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 泉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地理学科教育价值的特点与内涵论析
龙泉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摘要:地理学科价值是地理学科属性和功能对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效用,正确认识其特点与内涵是深入研究地理学科教育价值的前提。地理学科教育的特点包括客观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等。要准确把握地理学科价值的内涵,有必要厘清地理学科的科学价值与育人价值、一般价值与特殊价值、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地理学科教育价值研究过程中,既要避免陷入“价值不可知论”,也要避免价值研究的泛化。
关键词:地理学科;教育价值;价值特点;价值内涵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明确提出了将构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而发掘学科的教育价值是构建核心素养体系的重要前提。30多年来,我国学者在地理学科教育价值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也出现了价值研究泛化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地理学科教育价值的内涵和特点缺乏理性分析,使很多地理学科价值的研究停留于经验总结。
什么是地理学科的教育价值?简单说就是地理作为一个教学科目有什么用?地理学科对于学生的作用,是由地理学科自身的属性和功能所决定的,但是地理学科的属性和功能并不是其价值,而只有当它被传递给学生,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时候才表现出价值。因此,所谓地理学科教育价值是地理学科的属性和功能对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效用。
一、地理学科教育价值的特点
(一)地理学科教育价值的客观性
地理学科的教育价值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关于这个问题有两个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其教育价值是对学生需要的效用,而学生的需要因人而异、千差万别,因此地理学科价值是主观的;另一种观点认为,地理学科的教育价值是受学科的属性和功能制约的,而学科的属性和功能是客观的,因此地理学科的教育价值是客观的。如果我们认同地理学科价值是主观的,因人而异的,那么就无法把握其内容;如果我们认同地理学科价值是客观的,它才具有可测性和稳定性,才能用它来指导地理学科教学。
价值本身并不是“实体”性的存在,而只是“关系”性的存在,离开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客体本身的属性并不具有价值意义[2]176。地理学科的教育价值也是只在“教学关系”中存在,离开教学关系谈地理教育价值是没有意义的。价值不是“实体”,这就好比我们说“牛奶有营养价值”,并不是牛奶有“营养”这一属性,而是因为它具有“富含蛋白质”这一属性,但“富含蛋白质”并非价值,只有在牛奶被人饮用的时候才表现出“富有营养”这一价值。由于牛奶具有“富含蛋白质”这一客观属性,牛奶与人之间的饮用“关系”中才表现出营养价值。在理解地理的学科价值的时候既要区分地理的学科属性与其对学生的作用,也要区别这种作用与产生这种作用的基础和原因。客体的一定属性是形成一定价值的客观前提、必要条件和要素[3]72。地理学科的教育价值正是其客观存在的独特学科属性、思维方式等决定的。例如地理学科以空间的视角看世界是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其不仅仅关注地表事物的空间分布,更关心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通过空间分析的方法去发现地表事物的规律。地理学科的空间视角决定了地理学科具有“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价值。
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需求同样具有客观性,这是由人、主体社会存在的客观性决定的。所谓主体的客观性,是指人、主体所具有的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的存在、本质、本性、能力、条件和活动方式等客观规定性[2]73。地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社会生活的需要,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是客观存在的。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其区别就是人的发展还有其自身的规律,而且社会的需求又需要通过人的自身发展才能体现出来[4]422。学生的发展不是学生个人纯主观的东西,向什么方向发展、如何发展都是受到社会的客观需求制约的。学生个人需求的客观性是由人的本性——社会性决定的,个人的需求总是与社会的需求紧密联系的。如学生未来的就业需要都是与社会客观存在的职业类型紧密联系的;学生了解地理环境的需求都是与其适应地理环境的客观要求紧密联系的。因此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需求不是纯主观的东西,而是与客观存在的一定的社会需求紧密联系的。
(二)地理学科教育价值的多样性
讨论地理学科的教育价值时,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对谁的价值”。显然作为教学科目的地理的价值主体是学生,而学生普遍存在着彼此的差异性和个体性,因此不同学生对地理学科教育价值需求也存在差异性或多样性。具体而言,地理学科教育价值的多样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具有多样性,仅从旅游活动这一角度看,有的学生喜欢自然风光,有的学生偏爱人文景观,有的喜欢美食,有的渴望了解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不同的旅游偏好导致了多样性的求知趋向。有的学生对探索世界奥秘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地理作为科学知识的一部分能够满足这些学生的求知欲,他们不满足于对地理现象的了解,更希望通过探索现象背后的原因来获得好奇心的满足。二是同一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地理学习需求不同,地理作为考试科目能够满足学生升学或毕业的需求,但是当学生通过相关考试后,地理作为考试科目的学习价值也就不存在了。三是学生家庭的背景的差异性,家庭环境的差异会对学生的性格、学习动机、意志力、兴趣爱好、学科倾向等产生影响。在家庭的影响下,有的学生在地理学习的目的上带有明显的功利性,仅仅关注地理学科的应试价值;有的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心时事,也很关注地理学习在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文化理解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价值。
