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校企协同产学研创新联盟
构建校企协同“双创”广阔平台
—— 高校创新创业论坛暨中国校企协同产学研创新联盟年会纪实
◎ 中国校企协同产学研创新联盟
2016年5月27日-29日,由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支持、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主办、中关村软件园和中国校企协同产学研创新联盟共同承办的“高校创新创业论坛暨中国校企协同产学研创新联盟年会”在北京中关村软件园举行。大会围绕“构建双创服务平台,共享创新创业资源”主题,从经济、社会和教育全局的高度,以战略眼光、现代理念和国际视野,探讨了创新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发展等问题。中国校企协同产学研创新联盟一届三次理事会同时举行。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副会长陈小娅,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校企协同产学研创新联盟理事长马德秀,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科技部人才交流开发服务中心主任李普,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李培根,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校企协同产学研创新联盟常务副理事长王建华,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副秘书长丁玉贤,光明日报社原秘书长、《中国科技产业》杂志编审徐华西,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校企协同产学研创新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刘克峰,中国校企协同产学研创新联盟秘书长吴井军,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中国校企协同产学研创新联盟副理事长蔡泽伟,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鲍林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唐春生,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刘兰娟,中关村软件园产业部培训总监赵强,中国校企协同产学研创新联盟副秘书长冯志伟,中国校企协同产学研创新联盟办公室主任牛盈等有关领导嘉宾,以及高校、园区、企业代表300余人参加会议。
陈小娅指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集聚多方的力量,整合资源,持续推进。今天我们相聚在高校创新创业论坛,正是中国校企协同产学研联盟在“双创”发展的新形势下,整合多方资源,为与会的单位搭建“双创”平台,分享“双创”资源的有力行动。相信本次论坛的召开,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发挥科教人才资源优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强化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性人才,都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希望中国校企协同产学研创新联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研究产学研合作的新思路,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在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选拔模式,创造专业人才孵化培育环境,促进“双创”平台的构建和资源的共享,持续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落实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贡献力量。
马德秀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适应国家发展新形势的迫切需要。从世界形势看,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进行;从自身改革看,“十三五”期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急需培育发展新动力。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高校的最大优势正是人才红利。她以世界一流大学发展历程为例,强调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一流大学,一定要立足中国国情、扎根中国大地、服务中国需求、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一流成果,以赢得一流声誉。希望与会代表围绕高校如何培养未来创新人才,如何激发现有科研人员创造力,如何在国家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独特引领作用,深入探讨,碰撞思想。
张大良介绍了当前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阶段性成果:一是广泛深入动员部署,引导各地高校,树立了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二是制订完善了相关政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清障搭台;三是强化创新创业试点,不断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四是完善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助推大学生创新创业。同时,他也指出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改革工作开展的还不够,各地不够平衡;二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保障还不到位,大学生的实习实训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保障;三是大学生获得创业扶持资金的渠道太少;四是创新创业的场地获取难,孵化体系有待完善;五是高等学校、政府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多方协同的、新型的创新创业机制还不健全。下一步,教育部高教司将从以下几方面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各地高校的实际,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一是推动落实各地各高校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二是细化落实创新创业优惠政策;三是提升创新创业服务的水平;四是调研认证,及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形成促进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环境氛围。
