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2016-03-13 11:20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闫利霞
电子世界 2016年23期
关键词:基础计算机院校

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 闫利霞

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 闫利霞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学生只有熟练掌握这些知识,才能为之后其他相关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笔者结合多年计算机应用基础一线教学经验,分析了该课程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相关改革措施。

计算机应用基础;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企业用人单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已成为当前学生求职和就业所必须具备和赖以生存的基础。作为大一新生入学必修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讲授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学习课程的成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这就对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1 目前高职计算机教学存在问题

1.1 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层次不齐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形式的日益多元化,生源主要来自于高中生、职高生和中职生。高中生和职高生虽然在中学也接触了少量的信息技术课程,但是由于其高中学习和考试压力,对计算机的学习大都停留在稍微了解的基础上,而中职生在中学时大都比较系统地学习了此课程的相关内容,基础要比高中和中职生好很多。另外,学生计算机基础还有很大的地域性差别。根据对我院大一部分新生抽样调查结果发现,来自于城市的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明显要高些,农村学生计算机技能起点较低、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只会一些简单的基本操作,比如打字,学生一分钟输入汉字或英文字符5O以下占32.6%、50一80占49.4%、80—100占11.9%、100以上占6.1%。甚至有些农村偏远地区的学生对计算机简直就是零基础。

1.2 教师资源配置不平衡

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也有着非常大的直接影响。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对操作技能要求很高的课程。目前担任我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有工作多年经验丰富的教师,也有学院其他行政岗位计算机专业人员兼职的教师,还有外聘教师。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已经比较熟悉,但是计算机发展飞速,这种固定模式的教学方式难免跟不上当前计算机发展速度,跟不上学生学习特点的改变。其他兼职人员对课程熟悉度不够,难免会在教学过程中对重、难点掌握不好,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1.3 教材使用不合理,着重强调理论性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根据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统一选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教材,由于教材内容要兼顾全国各类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考证使用,教材在内容编排上理论性比较强,而高职高专学生主要注重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重点培养他们的职业应用技能。

1.4 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低下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广泛的应用,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着丰富的课程内容与有限的学时之间的矛盾,同时受到教学条件和设施、设备的限制,网络、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很多高职院校将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分开讲授,教师按照教材上的顺序,先在多媒体教室完成对理论知识点的讲解,然后才到机房进行操作练习。这种固定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不能及时对教师所讲知识点进行操作练习,学生上课听的单调乏味,由于教师讲解和学生练习隔的时间太久,学生对所讲知识点大部分都早已遗忘,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课程教学效果低下。

2 教学改革措施

2.1 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大一学生入学初期,对其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水平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安排分层教学。首先按照其在中学时是否参加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与否,进行第一次分层,参加过考试且已经通过的,另外编班;然后再按照专业进行第二次分层,理工科和文科类的学生分开编班;最后按照水平测试成绩进行第三次分层。经过了这样的三次分层,基本可以做到按照他们现有的计算机基础水平编排班级,这样就可以根据班级掌握程度,安排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基本可以做到因材施教。

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尤其是基于计算机飞速发展的特点,计算机老师更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与时俱进。首先每学年学院和部门都按计划安排相关老师参加院级或者省级以上部门组织的计算机知识培训研讨班。比如近三年,已经每年陆续安排一名教师参加省组织的骨干教师计算机培训班。通过学习研讨,可以更好的掌握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前沿动态,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把最新的知识内容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其次,为了加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交流学习,教研室按时进行教学研讨、集体备课活动,及时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鼓励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取长补短。

2.3 改革考核制度,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

2013年以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效果评价一般都是“自己考核自己”,对教学效果没有硬性的参照系数,基本处于教学过程自己把握,教学效果无人问津的状态,造成了课程教学效果与任课教师工作成效脱节。2013年以后,推行“以证代考、课证融通”的考核方式。取消期末考试,学生完成课程的学习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获得证书的学生才可以获得本课程学分。这样就杜绝了教师自己出题、自己批卷子的主观性。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核评价方式都更加科学,更加客观。并且学生考试通过率直接与班级任课教师业绩挂钩,平均通过率超过80%的教师奖励10学时,超过90%奖励15学时,100%奖励30学时。低于80%的教师每低一个点扣除3学时。这样就充分的调动了教师工作积极性,既保证了课程质量又优化了师资队伍。

2.4 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必须突出高职特点,必须坚持以素质教育为特色,以培养应用能力为重点。基于高职学生学习特点,结合多年计算机应用基础一线教学经验,主持编写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基础教程》和配套的实训指导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教材以“项目”为结构,以“任务”为载体,本着学习过程对接工作过程,在每个项目下设置若干个任务,每个任务的实施按实际工作流程设立“工序”,并引入典型的应用案例,突出教材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轻松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实训教材完全以项目的形式编排,全书设置了十三个项目,满足学生课堂、课余操作练习之需。经过学生使用,对教材评价良好。

2.5 整合有效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打破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固定模式,根据高职学生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学习特点,推行“案例导入、项目驱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新模式。教学过程均放在理实一体化多媒体教室,整个课堂以“学生讨论-学生操作-教师讲解总结”为线索展开,一改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将学生的“学”转换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变成了课堂的引导者。教师课上讲授的知识,学生可以及时的进行操作练习,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操作过程遇到的难点重点,现场进行指导,采取“理实交替互溶式”零间隔学习,零距离实践,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3 结束语

经过一系列的课程教学改革,学生积极性得到了很大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改善。在计算机等级考试过程中,我院平均通过率超过了80%,本人所授班级平均通过率达到了95%。总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公共基础课,进行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出一条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特点、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推动我院乃至全省、全国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1]周立民,杨柳春,韩艳,张丽景.迭代式课证融合的计算机办公技术课程的探索与实践——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9月第14卷第3期.

[2]谢建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问题与对[J]策.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年6月.

[3]闫利霞.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J].电子世界,2016年11月.

[4]卢滔.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西教育,2014年8月.

[5]肖俊华,吴江.基于能力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思考[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3年7月第7卷第1期.

[6]张明飞.浅析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教改论坛,2016年第2期.

闫利霞,硕士,讲师,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计算机基础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

猜你喜欢
基础计算机院校
“不等式”基础巩固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整式”基础巩固
计算机操作系统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