从价值的目的性角度看,地理学科的教育价值包括满足学生生活的需求、科学探索的需求、文化的需求等[5]34。首先,地理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学生需要认识、评价和选择自己的生活环境。根据所处地理环境的特征,合理安排自己的衣食住行;正确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与地理环境和谐相处;利用地理知识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地理背景,选择合适的休闲方式,并能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6]289。其次,部分学生具有未来从事与地理研究相关工作的需要。一部分学生对地理学科具有强烈的兴趣,关注地理研究和地理学科发展。地理教育本身也承担着为地理学科培养后备科研人才的责任。第三,地理教育和其他学科一样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满足学生地理文化素养提高的需要。为了满足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多样性需求,就必须构建多样化和选择性的地理课程,并且给学生一定的课程选择权,才能满足学生对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各方面的学习需求[7]。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的课程理念正是对地理学科育人价值多样性的回应。
(三)地理学科教育价值的发展性
地理学科的教育价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地理学本身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在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发展研究方法,完善学科思维。早期的地理学科是一门描述世界的学科,描述人类的生存环境,随着人类活动空间的不断扩展,其描述的世界范围也不断扩大。“地理大发现”极大地扩大了人类的活动空间,也拓展了地理学科所描述的世界。德国地理学家洪堡和李特尔对地理学的重大贡献就是让地理学成为真正的科学,地理学从描述世界走向解释世界,地理不再仅仅只关注“是什么”和“在哪里”的问题,更关注“为什么在这里”。随后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被引入到地理科学研究中,地理学在解释世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身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空间视角,通过空间分析去发现地表事物的空间规律和空间联系。地理不再仅仅是描述世界、解释现在,也能预测未来。二战后的计量革命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地理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以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s,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GPS)为代表的3S技术广泛应用于地理学的研究,极大地拓展了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地理科学的发展直接影响了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最终拓展了地理学科的教育价值。
地理学科如其他学科一样除了科学研究的价值外,还具有实用价值。地理学科的科学研究价值往往在技术革新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而实用价值是在满足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需求中不断变化的。建国以来,我国中学地理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的变化就体现了社会需求对地理学科教育要求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面临国内多方面的压力,祖国统一、国防安全、国情教育和意识形态等受到普遍重视,中学地理教育也将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家国情怀等教育作为地理教育的重要目标。改革开放后,我国面临经济建设、环境问题、能源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等方面的挑战,这一时期的地理教育也突出了工农业建设、环境保护、资源开发与合理利用、人口控制、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教学内容。进入新世纪,城镇化、经济全球化、产业调整和转移、互联网时代、数字地球等问题成为我国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中学地理教育也相应加强了这些方面的教学内容。中学地理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变化反映了社会发展对学科教育需要的变化,也反映了地理学科教育价值的发展。
由此可见,地理学科的教育价值具有客观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只有认同地理学科教育价值的客观性,它才具有稳定性和可测性,才能依此来指导地理教学实践;由于地理学科教育价值具有多样性特点,因此必须构建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求的多样化和选择性的地理课程;地理学科教育价值的发展性特点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动态的观点来认识地理教育。
二、地理学科教育价值的内涵
要正确把握地理学科教育价值的内涵,避免陷入地理学科价值研究的泛化或陷入“价值不可知论”,有必要厘清三个关系:科学价值与育人价值、一般价值与独特价值、个人价值与价值导向。
(一)科学价值与育人价值
