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强
银盾是晚清民国时期于民间流行的一种高档贺礼,从西方贵族的族徽、军徽演化而来,含有庄严、郑重、宝贵的意味。银盾是中西合璧的新式礼品,大约在清代同光时期从欧洲引进到中国,集奖杯、奖牌、锦旗、奖状的诸多功能于一体,是一种用途广泛、层次丰富的礼品。
常见的银盾是在盾牌的中间錾刻上吉祥图案或者祝贺用语,并在左右两侧同时署上送礼者和受礼者的姓名、头衔、相互之间的关系等,由此,银盾被赋予了很高的人文历史价值。银盾最通常的用途,是作为新人结婚和小孩过百日时的贺礼,另有表彰体育优胜的,有病人感谢医生的,有学校奖给优秀学生的,有作为生日贺礼的,有祝贺工厂开业的,有贺喜商店开张的……各种造型五花八门,各种贺词言简意赅。
在民国初期,国人开始流行用银盾作为相互贺赠的礼品,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送银盾之风最为盛行,到了民国后期逐渐少用,上世纪50年代末便不再流行了。
民国中期开始,“银盾”这个词就演变成了盾牌形礼品的通称,那时的“银盾”已经不全都是使用白银制作了,究其根本,是因为“银盾”的价格高昂。盾牌如用白银制作,成本本身就高,外加盾面錾花刻字费用、红木雕花底板撑架的费用,订做这样一面银质盾牌当时约需花费15枚银元,非一般普通消费者所能承受。精明的商家捕捉到这一信息后,发明了一种铜胎镀银盾牌,这样的盾牌也被称作“银盾”,其外观和纯银质盾牌几乎无二,但此种“银盾”价格低廉,比真正的银质盾牌要便宜一半,深受顾客欢迎,没多久便风行全国,抢占了“银盾”市场的半壁江山。
“银盾”不仅材质迥异,制作工艺也有粗细之分。最讲究的做法是将银板放进机器冲压出需要的形状,然后再精心錾花修饰,并依据顾客的需要刻上相应的文字内容。这类盾牌精美贵重,价格高昂,为上流社会所独享。
另一种主要用于铜胎“银盾”的方法就简便许多。先在空白的铜质盾面上用防腐材料(如油漆、泡力水等)画上客户选中的图案与相关的文字,烘干后放进装有三氯化铁的容器中去“烂”,盾面上的空白部分经过三氯化铁溶液的腐蚀就会低下去,而有保护层的图案和文字则会凸出来,同现在印刷厂里制作印刷铜版的工艺差不多。以这样工艺制作出来的盾牌盾面粗糙,价格低廉,多为平民百姓所用。
银盾不光制作工艺多样化,盾面上的图案和贺词更是百花齐放、绚烂多姿,常用的装饰图案有龙凤、麒麟、牡丹、萱草、翠竹、松鹤等等,文字则多为中国传统的四字吉语。祝贺新人结婚的贺词有:爱莲并蒂、画眉试颖、神仙眷属等;祝贺生子的贺词有:麟趾呈祥、弄璋之喜、连生贵子等;祝贺寿诞的贺词有:眉寿无疆、寿山福海、松龄鹤寿等;祝贺开业的贺词有:骏业日隆、鸿猷大展等;赞扬医术高明的词句有:医术通神、是迺仁术等。
笔者也收藏有几面银盾,其中一面民国早期的纯银质地的盾牌可算得上是银盾中的精品力作。这面银盾高33厘米,宽18厘米,底板是一块镂空雕西洋花卉盾形花梨木板,盾牌被固定在底板的中下部,是一面接近矩形的纯银盾牌。
盾面纹饰从上至下大致分为三层。第一层正中是三只硕大饱满的连枝寿桃,左右两侧各有一只展翅欲飞的蝙蝠,寓意着福寿双全,寿桃上的绒毛、蝙蝠的嘴脸都被雕刻得栩栩如生;第二层是一个古色古香的扇面形开窗,开窗内錾刻了四个隶书大字—“之子于归”, 语出《诗经·国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之子于归”,意为这位女子就要出嫁了。四个大字寓意高雅、笔力雄健、布局大气;第三层为一椭圆形开窗,内中以锤揲技法制作出一幅高浮雕“富贵白头图”:在一枝盛开的牡丹花上栖息着一对白头翁,象征着新婚夫妇恩爱到老。整体画面层次分明,錾刻细腻,寓意吉祥,包浆完美。
盾牌的右侧刻着:北山先生、月华女士新婚之喜,左侧刻着:吕烈滨、吕笪绍珍敬贺,标明了赠送人和受赠人的姓名。此面盾牌的银质盾面就重达近百克,如此个头硕大、银质纯正、錾工精美、保存完好的民国早期银盾,实属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