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错误知觉到安全困境

2016-03-11 10:21田秋宝
2016年3期

作者简介:田秋宝(1990-),男,汉族,天津人,国际政治专业硕士,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政治专业,研究方向:国际政治理论、海洋政治。

摘要:在历代国际政治理论研究者的研究过程中,被普遍接受的理论假设之一是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尽管不同流派的学者对其进行了不同方面的解释,但由于缺乏政府治理而存在的国家利益自助是他们共同接受的观点。国际政治理论中的认知理论通过对决策者错误知觉的论述,从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国际无政府状态中的安全困境的形成,对国际无政府状态进行了不同以往的描述,其对安全困境的形成机理的心理学观点值得学习。

关键词:认知理论;安全困境;无政府状态

长期以来,国际无政府状态被描述成这样一种状态——国际社会与民族国家的结构有着根本的区别,它不存在中央权威,与其组成部分没有隶属关系,缺乏具有强制约束力的法律和执行力,没有一整套权力机构作为其结构的有形存在。现实主义者认为,国际无政府状态是霍布斯式的自然状态,每个国家都互为敌人,权力斗争为国家交往的本质,一国之所得为一国之所失,国际政治一直处于安全威胁——自助——均势——权力转移的逻辑之中。因此,国际无政府状态、国家自私的本能和自助体系就成了国际政治的本质。

虽然在国际政治理论的争论中,国际无政府状态的解释在不断发生变化,但目前的国际社会并没有超越以竞争为本质的无政府状态。目前,以国家实力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正处在白热化阶段,东西文化的差异、霸权国对崛起国的制衡、宗教势力与普世主义的对立等等,这些国际矛盾都是目前国际社会冲突与合作的大背景。如何在日趋紧迫的形势下取得最快的发展,如何超越或打击自己眼中的“他者”,如何谋求更高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这些都是每个国家在对外行为中难以绕过的考虑因素。

一、国际政治认知理论的主要内容

国际政治认知理论的兴起以心理学中的“认知革命”被引入国际政治理论研究为背景,并随着国际政治理论自身对国家的重新认识而发展起来。其理论价值在于推翻了国际政治理论中实证主义的理性人假设,把国家假定为受国际环境变化和自身认知局限影响的“有限理性人”,并以此为出发点,从错误知觉的角度出发分析国家的认知局限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错误知觉指由于决策者对接收到的信息做出了误断,其决策和行为随之偏离了实际,结果,事物的发展结果就与决策者的原本意图不相吻合。关于错误知觉的生成机制,杰维斯在《国际政治中的直觉与错误知觉》中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认为,有三种认知机制可以解释错误知觉的生成。首先是认知相符现象。从心理学角度看,人都有保持自己原有认识的趋向,当他们接收到新的信息的时候,总是下意识地使新的信息与自己原有的认识保持一致,这就是所谓的认知相符。如果决策者接收到的信息与自己原有的认识不一致,他们就可能对新的信息或是视而不见,或是曲解误断,使其能够与自己原有的认识一致起来。在许多情况下,决策者趋于忽略或无视来自对手的善意信号和姿态。第二是诱发定势。它指的是人们接收到信息的时候,会以自己当时集中关注和考虑的问题为定势,据此解读自己接收到的信息。第三是历史包袱。历史可以教会我们许多东西,但历史也可以是沉重的负担,它会使人们简单机械地将现实与历史相比,结果就会完全错误的认识现实。

除此之外,杰维斯继续分析了四种常见的错误知觉。首先是国家决策者往往将对方想象为内部团结一致、令行禁止的行为体。这样一来,任何无意、巧合和偶然的事件都会被视为精心策划的战略行动。第二是决策者往往过高估计自己的影响力和被影响的程度。如果出现了有利于自己的情景,决策者就认为是自己的影响所致。一旦出现不利结果,则会认为这是对方的敌意预谋,与自己的行动没有关系。第三是愿望思维。人们在接收信息的时候,总是趋于避开自己不愿听到和看到的事情,总是希望接收到自己愿意听到和看到的事情。第四是认知失调。当人们在考虑应该采取一种政策的时候,却发现了许多关于这一政策不妥的意见和评论,自己认为正确的,别人认为不正确,于是就会出现认知失调现象。为了保持自己的认知相符,人们便寻找哪怕自己也不认同的理由,以自圆其说。