科学价值与育人价值的区别本质上是二者在主体与客体上的区别。地理学科的科学价值的主体是人类,客体是作为知识分类的地理学科;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的主体是学习者(学生),客体是作为教学科目的地理学科。地理学科的科学价值与育人价值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科学价值需要通过育人价值来得到延续与传播。一方面,地理科学的发展需要后继有人,薪火相传。地理教学固然是为了绝大多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但是培养一部分学生从事地理科研的兴趣和能力,为高等院校和专业学校输送人才,也是它面临的历史重任[4]422。地理学科在解决世界和地区面临的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能源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问题的最终解决需要提高整个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地理教育承担着培养现代公民基本地理素养的功能。另一方面,地理科学研究成果需要通过地理教育来传播。任何科学研究成果只有应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而不仅仅是束之高阁的学术著作和文献。地理教育是传播地理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途径,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自身的生存环境,理解人地关系,最终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价值是育人价值的源泉与基础。中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要使学生有效地掌握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并充分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8]。作为人类文化遗产一部分的地理科学,为地理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内容,是地理育人价值的源泉 和基础。地理科学的发展也在不断地拓展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新知识的生产和建构的过程,其内在规律可能同样适用于学习者的学习[9],地理科学史本身就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它们不仅仅是地理学家的生平简介,更是地理学科探索地理规律,发现地理原理的逻辑。地理学科发展的逻辑,也可以成为学习者学习地理的逻辑。地理学科的发展史不仅仅蕴涵丰富的认知价值,还具有科学精神价值和人文精神价值。
虽然地理的科学价值和育人价值紧密联系,但是二者却完全不同。如果没有厘清二者在主客体上的区别,那么就很容易将地理学科的科学价值与育人价值混为一谈。地理的科学价值是地理作为知识分类的学科的价值,它是人类在认识自身生存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随着人类对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知识不断扩展,为了更好地存储、研究和传播知识,于是导致了学科的产生。地理学科也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产生的,其科学价值产生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也因地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而体现出其科学价值。按其应用领域或目的,地理科学价值可以包括农业价值、工业价值、环境价值、国防价值等等。而地理的教育价值是地理作为教学科目的学科的价值,它是地理学科在学校教育培养人的活动中不断发展起来的。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目标,结合中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出发,厘定地理课程目标,选择地理课程内容,开展地理教学。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包括认知价值、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等。
(二)一般价值与特殊价值
一般价值是地理学科作为学校教学科目之一所具有的和其他学科共有的价值,特殊价值是由地理学科独有的研究对象、思维方式、研究方法所决定的独有的教育价值。在研究地理学科的教育价值过程中如果不区别一般价值和特殊价值,就容易导致地理教育价值研究的泛化,就不能把握地理教育价值的独特性。
学校教育中的任何学科都有育人价值,都在向学生传递真善美的价值观。正如日本学者细谷恒夫在谈到教育的价值时所指出的,理论领域中的真、道德领域中的善、艺术领域中的美等等这样一些价值,对教育来说必须予以考虑和采纳[10]。地理学科的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发现地理规律,认识地理原理,选择合适方法的过程就显现了求真的价值;地理学科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人地关系、学会与地理环境和谐共处,了解不同地域的社会文化差异,促进文化理解的过程就体现了道德领域的善;地理学科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和欣赏世界的美。这些都体现了学校教育传递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但这些价值追求不是地理学科独有的,而是学校教育的所有学科共同追求的。
地理学科还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这是地理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之处,也是学科独特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地理学科以地球表面存在区域差异的环境要素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致力于发现地表要素的空间规律和空间关系。地理学科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观察和研究世界,《重新发现地理》一书中将地理视角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地方、空间和尺度的透镜观察世界的地理学方法;二是地理学的综合领域——环境—社会动态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环境动态与自然系统、人类社会动态与经济、社会和政治系统联系起来;三是应用图像的、语言的、数学的、数字的和认知的方法的空间表述[11]。这体现了地理从空间的视角来观察世界、研究世界和表达世界。