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文达
论当前医患关系视角下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乔文达
(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北京100069)
分析医患关系和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教育状况,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对医患关系的影响,并对当前医患关系视角下开展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建议。
医患关系;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医患冲突、医患纠纷等问题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医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心理健康水平及其教育已成为当今热点和难点问题,医患关系相关研究也已成为医疗改革进入“深水区”的重大课题。近年来,研究不同群体心理健康状况与医患关系的报道不断增多,但探讨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教育与医患关系的研究尚不多见,深入研究三者关系,如何在医患关系紧张背景下更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具有重要意义。
1.1 国内医患关系现状
已有研究表明[1,2],目前我国医患关系总体较好,但医患纠纷、冲突事件屡有发生且呈日趋严重态势,医务人员遭受伤害的恶性事件也时有发生,医患矛盾或医患关系紧张状况仍令人担忧。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中国医院协会和中国医师协会等提供的资料显示,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纠纷等问题形势严峻,2006年,我国发生医疗纠纷1.024 8万件,2010年已增至1.724 3万件,2014年高达11.5万件。医务人员被辱骂、威胁、伤害等事件时有发生,2008年平均每家医院发生此类事件20.6次,2012年上升到27.3次。医闹、医患矛盾等问题不仅对病人及其家属造成了损害,还对医务人员产生不良影响,对医学生择业、就业和心理也有很大影响,医患矛盾日益加剧影响了医疗服务质量和医改的顺利推进,也严重威胁到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甚至生命安全。
1.2 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由于社会和科技快速发展、高校扩招和医学专业特殊等原因,医学生心理压力较大,比如扩招带来更多就业压力和竞争;学习压力大;医患矛盾等问题使医学生面临更多应激源和心理问题;医患冲突事件导致医学生对未来职业充满焦虑、恐惧。同时,社会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对医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医学生需要具有更高的专业水平和更好的心理素质,这些在医患关系紧张的背景下可能导致医学生出现更多心理问题。盛立英等[3]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进行的研究提示,被调查的医学生中,39.4%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该研究还发现医学生的强迫、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因子分高于常人,其中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和偏执是医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计永利等[4]的研究也提示,医学生SCL-90的阳性检出率为25.44%,其中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和偏执等问题突出。这些研究提示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待提高,人际关系敏感、强迫、敌对、恐怖和焦虑等问题对其将来应对与处理好医患关系非常不利,需要通过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1.3 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校及相关部门重视下,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有很大发展[5]。心理健康教育在早期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有些医学院校才逐渐开展非常规、临时性的宣传教育或心理讲座等。近二十多年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快速期,各高校不仅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还加强了心理咨询、团体辅导和心理干预等工作。虽然心理健康教育经历了艰难历程并取得了长足发展,在维护、促进医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难度大、任务重、形势复杂等原因,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特别在医患关系紧张的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和完善。
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内容、体系和机制等方面需要完善。一方面,现有教育形式和方法陈旧、落后,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未能有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教育内容不丰富,课程内容以心理健康知识为主,而更实用有效的内容如心态调整、良好的情绪和个性、人际互动交往与适应、应对能力、综合心理素质等还比较欠缺,这说明心理健康教育还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也反映出课程体系不科学、不规范。另一方面,在医患关系紧张的背景下,医患沟通等问题未得到心理健康教育界重视,虽然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关注到这些问题,但教育内容仅停留在人际沟通技巧层面,没有认识到人际沟通是与其他心理功能共同长期发展起来的。事实上,医患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部分,人际互动沟通是心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其与情绪、人格和应对方式等心理功能关系密切,因此在教育中不能简单、孤立地看待人际互动沟通、医患沟通等问题,也不能等到出现棘手的医患关系问题时才开始训练医患沟通能力(此功能需要与其他心理功能一起长期训练)。
有研究显示[1,2],心理健康状况与医患关系密切相关,特别是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医患关系,而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其将来的工作中对医患关系也将产生重要作用。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医务人员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既可以更好地发挥专业技能,又可以提高其人际沟通能力,还可以构建与促进和谐医患关系。良好的心理状况是长期培养、训练和教育的结果。因此,在对医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技能培训的同时还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状况欠佳会对医患关系产生不良影响。医学生接受医学教育期间或入职后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其医患沟通能力就可能受影响,特别是在医患关系紧张的背景下,从事风险高、压力大的临床工作时,其身心健康更容易受到损害。根据应激理论,医务人员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会导致多种心理、行为或生物不良反应,比如烦躁、易怒、焦虑、恐怖、力不从心、失眠、职业倦怠、身心疲惫等。医学生心理有问题、工作状态不佳,不仅可能导致医患关系、医护关系、上下级关系出现问题,还可能导致其不能很好地发挥专业技术、临床诊断或治疗出现失误、医疗事故增加、医患纠纷比例上升。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在影响医患关系的同时,医患关系也会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影响。
在医学生心理健康及其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医患矛盾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改善、维护和促进医学生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同时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医患关系密切相关,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医患关系教育并将两者有机融合在一起对于提高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医患关系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笔者建议:(1)重视并加强心理健康和医患关系教育,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医学教育长期以来过于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教育训练,忽视了心理健康和医患关系教育。应当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如加强师资配备、资源配置等,将医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医患关系教育有机融合,并将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建立、维护良好医患关系奠定基础,也为化解医患矛盾提供保障。(2)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促进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良性发展。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方法上,应克服传统“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教育,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模式,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如将PBL(基于问题的教学法)、情境互动、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融入传统课堂教学,加强实践训练,也可以将心理干预等技术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中。(3)充实、丰富教育内容,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完善教育机制。在原心理学知识基础上,增加心理调适、认知评价、情商、自我效能、完善人格、适应和应对能力、社会支持、人际互动、医患沟通、人文素养、职业素质等系统、完整和实用的内容,特别是将人际交往互动、医患沟通能力培养融入综合心理素质教育。(4)研究并构建更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与长效机制,注重教育的针对性、趣味性与实效性。
总之,在医患关系视角下,深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既对促进医学学科与医学教育发展有重要意义,也对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刘琼瑶,王艳,周小花,等.医患纠纷现状对医学生心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6):999-1001.
[2]乔文达,张宏伟.论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与医患关系[J].继续医学教育,2014,28(1):105-106.
[3]盛立英,侯文,徐曼,等.医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4,30(8):1084-1085.
[4]计永利,白雪.医学生心理健康症状自评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0):112-113.
[5]乔文达,张宏伟.论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J].继续医学教育,2013,27(1):14-16.
G479
A
1671-1246(2016)19-158-02
注:本文系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基金项目(13JYⅣY36);首都医科大学七年制导师资助项目(7NZDS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