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群
(淮安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江苏 淮安 223001)
论地级市环境监测站的科学管理
——以淮安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为例
朱群
(淮安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江苏 淮安 223001)
结合淮安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管理实践,简述了地级市环境监测站的工作目标定位和实现目标的支撑条件、工作质量要求,提出,地级市环境监测站实现环境监测目标的工作路径为管理体制一体化,信息公开共享化,技术手段现代化,日常工作制度化和职能扁平化。
生态环境监测;科学管理;目标定位;淮安
环境监测工作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它的法律地位在2015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环保法”中进一步得以体现。如何提升环境监测的能力和效率,努力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是摆在各级环境监测站面前的重点问题。近几年,淮安市环境监测系统坚持营造“主动、超前、优质、高效”和“测得出、检得准、说得清”的环境监测文化,扎实做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服务环境管理。
环境监测站的任务不仅是为管理部门提供技术支持,更应该为环境管理当好参谋,提出合理化建议。“说得清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说得清污染源状况、说得清潜在环境风险”,这是新形势下环境监测工作的新任务、新目标。只有做到上面的3个“说得清”,才能切实提升环境监测工作的服务水平。
1.1 积累基础数据
要说得清环境质量现状,应做好充分、全面对污染源及水、气、土壤等环境要素的调查工作,在工作中积累大量的基础数据;要说得清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就要注重对监测数据进行长期、系统的积累和跟踪。环境监测系统应通过加强数据积累,不断跟踪环境变化趋势,通过与历史监测数据的对比分析,加强对变化趋势的分析能力,才能更科学、高效地服务于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
1.2 数据分析能力
在说得清环境质量现状和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同时也要培养说得清潜在环境风险的能力。基层环境监测人员因为受到专业制约,不可能对污染源的了解做到面面俱到,为此,可以通过验收监测来不断积累污染源数据资料,包括企业产品、原料、生产工艺、污染治理、污染物排放等各个方面的数据资料,建立一套企业档案,做到每年汇编一次。对于旧污染源,也应逐步推广这一做法,可以帮助监测系统全面掌握污染源状况。
1.3 创新评价方法
当前,多数监测站在环境状况评价方面能力较弱,以水环境状况评价为例,通常方法是将水质监测数据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进行单一比较,据此判断水质类别。为了创新评价方法,环境监测系统应特别注重培养监测人员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科研能力,可通过与高校开展合作的方式,培养综合分析人才,对环境监测工作中获得的数据加以提炼和综合,更好地为环境决策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2.1 加强环境监测的“硬件”建设
环境监测“硬件”能力的改善是环境监测业务发展的基础,以淮安市环境监测系统为例,从技术装备入手,全面加强环境监测“硬件”能力建设。一是站房场地建设。环境监测站房技术要求高,因而积极争取政府和财政支持,投资三千多万元,建成环境监测大楼,人均面积达到国家东部站房建设一级标准要求。二是加强装备建设。“十二五”期间,实验室建设方面,重点建设生态环境监测、挥发性气体监测、饮用水水源地109项全分析、颗粒物源解析四大重点实验室。在线监测装备方面,改造和新建了一批大气自动站、移动监测站、水质自动站等。通过以上项目的升级改造,加强了对环境质量、污染源监测数据和重点断面水质自动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专项调查和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实现了对环境风险的预警,提高了第一时间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并及时化解风险的能力。三是加强财力。通过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将环境监测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实行独立核算,在资金使用方面取得自主权,人均经费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2.2 加强环境监测的“软件”能力
监测硬件条件改善了,但如果没有相应软件条件的支撑,环境监测也不能全面适应当前环境保护的需要。为此,一是加强队伍建设。下大力气解决长期困扰监测系统的人员编制问题,建立稳定的尖端人才和实用人才培养机制,加强现有监测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引进、公开招聘、进修培训、编外聘用等措施充实科研人员力量,坚持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制度,挖掘人才潜力。二是加强科研能力建设。设立科研专项经费,围绕环境监测难题积极开展科研工作,通过科研来提升环境监测服务管理的水平。三是加强作风建设。继承和发扬环境监测系统的优良传统,树立诚信监测的核心价值观,树立重程序、守纪律、讲团结、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意识,树立科学、公正、廉洁、高效的监测队伍形象,以先进的环境监测文化引领环境监测工作[1]。
2.3 提高环境监测的工作质量
可靠的工作质量表现在全面性、及时性和权威性上。全面性的要求体现在环境监测涉及的要素、点位、项目、频次要全面,对特殊时期和特殊区域还要进行加密监测。及时性要求体现在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监测、应急监测、执法监测、信访仲裁监测等工作上,要按照规定时间及时完成监测任务,及时报送结果。权威性要求体现在监测的科学性、准确性、公正性上。监测的全过程必须保证程序合法,方法科学,操作规范,可溯源性强,监测结果要能经得住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这是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也是将事中﹑事后监管做实的需要。如何落实好这一制度,实现新形势下的环境监测目标,成为地级市环境监测站面临的新课题。
3.1 管理体制一体化
地级站对县级站有管理指导的职能。为适应垂直管理,市、县站必须实现一体化管理,做到“8个统一”,即统一行政管理、统一人员调配、统一考核分配、统一财务管理、统一设备管理、统一业务管理、统一人才培养和重点实验室建设、统一信息网络建设。由于县级站基础较差,市级站应提前谋划,按照县区特点,对人员、设备等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大型仪器设备集中到市级站,调整技术人员专业结构,对现有的监测技术人员加强针对性业务培训[2]。为了从根本上避免监测数据受到考核评比等行政干扰[3],上收部分监测事权,地级站主要承担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国控污染源监测、环境应急监测、大型仪器室内分析和预报预警、质量控制等,将一般重点污染源监督监测、环境执法监测、现场监测和一般性的室内分析工作交给县级站承担。
