舍饲养殖,但现在残留的天然植被主要是一些低矮的草本植物,因此,保水保土作用较低。

3.2人为因素

随着济源经济和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采矿、建材等行业发展迅猛,对全市生态建设工作造成不利影响。由于工程建设破坏扰动了地表植被,随意倾倒的弃土、弃渣,每逢雨季,顺水而下,占压良田,淤积河道,造成了严重的人为水土流失。据统计全市各类非煤型矿山企业66家,由此造成的生产性弃土、弃渣总量为325.50万t,水土流失面积达11.80km2,按强度流失的侵蚀标准计算(8 000 t/km2·a),每年造成的土壤流失量达9.44万t。山丘区道路、小城镇等基础性建设对植被也造成一定的损坏,并导致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

4 济源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4.1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和民生水保工程建设

济源开展了小流域治理试点,实行的是保护型的综合治理,重点突出生态效益,近十多年来,济源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黄河上中游水保重点治理工程、太行山重点治理工程、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水保治理项目、重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项目的机遇,累计投资近3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40.70 km2,年水土流失治理进度是前十年的2.30倍,各治理区内土壤侵蚀模数均低于允许侵蚀模数。其中2001年对王屋山区24条流域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完成生态修复面积485km2。

为发挥水保沟道工程的拦沙蓄水功能,科学、高效、合理的利用水土资源,加大了塘坝、谷坊、拦沙坝、蓄水池等小型水保工程的建设力度。修建淤地坝340座,其中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13座,其它各类小型蓄水保土工程140 46座(处),全市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71%。这些水保工程既能达到水土保持工程拦蓄径流泥沙的目的,又能改善农村生产条件、保障群众人居安全,让群众在水土流失治理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4.2水土保持生态修复

为切实减少人为对山林植被的破坏,济源市根据《水保法》及实施细则,制订了相关政策,乡村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了村规民约,采取“封、育、禁、管、护”措施,全面封山,禁止人畜上山破坏林木、植被,加强幼林抚育和补种,加强巡山和森林防火,防病虫害管理,对山林植被的恢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近年来,在人工重点治理的同时,利用适宜的光、热、水等自然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通过封育治理、管护、生态移民、制度建设等多种途径,密切结合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供水水库水源地保护等工作,将人工的力量和大自然的力量有机结合,促进大面积植被快速恢复,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改善生态环境,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寻找出一条适合市情、费省效宏的水土流失防治途径。从2010年起,对王屋山区24条流域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完成生态修复面积485km2。在最近济源市水利局组织编制的《济源沿黄项目区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中,又将济源沿黄的清洛河、仙口沟、大沟河、佛涧河、白道河5条小流域列入生态修复区。

4.3打造生态清洁型、生态节能型、生态观光旅游型小流域

进入20世纪后,济源把打造生态清洁型、生态节能型、生态观光旅游型小流域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重点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人居环境、保护水土资源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出发,加大基本农田、安全饮水、道路等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村容村貌整治,控制污染源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推进生态清洁型、生态旅游型小流域建设,使小流域的综合治理丰富了新内容、新特色,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

5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主要成效

5.1水保生态建设的规模化效应显现,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基础

到目前为止,全市有53条小流域经综合治理后通过验收,并形成了“多层次、多功能、多效益”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 075 km2,水土流失面积由原有的1515km2降到440km2,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71%;治理度80%以上小流域条数占应治理小流域条数的72%;全市林草保存面积100 400 hm2,宜林宜草面积115 392 hm2,林草覆盖率达87%;全市100 30 hm2坡耕地有9026.70hm2得到整治,坡耕地治理度达90%,大于25°以上的坡耕地全部实施了退耕还林,陡坡开荒得到全面禁止。

5.2改善了农村生产条件,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

与1983年相比,全市土壤流失总量由每年的433万t下降至109.35万t,减少率为74.70%。过去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田”变成了旱涝保收、高产稳定的当家田,山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彻底的改变。至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0年的147元提高到9341元。

5.3调优了农业产业结构,特色产业基本形成

坚持走治理与开发、开发与保护之路,注重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注重提高植被覆盖与农民增收同步。在小流域治理的过程中,科学选点,因地制宜,采取适地适树适果。针对境内气候、土壤、海拔等特点,在水保治理开发中,选择薄皮核桃、石榴、冬凌草为首选品种,立足培植农村经济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基地进一步壮大。

5.4促进了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村面貌明显改观

济源市实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后,对农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实现粮食增产。在全省率先实现了自来水"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村通”、电话宽带“村村通”、硬化路“村村通”和“组组通”,率先实现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城乡医保全覆盖和城乡养老保障全覆盖;34.80%的村实现了“道路硬化、建筑美化、街巷亮化、卫生净化、村庄绿化”,30%的村达到了生态文明示范村标准。近日,在全省省级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检查评比中,济源市省级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各项工作综合得分排名全省第一。

5.5扩大了社会影响,水保工作得到上级肯定

近十年多来,济源市水土保持工作先后受到国家、省的肯定和表彰,济源市在2004年就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市”。为了树立典型,突出特色,形成示范效应,河南省水利厅推荐济源为水利部“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市”。这将对济源的生态环境建设起到长远推动作用,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并为进一步摸索经验,创新机制,树立样板做好先导,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潘俞静)

S157.2

C

1673-8853(2016)08-0018-02

2016-05-25

[1]郝艳芳.论城市水土保持与生态城市建设[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28).

猜你喜欢
济源济源市水保
济源体彩实体店全城“选美”
少林与太极(2023年5期)2023-07-14 03:03:10
扎根基层不动摇 倾情奉献为水保
野蛮时代终结,动保行业要自律,水保协会年会透露出哪些重大信息?
当代水产(2021年4期)2021-07-20 08:10:48
水保工程的质量监督与管理
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济源
中州建设(2020年5期)2020-12-02 02:20:50
济源市
济源钢铁六十年积淀发展捐款三千万元实现工业反哺农业
人大建设(2018年9期)2018-11-13 01:10:06
济源市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探索与建议
济源市
济源钢铁嬗变之道——探寻河南省人大代表李玉田的治企哲学
人大建设(2017年12期)2017-03-20 05: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