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曙光
中专护生厌学心理的表现、成因及对策
陈曙光
(安徽省淮南卫生学校,安徽淮南232007)
中专护生作为中专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也会受厌学心理的困扰。因此,了解中专护生厌学心理的表现和成因,对教师制订教育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促使其顺利完成学业具有重要意义。
护生;中专;厌学心理
中专护生虽然比其他专业中专生入学成绩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受厌学情绪的困扰[1]。有研究表明,厌学是困扰当代中专生最突出的心理问题,同时也纠结着教师和家长的心。教师纠结于如何帮助学生消除厌学情绪的困扰,为提高教学质量扫清路障;而家长则希望子女学业有成,将来找到一份较为体面的工作。既然中专护生厌学情绪是一个难以避免的问题,那么作为教师就需要根据学校现有条件帮助其重树学习信心,认清学习对将来职业发展的意义。
1.1 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习没有目标是厌学情绪产生的重要诱因,据调查,我校多数中专护生认为学习是教师和父母强制下不得已的行为,他们认为来学校读书是无奈之举。由于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其学习态度不端正,不管学什么都觉得索然无趣,迟到、早退、旷课时有发生。由于班级中存在大批考试不及格学生,因此不及格已难以激发他们努力学习、迎头赶上的热情。据调查,每学期5门专业课中,5门“全挂”的学生占17.5%。
1.2 缺乏高涨的学习热情
学生要经常体验到学习成就感才能维持高涨的学习热情。中专护生由于在小学、初中阶段长期处于被教师遗忘的“角落”,得不到教师的关注,获得体验学习成就感的机会很少。久而久之,便养成了对学习淡漠的习惯,开始不认真听讲,不及时完成作业,有些学生还会产生畏难情绪。
1.3 缺乏坚强的学习意志
学习意志是指学生能自觉根据学习目标,主动克服各种困难,最终实现学习效果最优化的个性品质。中专护生普遍存在自控力差、日常生活不规律、物质欲强烈等问题,他们贪玩、好动,根本静不下心来学习。据调查,2015年我校中专护生无事生非、找茬打架的达38人次,因交友不慎而导致刑事拘留的达5人次。虽然这类学生比例很小,只有1.2%,但对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影响较大。值得一提的是,这类学生绝大多数来自特殊家庭,家长管教不了他们,也不图学生来校读书能学到什么,只要不惹事生非就行。
1.4 缺乏坚定的学习信心
中专护生由于学力水平、学习习惯等多方面的原因,在学习上屡屡受挫[2]。无论他们多努力,也得不到家长、教师和同学的肯定,在学校里受到的批评远远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长期处在这种不公正待遇下,仅有的学习信心被无情碾压,以至于将自己归为无药可救的一类人。
2.1 家庭原因
厌学心理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孩子在家庭中所受的教育,而家庭教育的质量又取决于家长的文化水平、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完整度和家庭氛围等。一般来说,家长受教育水平较高、经济收入较稳定、家庭结构完整的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几率很低。据调查,我校绝大多数中专护生来自农村,家长文化水平低,父母虽然有心教育子女,但又因教育方法不科学,而达不到最佳教育效果。有些学生虽然家境不错,但家长的溺爱式教育纵容了子女娇生惯养、任性的坏脾气。当然也有一些不幸的学生由于家庭结构不完整,心头总有挥之不去的阴影,加之家长迫于生计无暇与子女沟通、关心其学业和品德,最终导致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
2.2 社会原因
我们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和信息高速传播已经成了社会最明显的标签。互联网这条“高速公路”虽然给人们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不少方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社会价值体系。在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学得好并不意味着将来就混得好。社会上存在的不公正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当今社会是一个变革的社会,职场竞争总体是公正公平的,但也存在不少“拉关系”“走后门”现象。对于中专护生来说,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实属不易。一是因为护理专业就业本来就不景气,医院对本科护生都挑三拣四的,更何况中专生。二是目前学生接触社会不良信息的几率骤增,由于信息过载,学生接触的信息大多没有经过筛选,或是他们根本没有筛选优质信息的能力。是非分辨能力尚不成熟的中专生接纳信息的随意性决定了他们染上社会不良习气的概率大增。他们看到有些成绩不怎么好但有较好家庭背景的同学轻易获得工作,就产生了即使认真学习、成绩好,也还是找不到工作的悲观情绪,从而影响了学习态度。此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要求,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增强,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要求也有所提高,护理工作压力随之增加。有些学生怕以后从事护理工作要承担较大的责任而产生思想负担,从而失去对护理专业学习的热情。
2.3 学校原因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专门机构,形成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尤其重要。由于中专学校教师守旧的教育思想和思维定势,中专教育并没有真正研究学生的个性,没有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有所创新,多数教师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甚至有些教师认为在中专任教没有任何成就感。这种教育思想引领下的教学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还会助长学生消极厌学情绪。