3.2 信息公开共享化
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应符合明晰事权、落实责任、健全制度、科学规划、集成创新,尽快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实现数据互通共享、监测监管协同的要求。淮安市环境监测系统以“智慧监测”“数字环保”为指导,正在建立环境监测数据、报告等信息的公开平台,从而向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公开环境监测各类信息。同时,落实企业污染源日常监测的主体责任,进一步明确法定强制排污企业自测自报要求,不断建立完善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测监控体系,建立起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环境监测机制。培育环境监测社会化服务机构,将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监测、验收监测、企业委托监测交给市场,督促企业和社会化监测机构向社会公开监测信息。通过信息公开共享弥补垂直管理后市县自身环境监测机构缺失的问题。
3.3 技术手段现代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环境问题的复杂化,环境监测面临人少事多、被动应付的局面。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利用新技术、新设备,是当前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的关键。当前,环境监测手段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通过监测能力建设和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在地表水、空气、噪声、生态以及污染源监测等方面,形成自动监测能力;在污染事故处理方面形成快速反应的应急监测能力;在实验室分析方面形成准确、可靠、高精度的连续测试能力;在监测信息收集、储存、处理和使用方面,形成综合的网络共享能力[4]。充分利用当代先进的分析测试技术、“3S”技术、自动监测技术装备改造实验室,使监测工作与世界潮流同步发展[5]。
3.4 日常工作制度化
除了人才和技术,科学高效的管理制度也是事业发展的保障。只有加强环境监测管理的制度化建设,才能使人才和技术充分发挥其作用。在监测工作方面,研究制定规范的监测工作程序,使监测工作的整个流程按照统一的技术规范,进行科学有效的组织实施,保证监测数据的代表性、科学性、真实性[6]。同时,所有监测工作应遵循污染物标准分析方法体系,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结果的可比性。在人员管理方面,制定科学合理、高效运作的实绩考评、择优用人、奖惩激励、效率监督和工作创新机制[7],辅之以高效的LIMS系统等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5 职能扁平化
所谓职能扁平化,就是指在组织的决策层和操作层之间的中间管理层级越少越好,以便组织尽最大可能将决策权延至最远的底层,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中间管理层级的减少,使得管理者更容易捕捉工作动态,底层员工也更容易了解管理者的决策意图。环境监测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能否做好纵向、横向衔接,地级站将发挥重要作用,其职能必须重新调整。地级站既有决策、执行职能,又有指导、监督职能。在决策和执行上,要按照省直管部门要求,统筹部署好市域环境监测工作,同时还要按照上级部署做好具体的现场和实验室测试工作。在指导和监督上,既要做好对县级站人、才、物以及业务的领导工作,还要对县级站承担全面监督工作[8]。这就要求必须实行扁平化管理,将决策、执行、管理、监督职能直接延伸至科室和县区站,通过管理上的充分授权、高度的信息化和业务事务分离来提高工作效率。
地级市环境监测站是我国环境监测的重要力量,是生态环境监测体制改革中需要关注和加强的一级机构,不断研究探索其科学化管理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万本太,席俊清,蒋火华.论中国环境监测的现代化建设[J].中国环境监测,2003,19(2):1-3.
[2] 毛竹,傅成诚.环境监测管理现代化建设现状与建议[J]. 环境研究与监测,2013,26(2):8-10.
[3] 张影.对加强环境监测管理的几点思考[J].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10):135.
[4] 刘长军,邵卫伟. 环境监测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 环境监控与预警,2005,6(1):49-52.
[5] 陈宏观,曹骞,沈丽娟,等.基层环境监测站业务风险管理现状与对策[J].环境监控与预警,2015,6(3):60-63.
[6] 蔡继军,王荣俊,龙湘.地级市环境监测站信息系统建设构想[J].环境监控与预警,2015,6(3):36-39.
[7] 康晓风,于勇,张迪,等.新形势下环境监测科技发展现状与展望[J].中国环境监测,2015(6):5-8.
[8] 胡迪峰,翁燕波,高源. 关于环境监测站在事业单位改革浪潮中转型发展的思考[J]. 中国环境监测,2013(1):137-140.
栏目编辑 周立平
Discussion on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s in Prefecture-level Cities: An Example from Huai’a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
ZHU Qun
(HuaianEnvironmentalMonitoringCentralstation,Huaian,Jiangsu223001,China)
According to the management practice of environment monitoring in Huai’a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 this work briefly describes the target position of environment monitoring and the software and hardware that facilitate achievement of the environment monitoring target. The main pathway towards realization of the goal is through systematic management, public information sharing, modernization of technical means, institutionalized daily work, and flat functional roles.
Eco-environment monitoring; Scientific management; Target position; Huaian
2015-11-07;
2016-01-20
朱群(1965—),男,高级工程师,本科,从事环境监测管理工作。
X84
C
1674-6732(2016)03-00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