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石油大学图书馆 张馨文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实现
西安石油大学图书馆张馨文
从阐释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目的及优势出发,论述了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实现的可行性及措施。
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通用借书证
信息资源的无限性与单个图书馆收藏能力的有限性决定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实现。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即利用网络优势,在某一特定信息领域内馆际间相互提供数据资源,有关文献资源可为各个图书情报机构及用户分享与利用。[1]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三大支柱之一,馆藏文献是教学和科研活动的依托。无论教师或者学生的教与学都必须通过查阅和利用文献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文献准确快速的取得是其中的关键。
1.1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目的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目的是实现馆际间文献信息资源的最大限度的利用,最终使得每一位用户可以自由地享用每一个图书馆的资源。共建共享工程的实施,既可以避免重复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又可以突出特色,加强重点领域、学科向广博与纵深发展。【2】可以消除当产生信息需求时,用户必须首先了解信息的收藏地点、是否有索取的权利、是否可以开放获取,以及获取的方式等等不必要的消耗。以最便捷省时省力的方式满足对文献的需求,是用户和图书馆共同的心愿。
目前文献检索已完全实现了共建共享。检索信息可以利用中国知网CNKI、维普网、CALIS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以及各个图书馆的联机目录等等,只要可以上网,查询便利高效。[3]虽然如此,与真正实现资源共享还是有距离的。一位读者所需文献在其本馆没有收藏,而其它图书馆虽有入藏,索取仍很困难。因此,资源共建共享已进入如何解决获取共享的最终实现阶段。
1.2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优势
经费紧缺和图书资料价格飞涨,一直是图书馆采编部门面临的难题。有效的解决之道是进行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在合理配置资源的基础上,达到信息公平。
资源共建共享可以提高馆藏利用率,更好地发挥图书馆信息资源优势。馆藏文献信息的非均衡性,决定了读者利用的非对称性,为共建共享提供了前提条件。充分利用网络便利,通过共建共享调整资源的分配,进而协调人财物流,为未来图书馆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各级各类图书馆首先立足于特色馆藏的建设,变“大而全”为“小而精”,馆际间共建共享,共同发展,既可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在此基础上又可巩固与凸现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优势。[4]
资源共建共享促进信息公平。各个图书馆的入藏必然有所取舍,倾向于重点特色馆藏建设,高校图书馆更是如此。在经费一定的前提下,根据学校教学科研的实际需要采购纸质和电子书刊资源,并向重点学科倾斜,其馆藏建设的侧重点是非常明确的。因此,信息资源的分布随着不同高校的办学特色而有所区别。另外,文科类、艺术类院校都形成了特色馆藏。各个高校馆的总体入藏量甚为可观,但是入藏地点各异,用户必须依靠共建共享方可进行综合查询。共建共享有力地促进了各高校间办学水平的提高,信息公平也由此体现。
2.1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实现的前提
在传统图书馆服务工作中,各个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本校师生员工,对于校内读者群体有相应成熟的规章制度约束,在保存与使用馆藏资源等管理方面不存在问题。但是在现代开创性的图书馆服务工作当中,共建共享势必打破原有格局,图书馆管理形式必须随之改变,才能更好地适应图书馆工作的新局面。其中,将各个图书馆读者信息统一建立读者信息库相对比较简单,不涉及对原有工作程序的冲击。除此之外,虽然资源共建共享建设优势明显,但仍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如下问题,第一,共建共享使得信息资源全方位开放,管理成本必将随之上升;第二,随着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共建共享资源必然涉及知识产权归属的认定;第三,用户获取信息将产生成本的计算。
图书馆面向校外用户的开放造成信息管理成本的上升,以往各个高校馆为保证其服务主体的权益通常只对校内师生员工开放,不仅使资源利用率得不到充分提高,也一定程度加深了信息鸿沟。但是共建共享如不加以合理的限制,则更加会阻碍图书馆的发展。[5]各种形式的借阅超出图书馆最大服务能力,将会破坏图书馆的正常运作,成本无限增大,最终不仅共建共享无法实现,即使是传统的服务工作也无法进行,图书馆将陷入危险的状态。另一方面,目前高校图书馆的文献利用率还远未达最佳比例,据有关统计:高校馆不超过45%,中等专业学校图书馆少于17%,省级图情机构最高为30%,从全国范围看平均大约70%的馆藏文献无人问津。从用户层面来看,通常只有在本校(本单位)图书馆对所需文献入藏为零时,不得已才考虑外借,但因外借成本高、手续繁,耗时费力,如非急需一般是不会选择的。这就使得我国图书馆走入了一方面由于划拨经费匮乏文献资源入藏锐减,另一方面又存在大量文献闲置状况的难以解决的怪圈之中。鉴于此,合理规范限制用户的借阅行为,有条件地共建共享是非常好的解决之道。
2.2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实现的途径
共建共享使得文献资源的获取便捷高效。
对于纸质文献的获取通常体现为馆际互借,使用通用借阅证可以在加入此联合体内的图书馆任意借阅,但对未加入的馆则无能为力。读者或到馆借阅,或通过邮寄等方式获得所需文献。显然,此种方式手续繁琐、耗时费力,经济成本与时间成本大大增加,破损率或丢失率相对较高,文献保护不易。如非必要,则选择放弃。借助于互联网的优势,电子化传递是共建共享的首选。
对于电子资源的获取则甚为简便,通常使用以下三种方式,用户可以使用共享帐号进行远程网络登录,也可以进入入藏所需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查找,还可以选择电子邮件的方式,将需求通过电子邮件传递给学科馆员,由学科馆员进行专业查找后将文献用电子邮件寄送给用户。[6]其中,前两种方式使用较为普遍,通过网络跨馆查找文献相当便捷,要求任何一个图书馆对待馆际互借联盟中的任何一个读者没有歧视,读者均享受同等权利,这是共建共享政策实施的基础;第三种方式则多适用于读者无法查询必须经由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学科馆员协助的高级检索,这也是图书馆新型个性化服务方式之一。
共建共享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由之路。每个图书馆都是共建共享联盟中的一个站点,要将本馆的工作与联盟的整体建设联合考虑。冲破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各自为政的陈旧思想束缚,建立联合发展、分工协作、共同建设的新型图书馆服务观念。在达成此共识的基础上,实现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需要,建立协调机制,制定规章制度,划拨项目经费,此外,定期就产生的问题通过会议磋商解决,以用户利用简便为最终目标,将有限的经费合理使用,使资源配置日趋合理,确保共建共享的稳步推进。
[1]陈祖琴,蒋勋,苏新宁.图书馆视角下的大数据资源共建共享[J].情报杂志,2015(4).
[2]刁羽.四川省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河北科技图苑,2014(2).
[3]杨小凤.省级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分析[J].现代情报,2014(7).
[4]陈嘉慧.国外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用户政策研究[J].图书馆,2015(1).
[5]孟祥凤.图书馆联盟数字资源共享平台架构研究[J].图书馆界,2015(2).
[6]宋丽华,张凡,李万社.著作权视阈下的图书馆资源共享服务规范问题研究[J].图书馆,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