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浩+庞夏兰
摘 要:个人退休决策是在不确定性情况下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过程。收入水平、个人账户养老金投资回报率、养老金待遇调整率、贴现率等参数影响个人的养老金财富规模,进而影响个人退休决策。本文基于养老金财富模型,分析了不同情境下不同年龄退休时的养老金财富规模和最佳退休年龄,认为在退休年龄政策调整过程中,要在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基础上达成“激励相容约束”的均衡状态:一方面要建立更加灵活的退休政策,另一方面调整养老保险制度参数,充分发挥其对于个人退休决策的内生激励作用。
关键词:养老保险;退休决策;养老金财富;内生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49(2015)06-0103-11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15.06.011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剧,延迟退休年龄成为一个世界性课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欧美发达国家已通过相关法令提高退休年龄,比如德国1999年提出2017年前将男女退休年龄统一到65岁;2002年,英国也提出在2010-2020年间逐步使男女退休年龄统一到65岁[1],2013年进一步提出到21世纪30年代中期将退休年龄推迟到68岁,40年代末推迟至69岁[2];荷兰政府2012年宣布从2013年起,逐步提高退休年龄,2019年达到66岁,2023年调整为67岁2012年5月,荷兰政府决定自2013年起,逐步提高退休年龄。2013-2014年每年推迟1个月,2015年开始每年推迟2个月,直到2019年退休年龄达到66岁,2023年推迟到67岁。网址:http://www.loc.gov/lawweb/servlet/lloc_news?disp3_l205403160_text。研究表明,在OECD 34个国家中,有17个国家将男性退休年龄确定为65岁,14个国家将女性也确定在65岁。不过,67岁将成为今后最为主要的退休年龄,2012年前,OECD国家中已有13个国家决定将男性退休年龄逐步提高到67岁,而冰岛和挪威的退休年龄已经达到67岁[3]。美国根据不同年代出生人群的预期寿命动态调整退休年龄, 1937年前出生人群的退休年龄为65岁,之后大约每晚两年出生的人群其退休年龄推迟2个月,1960年后出生人群的退休年龄为67岁[4]。概括而言,欧美国家推迟退休年龄的动因主要有三个: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养老保险制度财务可持续性压力、大龄劳动者(older workers)主要指55岁以上的劳动力。劳动参与率下降。
推迟退休年龄在中国也是一个热点话题。尤其是2008年10月2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前所长何平在第三届中国劳动论坛上提出“相关部门正在酝酿条件成熟时延长法定退休年龄”之后,推迟退休年龄问题在网络媒体上迅速发酵,学者、网民和政府官员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2013年8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搜狐新闻客户端,对25311人进行的一项题为“你对延迟退休持什么态度”的调查显示,94.5%的受访者明确表示反对延迟退休,仅3.2%的受访者表示支持,2.3%的受访者表示中立或未表明态度向楠.万人民调:94.5%受访者反对推迟退休年龄[N].中国青年报,2013-08-29(7)。关于推迟退休年龄的网络调查还有数次,结果均显示大多数网民反对推迟退休年龄。具体参见:韩克庆.延迟退休年龄之争——民粹主义与精英主义[J].社会学研究,2014(5):120-139。。与网民趋于一致反对推迟退休年龄相比,学者的观点存在分化。支持延迟退休的学者认为人口预期寿命延长,老龄化问题严重,养老保险财务可持续性面临严重挑战,推迟退休年龄势在必行[5-8];此外,随着人口预期寿命延长和受教育年限增加,人力资本峰值推后,延迟退休可以更大地发挥人力资本的价值[9-10]。而反对者也旗帜鲜明,认为延迟退休可能会让我们陷入就业和养老之间的两难境地[11-12];不同群体的预期寿命存在差异,如果强制性推迟退休年龄,会导致不同群体间养老权益的逆向分配[13-14];退休年龄实际上是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和理念综合确定的[15],而不应盲目地与国际接轨。此外,反对者还驳斥了推迟退休年龄以弥补养老金缺口的观点,认为缺口应由政府承担,这本来就是政府的责任[16]。实际上,即便是支持推迟退休年龄的郑功成教授也不赞同将延迟退休年龄与养老金收支挂钩的观点,不主张以“多缴少支”来损害参保人的利益,而是主张对迟延退休者应当有利益上的补偿郑功成教授2013年9月24日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认为:考虑到人均预期寿命延长与受教育年限逐渐延长的客观事实,以及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已成为历史,逐步延迟退休年龄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它又不是一个可以即时推进、急剧调整的事项,而是特别需要慎重考量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从上述评论可以看出,关于延迟退休年龄各方并未达成广泛共识。理论上说,作为一项影响公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政策,应在各利益相关方平等表达各自观点和利益诉求基础上,寻求广泛的社会共识,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政策。因为,退休年龄政策的制定会影响并决定着福利资源的分配[17],包括不同群体之间、代际之间的资源分配。不仅如此,退休年龄政策还会影响个人在工作和闲暇这一对稀缺资源间的配置。本质上,个人的退休决策是在不确定条件下个人最大化效用的过程,实质是在工作和闲暇之间做出二选一的决策,而这种不确定性体现在个人未来的收入水平、健康状况、预期寿命等因素的不确定[18]。因此,退休年龄政策一方面要考虑集体理性,同时又要兼顾个体理性,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这就要求在退休年龄政策制定过程中,政策组合要满足“激励相容性约束”条件机制设计理论的开创者赫尔维茨提出了“激励相容”的概念,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即使个人按照自利动机做出利己主义行为选择,通过机制设计可以使个人利益得到满足的同时,制度设计者的目标也同时实现。本文中,“激励相容约束”描述的是这样一种状态:通过养老金制度参数的调整,发挥养老金制度对个人退休决策的内生激励作用,使个人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做出的退休决策与政策制定者的目标同时实现。,同时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具体而言,退休政策要通过养老保险制度内在的激励机制设计,影响个人退休决策行为,并通过赋予个人较为灵活的退休决策权,实现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