2.4 学生自身原因
包括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近年来,我校招生虽然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但生源质量一年不如一年。据调查,在有厌学心理的学生中,绝大多数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倦怠,学习技能一般,听课抓不住重点,做笔记构不成思维导图,更谈不上学习迁移能力[3]。学习中,他们经常会出现知识“短路”。此外,非智力因素(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人格等)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如认为护理工作太辛苦而对专业不感兴趣。由于丧失学习信心和克服障碍的勇气,而逐渐成为非智力型学习困难学生。
3.1 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教育过程中,很多家长都有强烈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教师也希望自己的学生学业成绩优秀,他们经常会借“爱”的名义伤害学生的自尊和人格。作为教育者,需要转变这种观念,想尽一切办法帮助学生重塑自信,创造展示其优点的平台和机会,使其获得广泛的肯定,这种肯定是他们维持学习最有效的刺激源,也是培养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基础。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细微进步,及时给予强化刺激,让其不失时机地展示自己,消除心理上的“差生”标签效应。每一名学生都渴望获得教师关注,因为关注能让学生在心理上得到鼓舞,产生成功需要并诱发其成功动机。此外,还要营造他们被诚心接纳的良好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习兴趣,如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了解明确学习目标、维持学习热情、端正专业思想,强化学习自觉性的意义。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进一步实现教育升华,即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义务。成就体验是学生非智力因素中较为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发起和维持学习动力、激发学习热情、修正学习方法最有效的手段。
3.2 重视优良学风建设
优良学风是学生消除厌学心理的法宝。优良学风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经过全体师生长期不懈的努力。从教师视角来看,优良学风的形成需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科学适用的教学方法为抓手,同时还要辅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实施教学。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要多样化,运用的语言要有力量,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要恰到好处,在减负的前提下强化理解和记忆力训练。
优良学风的形成还离不开丰富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既要有可供不同学习兴趣学生选择的课程,又要有夯实学生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实训课程。学生上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相对较好的工作,因此,优良学风创建也要在课程设置上下功夫,如旨在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应聘能力和竞争意识的就业指导课程就不容忽视。
3.3 重视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能力培养
据调查,有78%的中专生的厌学心理源于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欠缺,由于学力水平低使得学习失败情境时常在自己身边产生。教师应从学生学习失败情境入手,对其进行正确归因教育,帮助学生找到学习失败的真正原因。学生学习受挫时要以鼓励引导缓解其情绪,而不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妄下评论,更不能借机嘲讽,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生学习风格量身定制一套提高学习能力的方案,鼓励学生探究改进学习[4]。从事护理工作要求具备扎实的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面对多种疾病与多变的病情,护理人员要有极强的责任心及服务意识,要想在护理特殊患者过程中临危不乱,就需要具备终身学习意识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不仅能消除其厌学心理,还为他们将来从事护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1]钱平.对中职学生厌学行为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11-13.
[2]唐梁兵.中职学生厌学现象的原因及对策[J].机械职业教育,2009(1):22-23.
[3]熊逸民.职业大中专生厌学原因分析与对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228-230.
[4]姚红梅.护理中专生厌学心理的表现、成因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3):124-126.
G444
A
1671-1246(2016)19-015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