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宁 周维
摘 要 经济全球化的全面深入发展,使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国处于复杂的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相互冲突、融合的复杂局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面临严峻挑战。为此,本文从把握两者关系入手,提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发展观点,并针对面临的现实问题提供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全球化 软实力 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在经济全球化的全面深入发展,世界各国在经济日益融合的情况下,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尤其是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强势文化对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文化和既成观念的坚守构成了巨大挑战,同时也给这些国家的社会和谐和政治稳定带来诸多风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为此,在推进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找到坚守发展方向和本质的“定海神针”。无疑作为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内核、社会主义运动核心和社会主义制度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灵魂所在。
1国家文化软实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关系
中国文化软实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前存在着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不能成为脱离核心价值观的无“灵魂”体系,而核心价值观也只有借助软实力的科学发展才能真正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并激发软实力作用的更好发挥。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灵魂
王充在《论衡·量知》中写道:“文吏不学,世之教无核也。”这其中“核”就是核心、中心的意思。比如,杏都有杏核,我们通常以为那个坚硬的杏核整体上就是杏的核心部分了,但是杏核这部分中,由坚硬外皮包裹着的杏仁才是真正的内核所在,是让杏子可以生长和繁育的根本,也是杏子遗传密码的真正承载者。所以,如果我们将软实力中的中华优秀文化理解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内核,则是犯了同样的错误。真正作为内核,决定软实力性质和发展传承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此,作为软实力的最早提出者约瑟夫·奈也曾指出,“软实力很多产生于我们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通过就我们处理国际问题的方式表现出来”。可见,软实力的真正内核和力量源泉实际上来自于价值观。我们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追求,更是对人类现代文明的科学继承与发展。它明确了国家的价值目标,表达了社会的价值取向,确立了公民的价值准则,是决定国家制度安排和国民精神文化素质的性质和方向。因此,在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形成和发展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灵魂作用。
1.2中国文化软实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在体现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文化的力量主要体现为价值观的力量。但是,正如杏仁不能脱去外壳的保护和滋养而自发的生长繁衍一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不能脱离中国文化软实力而发挥其优势和力量。可以说,文化软实力所涵盖的各个方面是核心价值观形成、传导和放大其力量的外在机制和载体。在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着国家意志,回答了应当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针对的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核心价值观在国家整体层面上发挥主导力量的意志体现。它对应的是中华民族爱好和平、求同存异、家国一体的整体理念,各民族之间友好相待、共度难关的仁爱文化,也是对宏观层面文化软实力的总体规划。在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着社会取向,回答了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针对的是人在社会关系中的价值与地位问题,是核心价值在经济社会层面发挥价值引领和规制力量的体现。它对应的是社会主义文化中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念的坚守,也是对中观层面软实力力量构建的要求。在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着个人价值追求,其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公民,是对个人道德自律和社会监督力量提出的要求。它对应的是在社会主义中国,公民作为个人在自身事业与成长中所必须信守的底线和最基本的道德修养,也是对微观层面软实力建设与发展的系统治理。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系统地构建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力量体系,而以此为内核的文化软实力也充分体现着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1.3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价值观或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而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承和国情特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助推。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凝聚与升华,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古代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的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包含的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观念,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承,并且其中包含的“富强”、“和谐”、“民主”、“平等”、“诚信”等内容,都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根据或诠释;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文化现代化成果的归纳与吸收。伴随中国越来越深入地融入国际社会,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助推下,中国文化也在不断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得到丰富和发展。这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发展的不竭动力。回顾历史,在中国改革和现代化的助推下,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机制体系的内核。六年之后,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科学、准确、系统地提炼出来,成为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的重要论断。未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将会在不断吸收中国文明发展新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升华,始终指引中国社会价值的方向。
2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软实力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境遇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不仅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种异质文化与价值之间的冲突日益尖锐,而且社会政治、文化及人们的思想意识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对于经济、文化等领域更加深度融入全球化体系的中国而言,全球化正深刻影响着国家软实力建设的良性发展,也时刻挑战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地位。
2.1多元文化的冲击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地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这可以说是对全球化发展的最早预见,发端于资本逐利的原始萌动。同样,西方学者奥多尔·拉维特(1985)最初提出的全球化概念也主要是指经济的全球化,即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和产品生产的国际分工。但是,伴随着各国经济层面的高度融合,深处全球化浪潮中的诸多国家均不同程度的在社会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导致不同文化之间的激烈碰撞和相互渗透成为当下文化发展的最主要特征。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曾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的民族特征诸如语言、地理环境、心理素质、审美意识以及社会发展的独特历史进程和历史经验是现实存在”的。可见,正是全球化中仍然固守的各种文化的民族性和独立性,在不同文化相遇的过程中,导致了今天呈现的多元文化冲突局面,并最终形成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之间相互激荡的复杂、矛盾的发展态势。当然,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文化体系也不可能独善其身。目前,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正是在这种具有对抗性、竞争性的环境中进行,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遭到了来自不同地域文化的挑战。从宏观战略层面来看,中国文化软实力面对的最大挑战是西方资本主义借助其强大经济优势所发动的文化霸权,并利用我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时机,强行进行意识形态植入;从微观层面来看,在中国经济社会各方面整体现代化的进程中,拜金主义、新自由主义、伊斯兰极端主义等借助不同途径,对中国青年一代的文化环境建设构成了巨大负面影响。
2.2多元价值观的挑战
