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诗琦
摘要:德国作为西方发达国家之一,在二战之后短短几十年里不仅经济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而且在政治教育方面也设立了一系列符合自身国情的政治体制,并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政党制度。本文着重从改革转型入手介绍二战后德国的政治,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政治体制的转型;第二部分是政治文化的转型。
关键词:政治体制;文化
一、政治体制的转型
根据改革轨迹,二战后的德国主要可以分为五个历史阶段,分别为民主型国家、主动型国家、精简型国家、激励型国家和规范型国家①。民主型国家这个阶段是在二战后建立维持自治、合法定义的国家;主动型国家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德国经济出现了轻微衰退时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经过讨论认为国家应该更具有控制力和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精简型国家是20世纪90年代借鉴了私营部门这种理念,同时这种概念主导了德国公共部门如何改革的讨论;激励型国家是指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关于德国的讨论重点偏向于国家与社会的合作与互动;规范型国家是指这最后十几年里的主要目标就是改进,使规制更好、更完善。
1、“社会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成功
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大、损失重的战争,这场战争对世界各国和德国自身都造成了重大影响。二战后的德国经济遇到了危机,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都满足不了,所以在当时,解决人民生活问题是西德政府最紧急迫切、最重视的问题。根据1947年在德国进行的一次针对青少年做的民意测试显示:仅有21%的人对德国新建立的政党有兴趣;有47%的人认为五年后德国人民可以在商店里自由的购买服装和鞋子是天方夜谭;甚至有20%的人表示想要或者将要移民。在这样的背景下,西德政府通过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决定进行经济改革,走一条新的“社会市场经济”道路。这样一条新道路兼顾了公平与效率,在追求了经济发展的效率的同时也促进了公正和社会与人民的团结。与之相应的,劳工与雇主两大利益集团也进行了协商并达成了协议。首先是最重要的工资协议,这是最能激发工人动力的层面。其次是工作时间、加班费等方面的协议,这些都是工作中的具体事项,减轻工人负担、给予工人与自身劳动相对应的酬劳。最后是关于职业培训和保护劳工人身安全的协议②,这是针对工人长期发展所制定的,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战后的德国不仅经济迅速复苏,甚至各个行业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改善,从事实验证了社会市场经济的成功,人们对它产生了深刻的认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这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战后的德国需要的是一套以追求民主为原则的政治体制,而这样一条“社会经济道路”正能体现出自由竞争和公平民主。
2、融入欧洲一体化
二战后,德国的盟国都想对德国进行一系列的改造,避免再次走上发动侵略战争的道路,另一方面,德国也希望通过积极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融入世界、防止被外部世界孤立来更好的发展本国。所以,西德不仅以诚恳的态度恳求受害国人民的原谅,西德政府也主张“西欧联合”来消除邻国的戒心,在这样多重条件下走上复兴之路。
二、政治文化的转型
政治文化属于政治社会的精神范畴,它是一个社会关于政治体系和政治问题的态度、信念、情绪和价值的总体倾向。
德国学者海因茨·劳施认为政治文化是“特定的政治体系中民众对政治的态度、信念和感受”,“这些要素会对政治的发展产生影响,并凝聚和产生普遍可接受的基本立场和游戏规则,进而引导政治体系中所有成员的行为表现”。③在这里可以看出,政治文化不仅是对一国人民关于政治方面的信念和信仰的体现,也能够在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进而对国家发展产生影响。
德国的政治文化发展历程漫长而复杂。总体来说,20世纪70年代之前,德国民众都是以一种消极的态度对待政治,对政治都是抱着被动接受、不感兴趣的态度,而在这之后有了明显的改善,所以联邦德国才在真正意义上形成了参与型的民主政治文化。
1、转型过程
在德国人民的传统政治观念里,他们把国家看作是一台完整的机器,个人只是机器上的小零件。零件依附机器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所以个人必须是为国家服务的。二战结束后德国花费了约30年对政治文进行转型,即从臣服型政治文化到参与型政治文化。按照改革历程来看,具体包括从帝制时代的“臣服型政治文化”到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强烈反共和倾向,再到纳粹时期极权,二战战败后政治悲悼无能到现在的参与型政治文化。20世纪70年代后期,参与型的民主政治文化已经在德国基本成型。
二战后,德国为了运行和巩固民主政治制度,实施了大规模的政治文化重建活动。不仅反省了纳粹曾经犯下的的罪行,也对人民进行了“再教育”。“再教育”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是影响人民的政治意识,进而改变人民的政治意识,整个过程中都以法制为基本原则。其次通过学校教育,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需要全面地学习了、解到相关知识,所以将相关课程如历史等重新进行了编排。再次是新闻媒体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报纸杂志等媒体上公布纳粹的罪行,让全世界知道真相,进而引发了德国人民自身的反思。
政治文化转型之后,根据民意调查,赞同《基本法》的人从1955年的30%变为1978年的71%;认为联邦会议中各政党能代表公众利益的公民从50年代的35%在1980年增长为70%。这些数据也很好的反应了德国民众对政治进一步的关注。
2、政治文化转型成功的原因
转型成功的原因包括很多,比如建立符合自身国情的政治体制、政治体制良好的发挥了作用、通过经济取得成就进一步促进现代化、德国人民深刻的自我反省。但最重要的还是符合自身国情的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和有效运转。只有制度上的完善才能给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并塑造一个良好的大背景,才能成为保障。通过政府主导、学校实施的政治教育,更是把政治体制、政治文化相关的知识传达给每一个公民,进而影响他们的态度、想法,并最终形成一种主流的思想。(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
注解:
①Werner Jann,”State,Administration and Governance In Germany:Competing Traditions and Dominant Narratives”.
②Wolfgang Rudzio Das Politische System der Bundesrepu lik Deutschland pp.106-114
③Heinz Rausch.Politische Kultur i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Berlin:Colloquium-Verlag.1980.10.
参考文献:
[1]张文红.德国政党制度的发展与宪政建设[J].德国研究.2008,(1).
[2]崔英楠:《德国政党依法执政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8-101页.
[3]伍慧萍:“德国政治体制的变迁”,载《德国研究》2008年第1期。
[4]Heinz Rausch.Politische Kultur i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Berlin:Colloquium-Verlag.198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