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雅,李君
高职院校药学服务人才培养策略探讨
李俊雅,李君
(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湘潭411100)
药学服务人才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如何培养面向药学服务岗位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院校肩负的重要使命。本文结合我国高职院校药学专业学生特点,探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职药学服务人才策略。
高职院校;药学服务人才;培养策略
我国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的深入,对药品使用领域药学服务人员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调查表明,前几年高职药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是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批发企业,而近年来主要转向药品零售企业和基层医院[1]。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决定》,高职药学教育应满足社会基层对药学服务人员的需求,培养能扎根基层的药学服务型人才,以推动基层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
传统药学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化学类药品为中心的知识、技术教育,注重药物研制、生产和营销,在专业设置上偏重化学药物相关课程,培养以研制、开发、生产药品为主的药学人才。此外,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生相比,化学基础较差,主动学习能力较弱,对于很多化学知识往往一知半解,存在明显的知识结构缺陷。随着制药企业生产线自动化及检验方法仪器化,药厂对药学人员数量要求有所减少,大部分高职药学专业学生更乐意到社会药房或基层医院工作[1]。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小病进药店,大病去医院”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社会药房、药品超市迅速增多,药品保障模式向药学服务模式转变,由传统“以药物为中心”向“以人为本”转变,以提供合理用药为主的药学服务工作岗位已成为高职院校药学相关专业学生就业的趋势和方向,这同时也对高职药学教育提出新要求。
新的职教理念是要实现“5个对接”,包括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教材与岗位技术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高职院校应树立药学服务思想,积极转变、更新药学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观念。新的药学培养模式应“以人为本”,以化学、医学、药学、生物学与人文学交叉融合的培养模式为主体,培养学生问病荐药能力以及人文素质。
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要满足本地区人才需求。高职院校应打破传统教学体系,以患者为载体,以药学技术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重建教学内容[2]。依据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关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整合,与医院药学部和社会药房专家等共同开发药学服务相关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药学服务观念、处方调剂能力及不同人群各类疾病用药指导能力。
同时,整理教学内容并形成模块化教学体系,各模块可根据学生一般认知规律,利用正常机体、疾病、药物治疗间的有机联系,将人体解剖生理学、药理学和常见病防治3门学科整合为一门学科[3]。将原先偏重于理论教学的学科变为偏重于实际应用的学科,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医学机能学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以解剖生理—常见病—药理顺序展开讲解,方便理解。
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所培养的人才质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取得实质性成效,必然离不开师资队伍建设。只有通过具备相应专业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药学专业毕业生。
我国高职院校药学师资队伍结构单一,大部分专业教师毕业后直接从事理论教学工作[4]。师资招聘重学历、轻能力,职前教育培训则侧重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学科研能力培训,缺少最重要的专业实践能力培训[5]。因此,必须加大药学师资建设力度。
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认真学习新医改方案,不断提高医药业务能力。其次,降低学历要求,招聘具备一线工作经验的实践型教师,提高对新进教师的实际工作经历和专业实践能力要求。我院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和课余时间到医院、药店、药厂进修或挂职锻炼,进一步增强实践操作能力和指导能力。同时与行业企业合作,聘请一批有丰富经验的资深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建立一支既具有实践经验又能适应高职教学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积极引导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
模拟药房是依照国家《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标准,与社会药房合作,按照药房门店要求设计建立的实训室,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实验室的新型实验室,是模拟实践、实训的场所。在模拟药房,学生可进行处方模拟调配、药品模拟销售等实训项目[6],也可以进行药品摆放分类、出入库管理、模拟验收以及模拟储存养护等实训活动。
目前医药事业发展迅速,新药品日益增多。模拟药房能弥补教材和传统教学的不足。学生除掌握书本上的基本药物外,还通过模拟药房对临床上已经使用的新药、常用的复方制剂、保健药品等有了全面的认识,进一步熟悉药品,缩短岗位工作适应时间。模拟药房的建立,有利于开展情景教学、角色扮演、PBL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高职教育具有行业性、职业性及实用性,其培养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具备某一行业的专业技术和动手能力,能学有所用[7]。因此,高职院校要想深入、广泛、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实施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办学模式。
订单式培养[8]是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起的一种直线性的培养模式,学校根据企业实际需要进行专业和学科设置、课程设置、课时安排、课程结构调整等,使学生在校学习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术能直接应用到企业,消除以往的“所学非所用、所学无所用”的教学弊端,并在专业教学中融入企业文化,增加学生认知度和认同感,加速企业与学生双方相互了解的过程。
我校目前已与多家国内知名药房(如老百姓大药房、千金大药房、益丰大药房等)合作,开办了益丰班、千金班等多个订单班,校企合作定向培养药学服务人才,目前我校药学专业近85%的毕业生在全国各大药店就业。此外,教材中的内容无法跟上药品市场发展,因此学校必须进行校企合作,培养出适应地方经济和行业需求的人才,同时企业能够及时获得所需人才,形成专业建设的良性循环。
药学服务是医、药、患之间交流的纽带,药学服务人员为临床医师及患者提供合理的用药建议。综观我国药学教育,历来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人文。在提供药学服务时,注重简单的药物供应、调剂以及实验室操作技能等,忽视了与患者疾病息息相关的非机体因素对药物疗效的影响。
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不仅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更将病患服务能力放在首位,提高自身道德品质、人文素养和沟通交流能力。对于疾病预防和治疗,既要考虑药物的作用,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又要辅助病患进行日常保健[9,10]。从患者生理、心理等不同层次考虑,尊重患者、关爱患者、服务患者、方便患者,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人文关怀,使患者在接受服务过程中感受到被尊重和人性的温暖。
高职药学专业学生作为未来医疗队伍中的一员,要能为患者提供更好、更优质的用药咨询和日常保健,使患者在接受服务过程中感受到人文关怀。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药学服务人才,必须以学生实践技能和人文素养为基础,以稳定就业、技能型就业为导向,实施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1]田玮.学生就业导向的高职药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4(15):134-135.
[2]谢耀峰,周先云.高职药学专业《药学服务技术》课程开发探索[J].当代职业教育,2014(8):11-12.
[3]谈如蓝.新医改背景下药学专业多学科整合综合课改探索[D].苏州:苏州大学,2014.
[4]刘冰,侯飞燕,蔡小华.高职高专药学教育如何适应基层医疗的需求[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5):122-124.
[5]柳立新,宋海南,刘玮,等.高职药学专业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3,34(1):58-61.
[6]蒋宏雁.模拟药房在中等药学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24):24-25.
[7]陈云涛.论高职院校的文化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8,92(27):28-30.[8]陈君,冯艺萍,陈丽,等.基于行业需求的校企共建高职药学特色专业研究[J].广西教育,2012(43):82-83.
[9]包秧兰.药事咨询实例总结[J].中国实用医药,2012(33):273-274.
[10]韩丽华.药师指导用药实例[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21):141-142.
G420
A
1671-1246(2016)19-0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