多元文化的冲突,最终必然导致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因为,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不同文化矛盾的归根结底就是不同价值观念的矛盾,是价值观念冲突在文化领域中的体现。价值观的冲突表现为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否定或部分否定。从正面来看,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矛盾运动可以发展和创新价值观,从而使传统价值观升华,更具科学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从负面来看,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可能会导致传统价值观民族性、独立性的弱化,从而面临丧失思想主导力的危险。从总体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着内外双重挑战:一是外部挑战。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在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态势上呈现“西强东弱”的局面。凭借强势文化,西方自由化思潮对我国的影响尤为强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地位构成了严峻挑战。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把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看作是普世价值和全球伦理,并意图从思想文化整体上统治全球,实现资本主义“一体化”的意识形态,不断加大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和瓦解,动摇和谐稳定的社会共识。二是内部挑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经济形态从“一大二公”的单一计划经济体制,走向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主体也由一元化发展为多元化。尤其是在市场参与主体为寻求经济利益而展开竞争与合作,并最终导致财富分配的差异化,的确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一定冲击。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指出的:“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又和他们具体生产什么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这种冲击必然导致人们价值追求的多元化发展,而全球化又进一步使这种多元化的表现形式日益复杂化,从而对核心价值观的主导作用产生负面影响。
2.3意识形态话语权削弱的风险
“全球化问题”并不只是事实问题,也是话语问题,是何种视角将支配我们审视生活方式和生活意义的问题。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角度来看,它发端于经济领域,逐步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劳动力、资本等生产力要素的普遍化和一体化,之后便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和文化领域,使其在经济领域的扩张最终演变为意识形态和文化的话语权的争夺。正如美国学者阿里夫·德里克所指出的:“全球化也具有意识形态性,因为它试图根据一种比任何东西都更有效地服务于一些利益的新的全球想象来重新建构世界”。话语权的掌控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主流思潮和主体价值观的主导能力,并决定着国家软实力的力量强弱。从信息资源配置角度来看,全世界20%的人口占有80%的信息资源,80%的人口只享用到20%的信息资源。“信息富有国”和“信息贫穷国”的两极分化严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不但没有消除,反而有加剧之势。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话语权处于相对弱势和世界经济、政治影响力不断提升之间存在巨大反差。在应对来自西方的各种名义的口诛笔伐方面,仍然处于疲于应付的被动状态,尚未达到势均力敌的平衡对峙态势。尤其是伴随当前“自媒体”、“微时代”的信息交流领域的新发展,还没夺取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利话语权地位。这无疑给了敌对势力占领和削弱我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可乘之机。为此,我们必须警惕起来,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为“中国梦”的实现保驾护航。
3推进中国文化软实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协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因此,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和发展,只有二者相辅相成、统一步调、协调推进,才能实现中国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也才能真正提升中国软实力的综合力量。
3.1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引领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灵魂和内核,反映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根本属性和发展方向,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价值引领。同时,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也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方向指引,以保证其健康发展。尤其是在当前,社会中面临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的交流、交融、交锋,各种思想冲突、文化冲突引发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面对这种情况,文化建设的任何一个改革创新的步骤,如果缺少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和评判,就很容易迈入歧途,甚至被敌对势力所利用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纵观近年来国外爆发的多起颜色革命事件,许多宁做西方霸权势力走狗的反对派势力中,总有不少曾经倡导本国文化改革开放的所谓“精神领袖”和“先驱”。前车之鉴历历在目,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杂揉、健康文化与腐朽文化并存的社会转型期,我们必须在进行文化软实力建设时,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地位不动摇。在实践中,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主要通过使之成为规划和评价文化软实力建设和提升的根本依据和关键指标,从而使文化软实力的每一步发展都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和保证。
3.2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全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中最主要的竞争力。在努力增强文化软实力方面,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三点,而第一点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其后是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基础更加扎实。可见,后两点也服务于第一点。从协调二者的发展关系层面来看,一方面,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为主要目标,而增强文化软实力必须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引领;另一方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各个方面,可以为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精神支撑,而文化软实力的强大又可以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贯彻和推行。因此,在全面推进文化软实力建设过程中,应当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打牢社会基础。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提升创造条件。三是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传播正能力,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保证。
3.3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软实力建设之间的协调互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之间内在联系与统一,因而良好的软实力建设必须在可靠的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才能顺利推进,而处于良性发展轨道的软实力建设也会进一步巩固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和思想主导地位。这其中,协调互动机制发挥着关键作用。依托协调互动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将对软实力建设的各种要求显性化和具体化,同时软实力建设也能随时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产生的效果反馈给核心价值观的评判系统,从而为规范建设方向、纠正实践谬误和设定发展目标等方面提供保证。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文化软实力之间的协调互动机制已经建立,但是从现有机制的信息传递与管理效力角度衡量,仍然存在诸多不足。管理滞后、信息反馈不全面、指导规划不到位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从而阻碍了两者的高效联通和协同发展。为此,应当进一步完善协调互动机制,要将核心价值观对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考评标准细化落实,要通过立法明确实践中的奖惩规定,要将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协同发展的综合成果作为重要的社会文化发展评价指标。总之,在未来的实践中,应不断完善两者间的协同发展机制,使两者更加紧密地关联在发展层面。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公开发表[N].人民日报,2015 -10-15(02).
[2] 李忠军.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J].社会科学战线,2014(3).
[3] 诸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12).
[4] 张智.习近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J].思想教育研究,2015(10).
[5] 段晶晶.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J].理论界,2014(12).
[6] 张志顺,王鹤岩.全球化时代的价值冲突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
[7]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 曹继军,颜维琦,邓正来.中国社会科学要主动争夺全球化话语权[N].光明日报,2011-12-6(03).
[9] 周琪.全球化境遇下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路径选择[J].哲学研究,2012(06).
[10] 鲁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话语权与信息安全[J].求是,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