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宏蕾
尽管90%以上的大学和科研力量分布在城市,但在很长时期内,创新都不是大多数城市的主要或突出特征
“城市发展初期,往往依托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形成资源型城市、工业类城市、出口导向型城市、贸易加工型城市、港口型城市等。尽管90%以上的大学和科研力量分布在城市,但在很长时期内,创新都不是大多数城市的主要或突出特征。” 《中国城市创新报告(2015)》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不过,随着中国经济转型的需求日益迫切,中国城市对创新也日渐重视。正是因此,近年来,各地纷纷将创新型城市确定为城市发展目标。
《中国城市创新报告(2015)》从创新基础条件与支撑能力、技术产业化能力和品牌创新能力三个维度,选取了25项指标,对全国659个城市进行了综合测评。
依旧是东部沿海城市
根据综合测评结果,在2015年,东部沿海城市依然是中国城市创新的主体和中坚力量,并且呈现强者愈强的发展态势。
北京、上海、深圳摘取了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综合测评排行榜的三甲。其后,天津市、杭州市、重庆市、广州市等紧随其后,也符合舆论的一般印象。
在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综合测评前十强榜单上,副省级以上城市中,中西部城市仅有重庆一城。
而从地级和县级市的创新排名来看,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创新能力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进入排名前10位的地级城市和县级城市分别有5个、7个,其中5个地级市分别为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南通市、绍兴市。
不过,在这一榜单中,环渤海经济圈的城市创新力量值得关注。一方面,以山东省为中心的城市创新能力不断加强,潍坊市进入地级市创新能力综合评测前十强可谓出乎一些人的意料;另外,辽东半岛的大连、沈阳的创新能力也进入副省级以上城市前10名。
城市创新投入不仅是科研投入
创新投入对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国际上一般有两个公认指标: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人均发明专利拥有量,前者显示创新能力可持续性,后者显示创新能力的竞争力。
世界上创新能力强的国家,无不拥有巨大的研发投入。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13年,美国科研投入占GDP比重为2.8%,全球这一比例最高的经济体是以色列,为4.4%,芬兰3.9%,韩国3.7%,瑞典3.4%,日本3.3%。据统计,2014年,中国研发投入占GDP比例为2.1%。
此外,城市创新能力并不仅仅局限在科研创新。《中国城市创新报告(2015)》通过复杂的创新基础条件与支撑能力测评反映各个城市的创新投入情况。
这一测评指标由11个子指标构成,其中,财政预算教育支出占GDP比重、财政预算科学支出占GDP比重、科学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信息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四项直接反映创新的资金和人员投入,每万人国际互联网用户数、每万人移动电话用户数反映的是基本条件,每万人图书馆藏书量、每万人剧场影院数、每万人博物馆数反映的是文化支撑能力。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测评还包括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污水集中处理率两项指标。课题组认为,城市宜居是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很看重的物质条件,因此将这两项指标纳入参数。这反映出,相比科研创新,城市的创新环境营造,是更为复杂的综合投入。
而尽管这一测评包含诸多与创新并不直接相关的指标,但是,从测评结果来看,东部沿海城市的创新基础条件与支撑能力依然领先于中部和西部城市。
呼唤环渤海加速科技转化
但是,创新投入多,绝不意味着创新产出就一定高,这取决于创新体系和创新机制能否有效发挥作用。
“如果用一个比喻形容,就类似一辆漏油的汽车,加再多油可能也跑不远。”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朱俊成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科技成果转化率或技术产业化能力是中国创新体制的一个瓶颈。中国于199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成果转化法》,然而,每年3万多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只有10%~15%能产生规模效益,每年专利技术有7万多项,实施率只有10%。
技术产业化能力与科研体制有关,也与地方之间的市场化程度有关。一般认为,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技术产业化能力越强,科技成果转化率越高。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高技术产业比较密集,科技园区发展水平高,在技术产业化能力塑造上有更高平台、更深厚的积累。
从排名结果看,除了北京、上海、深圳、天津、杭州、广州等其他榜单的常客外,南京、宁波也闯入前列。地级市十强几乎被珠三角和长三角包圆,除了苏锡常等经济名城,镇江、南通、扬州也入围十强。而在这个榜单中,环渤海经济圈仅有大连和沈阳入围。
从榜单来看,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综合测评排行榜和创新基础条件与支撑能力测评榜单、技术产业化能力榜单有相当程度的重合。因此,某种程度上,创新投入和科研成果转化率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创新能力。
京津要全力带动整个京津冀
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共30个城市,集中了全国五分之一的经济总量。按照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对长三角的战略定位为: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
从结果来看,总体上长三角地区城市创新能力测评得分是所有城市群中最高的。2013年,长三角地区共有上海、杭州、宁波和南京4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入围,是所有城市群中入围数目最多的;地级市中,全国排名前20位的城市中,长三角地区共有10个城市入围;排名前30位的城市中,共有13个城市入围;排名前40位的城市中,共有17个城市入围,这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是一致的。
科研投入方面,2013年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的科研经费支出为3081.5亿元,占全国总支出的26%,远高于国内其他城市群的投入水平和全国382.2亿元的平均水平。而同期,沪、浙、苏三省市的GDP总量占全国GDP总量的18.98%,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佐证了长三角地区对科研投入的重视程度。
而珠三角自改革开放以来就是中国创业创新的先行区和示范区。从结果来看,珠三角地区整体城市创新能力发展势头相对上年有所趋缓,但仍高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相比长三角的百花齐放,珠三角基本呈现出广州、深圳双峰鼎立的局面。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北方最具影响力和带动作用的城市聚集区,包括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城市。据公开数据显示,2014年京津冀地区的经济总量为66474.47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近十分之一。
尽管这一地区也呈现出北京、天津双强的局面,可是,河北省除石家庄外,其他几个城市的创新能力排名相对靠后。
从个体分析也可看出,河北省的科研投入力度较弱,甚至低于全国科研投入的平均水平,这从总体上降低了京津冀城市群的整体创新能力。
工业升级仍是多数城市的创新路径
截至2014年底,中国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54.77%,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东部,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城镇化率已经达到或高于70%。北京、上海、深圳等超大型城市已经进入高级城市型社会,城市创新能力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不过,对于不同城市而言,因城市特点不同,其创新活动所侧重的内容也有所不同。
例如,北京、杭州可侧重于文化创意创新,而东莞、佛山这样的工业城市显然要侧重于工业创新,而香港,则擅长在服务能力上进行创新。
但对大多数中国城市,无论是地区工业化进程,还是生活思维方式,都与北上广等地有不小差异。依托城市的支柱型工业来提升创新能力,特别是工业制造业技术改造、产业升级,是这些城市可行的创新道路。
“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东部,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的创新能力有所突破,那么中国的经济转型必然可期。”周天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