鉴于以上认知缺陷,认知理论认为,决策者要想制定客观有效的对外政策,必须遵循五个必要的步骤。其一,确保从环境中能获得充足的信息;其二,充分考虑影响政策的主要的价值和利益;其三,确保搜寻尽可能宽裕的选择方案以及对各种可能的后果给予评估;其四,评估各种选择实施可能带来的问题;其五,提高对政策风险的承受能力以及培养从经验中吸取教训的能力。

二、国家认知与安全困境的生成

国际政治认知理论认为,安全困境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国家的认知局限造成的。本质上看,安全困境是一种对他国危险行为感知后的反应,这包含两方面——一个是触及安全的客观事实或他者行为,一个是理解他者行为的主观心理。客观事实是他者有引起主体产生不安全心理的行为存在,不管这个行为的本质是什么。主观心理将他者的任何行为都理解为挑衅的,不管这个行为是无意造成的还是精心策划的。从这个角度看,一个国家怎样认知客观行为甚至比客观行为本身更重要。

杰维斯的研究指出,国家的错误知觉现象包括认知相符、诱发定势和历史包袱,其原因在于国家在认知过程中受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影响不可避免地产生诸多认知障碍。相同的研究还包括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莫顿·多伊奇对国家安全的探讨,他从心理学的视角论证了影响国家间安全的九大因素,如无政府的社会状态、非赢即输定势、通过外部冲突来表达内部冲突、认知偏执和误判、误解、自我实现的预言、不断升级的恶行螺旋、不知情的承诺、将现实的失去或获得转变为抽象的权力冲突的把戏。

然而,王将星在最近的研究中指出,无论是人性恶的解释、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结构解释还是错误知觉的解释,都不能从根本上解释国家安全困境的产生。他认为,三者在本质上是一个循环,人性恶、无政府状态和错误知觉是同一本质但不同层面的循环解释,因此具有外在性和局限性。在同样从心理学为出发点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国家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并认为它是安全困境产生的内在和普遍原因。

所谓国家心理防御机制指的是国家在自我协调和解决矛盾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发展出来的习惯性的反应方式,此概念来源于心理学中的心理防御机制。在心理学中,当个体遇到危险的时候会进入应激状态,启动“非战即逃”的准备机制,国家出于安全困境的时候也会启动这样一个准备机制,不管是战斗还是逃跑,按下这个启动键的都是国家心理防御机制。在分析了国家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之后,作者提出了两种国家心理防御机制的分类:①我向型国家心理防御机制。该防御机制是指当刺激出现时,将解决问题的途径指向自我,通过改变自我来缓解在挫折或冲突时受到的焦虑和痛苦的防御机制。这一防御机制主要包括四种类型——退行、认同、隔离、合理化;②他向型国家心理防御机制。该防御机制是指当刺激出现时,将解决问题的途径指向他人,向其他对象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发泄挫折或者满足缺失。这类防御机制主要有三种——转移、投射和替代。

但是,王将星虽然提出了深刻的认知理论解释,但是他的国家心理防御机制似乎更能解释当剧烈的安全冲突产生时国家的反应,而对相对缓和的安全困境则缺乏解释力,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安全困境都需要国家采取应激机制。安全困境不仅指的是国家为安全而发生冲突的状态,更指的是面对未知世界时国家安全感的缺失。

综上可知,尽管观点各异,但是以心理学为理论依托的认知理论为解释国家安全困境做了出诸多理论贡献,从国家的微观视角解释了国际体系的宏观变化。(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