李普在演讲中谈到,关于高校创新创业的问题实际上涉及三个方面的资源,一个方面是科技人才,一个方面是科技管理人才,另外一个比较主要的是大学生人才。要培育学生这样的理念:别认为自己必须找一碗饭吃,实际上是要寻找一条道路,一条攀登更高高峰的道路,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的道路,发现自我的道路。
李培根院士围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话题进行了演讲:第一是创新不是奢侈品,创新并不神秘,所有人都有创新的潜能;第二是创新和自由密切相关,要培养学生的独立自由精神,而不是把学生当做创新的工具;第三是教育需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的心灵抵达独立自由,所以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功利化;第四是创新是有趣的事情,应该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兴趣驱动创新;第五是创新往往源于想象和潜在的需求,而不是现实的需求,所以创新需要首先植根存在的意义,培养学生关注人类社会的重大问题,关注人的生存。李院士在演讲中表示,在保证知识基本体系的情况下,教学体系要重新审视,课堂内容要减少,教师要引导学生改变学习习惯,以学生为中心,善于关联。
刘克峰发表了题为“引领创新,服务创新——中关村软件园双创实践”的演讲,介绍了中关村软件园的发展情况,并针对创业企业的困惑和痛点,介绍了中关村软件园如何在政策组合、产业集群、创新平台、科技金融、国际化、创业孵化的服务体系这6个维度上构建园区创业的生态体系。他说,中关村软件园已建立16年,教育部授予我们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科技部授予我们创新型产业集群的试点,还有北京市科委授予的战略新兴产业科技转化基地,以及国家外专局授予的软件和集成电路国际人才培养基地等。软件园围绕科技创新,进行了相关的工作,形成了集群化创新,打造具有话语权的产业集群。园区业态创新已经作为大信息产业高端发展的风向标,特别是互联网大数据的应用等已取得显著成绩。
赵强在会上就中关村软件园的“双创”情况作了详细介绍。他指出,近年来,中关村软件园不断推进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协同,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在园区“双创”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当前,中关村软件园通过构建产业集群、聚集优秀企业,引导产业集群与高校合作,推动高校与企业在教学、科研、学生实习就业、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全面对接。比如,中关村软件园与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共建国家级功能实验教育中心,在发挥功能实验教育重要作用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和努力探索;中关村软件园与北京联合大学共同构建电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推进相关人才的培养。同时,园区企业与高校共建创新基地或者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强科研合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中关村软件园在创新创业服务孵化方面已经有十多年历史,建有一个国家级的留学生创业园。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软件园在2015年3月开始启动大学生创业园的建设,经过一年多的前期方案设计、项目的选拔培训、工程建设等一系列前期工作,目前已基本上进入试运营阶段。在北京市教委的指导下,中关村软件园与北京市各个高校建设创业创新基地,通过寻找好的项目,选拔优秀苗子,促进创业创新孵化,帮助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经过十多年发展,中关村软件园从最初专注于为园区企业提供实训人才,逐渐丰富和融入与高校的协同合作。未来,中关村软件园将抓住“双创”人才培养的契机,继续加强与各企业、高校、中介机构的密切合作,为国家创新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上海交通大学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燕刚介绍了促进法修订后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设计;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冯林介绍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的构建与实践;36氪的创始人兼CEO魏珂,福建江夏学院心理中心副主任、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博智汇咨询公司创始人邵雅利等分享了他们的创新创业经验,“饿了么”创始人张旭豪在演讲中讲述了公司的发展历程,已取得的成绩,校园对自己创业的帮助,以及自己对大学生创业的心得和经验。
大会主办方还安排了中关村软件园区参观、高校双创合作模式介绍与互动交流,与会代表特别是高校代表就“双创”合作模式进行了交流探讨。
会议同时召开了中国校企协同产学研创新联盟一届三次理事会。马德秀、王建华、刘克峰、丁玉贤、蔡泽伟、鲍林强、唐春生、刘兰娟、吴井军、冯志伟、牛盈等相关领导嘉宾,以及各理事单位、成员单位代表和拟增补单位的代表等50余人参加了本次理事会。吴井军秘书长在理事会上汇报了《中国校企协同产学研创新联盟上半年的工作总结和下半年的工作计划》。理事会新增补淮阳科教产业发展办公室、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衡阳师范学院、中国药科大学、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重庆交通大学、嘉应学院、西安航空学院、河南经贸职业学院、重庆文理学院、南通大学为理事单位;新增补上海财经大学、吉林建筑大学为联盟的常务理事单位;新增补杭州日报报业集团为副理事长单位;新增补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鲍林强为副理事长。
出席会议的部分嘉宾从左到右依次为陈小娅、张大良、李普、王建华、刘燕刚、冯林、吴井军、张旭豪
与会代表认为,本次大会的召开将有力地推动充分融合各方优势资源,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和高校创新要素集聚的资源优势,推动“双创”行动计划实施,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促进“双创”公共服务平台和“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促进院校与企业共同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发展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和加快我国校企协同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