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侯卫栋,兰州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One Belt One Road)自2013年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以后,在学界引起广泛关注和探讨,在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一带一路”承接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将惠及范围从国内伸向国外,将互利共赢真正地落到实处,不仅发展本国实力,也给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难得的的发展机遇。国家形象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为政治、经济等硬实力提升的同时补充了国家软实力方面的增强。本文着重于软实力层面的国家形象,从“一带一路”的角度进行论述。
关键词:“一带一路”;国家形象;战略传播
前言
“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起源于我国古代与西域沟通的重要通道——分为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继承着历史奠基的交流先河,在当代中国与欧亚非有着共同的国家利益,“一带一路”战略有着不可估量的实施潜力。
古代丝绸之路将瓷器、丝绸、香料输入西域,也在同时对外宣扬了儒家文化,让汉唐文化进入外邦,从而有了万邦来朝的盛世,古代中国“开放、包容”的国家形象全方位向世界展示。如今“一带一路”战略,不是简单复制曾经的辉煌,而是在历史的基础上将现代中国的国家形象准确、全面地对外传播,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进而提升当代中国的国家形象,实现互利共赢的国家利益。
一、国家形象的内涵
形象,从心理学角度阐述其传播过程,是特定主体通过一定的媒介,传输到目标受众的大脑,进而发生人内传播,对接收的信息进行有选择性的解读、加工和处理,从而产生对特定主体的形象。按照心理学的逻辑,国家形象输出的主体是国家,而目标受众就是外国政府及公众。形象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国家形象的客观性在于“国家”是一个主体,是客观存在的,其主观性在于国家形象是政府、公众对一个国家的总体印象,是一种价值判断,受到主管的认知、态度以及既有倾向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提升国家形象,一要改变国家客观面貌,二要改善公众主观印象。
二、中国国家形象的现状
任何国家的国家形象都有正反两面性,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既有“自由”、“民主”、“富强”等有利性的形象,也有“霸权”、“干涉别国内政”等反面形象,中国也不例外。
从历史角度看,古代中国经历了汉唐盛世,给世界留下了“文明”、“开放”、“包容”、“仁义”等正面形象。随着世界资本主义浪潮的席卷,盛世的古老封建大国在近代沦为列强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近代晚清给世界留下了“封闭”、“愚昧”、“落后”的负面形象,中国人民也背负着“东亚病夫”的辱称。经过辛亥革命、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同时也卷入美苏冷战的意识形态战争漩涡里,“社会主义”、“革命”等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词汇成为西方国家眼中的中国形象,这一时期的国家形象受意识形态两极对立的影响而更加不客观。20世纪90年代以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冷战结束,中国经过一系列外交活动开始逐渐摆脱了意识形态对立的影响,尤其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成为新时代中国的代名词。
总体而言,在现代,“改革开放”、“世界和谐”依然是中国国家形象的代名词,然而国际上也不时地充斥着“中国威胁论”等负面论调,因此要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国国家形象的现状,才能进一步提升、改进我国的国家形象。“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继承了古老的历史,借历史“开放包容”开拓新时代中国包含“改革开放”、“和谐世界”等理念的国家形象。
三、国家形象的提升
根据对中国国家形象的现状分析,如何利用“一带一路”战略契机改善、提升国家形象,应当成为思考的重点。
(一)前期调研
国家形象的成功塑造离不开科学的前期调研,科学、深入、准确的前期调研有助于为“一带一路”战略提升国家形象打下坚实基础。调研对象分为国内和国外两条路径。在国内,调研工作可以在国家领导者、政府部门、专家学者、普通公民、来华投资者以及在华的国外媒体中展开,充分考虑我国独特的历史、地理、人文方面的典籍、科研成果和数据。在国外,尤其重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府、媒体、民间组织以及公民的调研工作,了解在这些目标受众心中中国历史上和当下的国家形象,为改善国家形象树立目标。除此之外,还应重视非“一带一路”沿线而具有较强的国际话语权的国家,根据“第三人效果”理论,这些“旁观者”的价值判断具有较强影响力。
国际战略传播学会理事长、原海南大学广告系系主任毕研韬曾言:“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影响能被自己所影响的人”。我们在调研以及实施过程中,就要做到知彼知己,有选择性地进行对外传播,有策略性地进行危机公关。
(二)“一带一路”对国家形象的定位思考
国家形象的定位要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出发,根据时代特点和所处的国际环境进行定位。正如2006年,德国为迎接在本国举办的世界杯足球赛,德国政府意识到以往“理性”、“严谨”的国家形象难以吸引足球爱好者,因此重新选取了“创意国度”(Land of Ideas)的定位。近年来,德国就“创意国度”的主题推出了一系列的创新活动,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国内外人民对德国国家形象的理解和认同。
国家形象的定位策略与调研不同,不可面面俱到、包罗万象。新加坡定位为“新亚洲”,体现出其在亚洲的区位优势,并包含了未来的战略发展目标。“动感韩国”(Dynamic Korea)、“百分百纯正新西兰”(100% pure New Zealand)、“神奇的泰国”(Amazing Thailand)等定位都集中反映了国家聚焦点,简洁的词汇概括,易于表达、易于联想、易于传播、易于记忆。“一带一路”战略本身具有区位、历史、交流和开放等因素,因此国家形象的重新塑造要与“一带一路”的特质相吻合。
2006年十六大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的战略任务,“和谐社会”便成为中国的新主题。古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文化的交流让古代中国与西域各国百年来没有战争,形成了共赢、和谐的关系。如今“一带一路”战略有着天然的历史背景,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可以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形成以“和谐”为基础的国家形象,用“和谐中国”(Harmonious China)成为中国新的国家形象,既继承了悠久的历史,也承接了“和谐社会”的新主题,更勾勒出“一带一路”战略在未来的美好蓝图,顺应了沿线国家对互利共赢带来和谐盛世的美好憧憬。同时,也有助于消解“中国威胁论”
总结
“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事,而是各国共同的事业;不是中国一家的利益独享地带,而是各国的利益共享地带。“一带一路”与国家形象是密不可分的,“一带一路”为改善国家形象创造机遇,国家形象的改善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一带一路”建设,不仅仅是实体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更是软实力提升的重要契机,是政府对国家战略的实施,更是全国各界各领域应该充分思考重视的议题。(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金玲.“一带一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J].国际问题研究,2015,01:88-99.
[2]林民旺.印度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及中国的政策选择[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05:42-57+157-158.
[3]李向阳.构建“一带一路”需要优先处理的关系[J].国际经济评论,2015,01:54-63+5.
[4]储殷,高远.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定位的三个问题[J].国际经济评论,2015,02:90-99+6.
[5]刘卫东.“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J].地理科学进展,2015,05:538-544.
[6]刘慧,叶尔肯·吾扎提,王成龙.“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国土开发空间格局的影响[J].地理科学进展,2015,05:545-553.
[7]杜德斌,马亚华.“一带一路”:中华民族复兴的地缘大战略[J].地理研究,2015,06:1005-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