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致燕,张 斌,王叶飞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及幸福感提升策略探析
邱致燕,张 斌,王叶飞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
阐述辅导员职业认同及幸福感的内涵,辅导员职业认同及幸福感的现状,分析目前高校辅导员普遍职业幸福感低的成因,围绕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及幸福感提升策略,提出新时期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设想和建议。
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职业认同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及职业幸福感的本质在于工作中自我价值的本质实现。辅导员作为高校队伍的一员,承担着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心理辅导、职业引导等工作职责,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体验及感悟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育人目标的实现。了解当前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及幸福感现状,提出提升职业认同及幸福感的有效策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科学性。
1.1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内涵
职业认同是指个人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的一致,即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有关职业方面的看法、认识、赞同与认可[1]。职业认同一般是在长期从事某种职业活动的过程中,对该职业活动的性质、内容及职业的社会价值和个人意义,甚至对工作方法、职业习惯与职业环境等都极为熟悉和认可的情况下形成的,是人们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达成组织目标的心理基础。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是指辅导员对于所从事工作的成效以及自己的发展在情感上的认可,也就是对辅导员这个职业的肯定。“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包括对职业的认知、对职业的情感、对职业的期望、对职业的意志等几个方面的认同程度。”
1.2 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内涵
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对幸福感的理解与体验受各种因素影响,比如心理参照系、成就动机程度及个人安全感等。
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是高校辅导员在现实条件和需要得到满足、价值得以实现基础上产生的,是个体对自身状况积极的心理体验和感受[2]。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就是“辅导员把自己从事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看作幸福的职业,在其教育工作中体验到辅导员职业的快乐和幸福,这是一种良好的感受和积极的精神状态,是其工作状态达到的最高境界”。幸福感对于辅导员来说,是追求人生价值的动力的职业激情的保证。高校辅导员的幸福感首先来源于个人的主观努力,其次是客观环境的良好条件,最后是个体对其所处的职业环境与生存状况的价值判断。
高校辅导员是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与稳定对于改善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现状、维护高校的稳定、提高高校育人水平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员,除了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建设、心理辅导、就业指导、寝室管理及部分教学工作外,又必须经常面对校内各部门的各种要求,还要兼顾高校其他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的种种需求,辅导员的工作特性和工作内容导致其在工作中既劳心又劳力,职业认同感与幸福感缺失的危机已经在高校辅导员队伍中普遍存在。想提升辅导员队伍的职业认同与幸福感,就需要我们找出影响辅导员队伍职业认同的相关因素。
2.1 工作压力大,成就感低
2006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要求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而当前高校总体招生规模扩大,高校未能按文件中要求的比例来配备辅导员,这就导致辅导员与学生人数比例严重失调,辅导员的工作任务繁重。一名辅导员除了要管理好所带班级的日常工作外,还要承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奖助学金评定、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工作,负担过重。另外,各二级院(系)、学生处、教务处、招生就业处、团委、后勤中心等凡是与学生有关的问题,都会在第一时间寻求辅导员的帮助,这就使得辅导员疲于应付,极易产生职业认同感缺失的现象。
2.2 发展方向迷茫,认同错位
不少高校教育工作者认为,学校专业教师在高校地位较高,辅导员工作地位较低。辅导员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感到迷惘、困惑,在工作岗位上出现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倾向,看不起自己的工作[3],认为辅导员工作没有前途,是高校中的“二等群体”,是打杂的,是学生的“保姆”,对自身工作的价值不认可,觉是辅导员工作没有意义。因此,许多辅导员认为目前从事的工作只是临时的过渡,没有将辅导员工作定为自己的终生事业,并且急于想方设法脱离现在的岗位。在当前的高校人才评价体系中,辅导员岗位受到的关注度不高,导致辅导员队伍在高校中被边缘化。一旦学生在学校出现问题,辅导员必然成为首要的问责对象,这样就导致辅导员工作成就感低,幸福感缺失。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且见效较慢的工作,短时间较难取得显著成效。高校在各阶段的绩效考核中又偏重于“绩”的考核,辅导员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时相对于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处于弱势地位。职业发展平台狭窄,辅导员队伍不稳定,跳槽现象频发,影响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健康、长期、有序发展。
2.3 缺乏合理职业规划,自我调节能力不强
一部分辅导员没有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系统规划,没有寻求到自身特点与辅导员工作性质的契合点,往往只是安排什么做什么,不愿意主动厘清工作思路,提炼工作经验。另外,当前学生思维方式日趋多元化,学生追求个性化,学生自身知识水平较高,具备较强的自主思考意识。加之辅导员大部分年纪较小,人生阅历相对不足,缺少相关从业经验。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尤其在面对突发、紧急事件时,显得力不从心,不知所措。
3.1 加强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培训,提升辅导员幸福指数
辅导员的职业认同与幸福感的提升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支持,要认识到辅导员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科学的育人理念、过硬的综合素质以及无私的奉献精神,并非只是“打杂的”。学校要重视开展辅导员职业能力培训,通过组织校内培训或积极选送辅导员外出参加各种专题培训,增强其育人能力,实现辅导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提高,促使他们获得职业幸福感,提升辅导员的幸福指数。
3.2 合理安排工作量,减轻工作压力
高校领导要应势利导、统筹谋划,制订合适的工作量,激发和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高校辅导员承担着基层学院的各种工作,不少领导、教师认为凡是与学生有关的工作全部与辅导员“有关”,将本不属于学生工作的事务推给辅导员。因此,要想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就应该进一步划清辅导员的职业界限,厘清工作思路及具体工作内容,科学安排辅导员的工作量,减轻辅导员的工作压力。
3.3 完善工作评价机制,建立畅通的晋升渠道
辅导员工作评价体系直接影响着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评价尺度是否合理对其职业的自我认同有重要作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首先表现为人的需要及需要实现两个方面”,因此,应该按照辅导员的工作职责,结合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制订辅导员队伍管理规范以及综合考核体系,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并实施一定的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
与绝大多数辅导员超负荷工作相比,辅导员的工资待遇不尽如人意,付出与所得存在严重失衡。职业期望与职业实现的矛盾,降低了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学校要根据辅导员工作繁杂、时间不固定等特点,完善评价机制,激发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同时,辅导员进入高校,自身是非常优秀的群体,他们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和发展定位,期望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平台。学校应为辅导员建立畅通的晋升渠道,让他们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
此外,辅导员自身也要加强学习,合理安排好工作时间与个人学习成长时间,不断补充新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育人能力。尽可能从繁忙、繁琐的工作中抽离出来,将自己的工作经验进行系统归纳总结,寻求到多方认可,获得更多的幸福体验[4]。同时,乐观、坚韧、自谦、利他、感恩等归因方式也是影响辅导员职业认同及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适度解压,调整自身的心情,是辅导员提升幸福感的有效途径。
[1]吴伟炯,刘毅,路红.本土心理资本与职业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学报,2012(10):1349-1370.
[2]徐海波,罗君.高校辅导员幸福感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10):1514-1517.
[3]马婷.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缺失与重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3):93-94.
[4]孙小娟.刍议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提升——以宿迁学院为例[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5(3):280-282.
G640
A
1671-1246(2016)24-0013-03
湖南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重点课题(15XS06Z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5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15SZ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