地理在发展过程中借用了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研究方法,但是也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比如地图就是地理学科最具地理特点的学科语言,它作为地理研究方法历史悠久,甚至有人认为最早的地理知识是以绘制地图而开始的,文字评述形式的描述后来才有,以作为地图的补充[12]。地理学通过地图来呈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点,并通过空间比较和空间分析,发现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地理学独特的研究对象、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使其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地理学科作为教学科目的功能主要有两个:一是满足个人发展的需求,二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分别对应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个人价值是回答地理学科“对我有什么用?”的问题,社会价值是回答地理学科“对我们有什么用?”的问题,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由于作为主体的个人的兴趣、爱好、需求是千差万别的,于是有人认为个人价值具有不可预测性,也就无法去研究地理学科的个人价值;社会价值反映了社会需求的导向和社会价值理想,具有稳定性和可测性。如果不厘清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就可能陷入“价值不可知论”。
社会价值导向对个人价值起决定性作用。虽然作为主体的个人的需求千差万别,但是其需求并不是纯主观的东西,而是趋向一定的社会需求。透过个人千差万别和千变万化的价值选择,我们会看到,个人的价值目标总是取决于社会所指向的价值理想,个人的价值取向总是“取向”某种社会的价值导向,个人的价值认同总是“认同”某种社会的价值规范[5]177。例如学生热爱地理学科,立志成为一个地理学家的需求,与地理教育要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输送地理科研人才这一目标相一致;学生满足自身对地理环境的好奇心和满足其生活对地理知识的需求,与《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提出的“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6]289这一目标是一致的;即使学生仅仅将地理学科当作一个考试科目,满足其通过学业水平考试的需要,也是与“现代公民必须具备一定的地理素养”的社会价值导向一致,因为将其作为学业考试科目本身就是这一社会价值导向的体现。由此可见,个人价值虽然千差万别,但是总是与一定的社会价值导向相一致的。
社会价值导向的实现,有赖于个人价值的认同。社会对地理学科的教育需求是通过国家课程标准来实现的,国家通过组织有关专家通过研究确定地理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设定地理课程的目标,规定地理课程的内容,提出地理课程的实施建议,这一过程就是社会价值导向在地理学科中的体现。如何将符合历史进步要求的社会价值内化为个体自身的价值,又把个体自身发展的要求和成果外化为社会价值,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是教育的中心任务[3]422。如果地理课程的设计所提出的社会价值导向与学生的个人价值追求相去甚远,就必然会导致地理课程目标实现的障碍。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中提出要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目标,就是对过去课程设计过程中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人价值追求的反思。
只有厘清地理学科的科学价值与育人价值、一般价值与特殊价值、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区别与联系,才能准确把握地理学科的教育价值的内涵。在研究地理学科的教育价值过程中,既要避免陷入“价值不可知论”,也要避免价值研究的泛化。只有通过价值引领,才能更好地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功能。正确理解地理学科教育价值的特点与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才能促进地理教学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 (2014-03-30)[2015-05-12].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4/201404/167226.html.
[2]孙正聿.哲学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3]李德顺.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4]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
[5]陈澄,樊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6]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地理教育国际宪章[J].冯以浤,译.地理学报,1993(4):.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
[8]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11.
[9]郑太年.学校学习的反思与重构:知识意义的视角[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3.
[10]大河内一男,海后宗臣.教育学的理论问题[M].曲程,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56.
[11]美国国家研究院.重新发现地理学[M].黄润华,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12]保罗·佩迪什.古代希腊人的地理学[M].蔡宗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9
(责任编辑文格)
收稿日期:2015-12-10
作者简介:龙泉(1973-),男,湖北省荆州市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地理学及地理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3.04;K90-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6.0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