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ra写意
如果说在这个世界上,有谁能够将自己生活过的世界写得纤毫毕现、活色生香,令全人类向往,那一定是曹雪芹和简·奥斯汀。
从普通读者到文学巨匠,奥斯汀拥有无数“粉丝”,被评为“英国文学史上唯一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作家”,更是世界百大作家中唯一一位排名靠前的女性。可有关作家本人,只有只言片语可供后人遐想,来源全部是她的亲人。奥斯汀的侄子詹姆斯·奥斯汀在1870年出版了《简·奥斯汀传》,这是奥斯汀家族第一次向世人揭开女作家的面纱,但这本传记的目的与其说是为了解惑,不如说是为了压抑世人对奥斯汀生平的好奇心,大量平淡隐晦的文字只有一个目的——让我们相信奥斯汀度过了波澜不惊的一生。
关于奥斯汀的家庭背景,网络上是这样形容的:“奥斯汀于1775年出生在英国汉普郡。其父亲是受人尊敬的牧师和掌管一个教区财产、税收的教区长,其母亲出生于富有的家庭,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因此,奥斯汀虽然没有进过正规学校,但是良好的经济状况和读书环境,给了她自学的条件,培养了她写作的兴趣。”她的兄弟有的在海军服役,有的做了牧师,她的一个哥哥从亲戚那里继承了一大笔财产,成了远近闻名的绅士财主。她的家境看起来很优渥,可我们同时知道,奥斯汀曾经自嘲过,她生活中最大的难题不是缺乏灵感,而是“从哪里搞到茶叶和糖”。她在1817年去世时,仅有的遗产是150英镑稿费。
很矛盾。不是吗?
奥斯汀终生未嫁。与她做伴时间最久的,是其姐姐卡桑德拉。而奥斯汀最具真性情的文字也散落在给卡桑德拉的信件中。由于继承权的原因,奥斯汀多次被迫离开生活的地方,在伦敦、巴斯和汉普郡之间流离辗转,而当她和卡桑德拉短暂分开的时候,她们就以通信的方式来保持密切的思想交流。
以下言辞都来自奥斯汀给卡桑德拉的信:“想想吧,霍尔德太太要死了!可怜的女人,在这个世界上,她做了力所能及的、唯一一件让人不再攻击她的事情。”“黑尔医生一身重孝,毫无疑问,不是他母亲或他太太去世,就是他本人去世了。”
也许是传说中的“作家首先要是生活观察家”的原因,奥斯汀总是在留意观察着周围的人群。不仅观察,她也从不吝于评价他们。可以想象,在她和卡桑德拉每日一次甚至数次的通信中,与两人切实相关的内容毕竟有限,大量的篇幅恐怕都用于像这样为身边人所作的“漫画”。这样的描写在奥斯汀的作品当中随处可见,亦是“奥斯汀式幽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精准、毒辣,锋利如手术刀。只是,当这种“毒舌”出现在生活里的时候,就很难说会令人愉快了。当然,你会说,奥斯汀会对卡桑德拉以外的人隐藏她的真实想法,但是,当这种想法已经成为人格的一部分时,我不相信一个如此犀利的灵魂能够将自己伪装成温和的或安静的样子。
卡桑德拉是深爱妹妹的。奥斯汀流传于世的画像,正是出自她的笔下。不仅如此,奥斯汀公之于众的那些信件,每一封都经过卡桑德拉的严格检验。被她销毁的那些,甚至连其他的亲人也无法得见。卡桑德拉下定决心,要将这位天才而短命的妹妹塑造成天使的形象。
尽管如此,真相仍然被某些不那么谨慎的亲人泄露了。奥斯汀的哥哥这样评价过妹妹:“她易怒,有时达到尖刻的地步。”而女作家在伦敦的亲戚这样说:“她的幽默有时是黑色的甚至是恶意的,并常常开令人震惊的玩笑。她喜欢谈论人家的丑闻。”还有,“对自觉不如她的女人居然还能第二次嫁有钱的丈夫,而她自己却摆脱不了困境,她显然感到命运的不公平,有一种酸葡萄心理”。
听起来很耳熟吧。和那个时代的人相比,奥斯汀甚至更像我们这个信息时代的人。可以想象,如果她出生在有微博、微信的时代,一定会是一个如鱼得水的“大V段子手”,什么嬉笑怒骂、冷嘲热讽对她来说根本不是问题,因为幽默和刻薄正是她的本性。
奥斯汀一生都在拮据中挣扎。其父亲尽管拥有一份令人尊敬的职业,却从来没有多少财产,而且为养活十口之家和供男孩子读书常常欠债。其母亲名义上是贵族的后代,但并没有多少嫁妆。众多的贵族亲戚反而给奥斯汀姐妹造成了许多被比较的苦恼。到了社交年龄,家族朋友圈里的舞会是不得不参加的,可家里只有一个厨子,没有女佣,也没有足够置办行头的开支。姐妹俩的舞裙和袜子都是自己一针一线亲手缝制而成的,更多的则是借来的,“一件外套,修修补补,要穿两三年”。出门时需要的马车也是大问题——在当时,淑女出门不坐马车是要被瞧不起的。奥斯汀的父亲没有马车,她们只好四处筹措,来完成这充面子的项目。
这样捉襟见肘的生活,对于怀有一颗敏感心灵的人来说,痛苦可想而知。父亲死后,奥斯汀、母亲和姐姐靠父亲不多的遗产生活。几个兄弟因各自有自己的家庭和一大堆孩子,也不能支援她们。幸而哥哥爱德华为她们租了一处房子,但自尊心很强的奥斯汀始终摆脱不了寄人篱下的感觉。
对于奥斯汀来说,出路只有两条:嫁人,或者去豪门当家庭教师。她对家庭教师的看法,在《爱玛》这本书里有充分的表达:对于贵族小姐,或接近贵族阶层的小姐来说,当家庭教师无异于一种耻辱。
那么,剩下的出路就只有嫁人了。
奥斯汀说过:“我书写爱情和金钱,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好写的呢?”
将爱情看得如此重要的她,却没有收获一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在奥斯汀时代的英国,尽管男女可以自由恋爱,但其终点未必是婚姻。上层社会对于婚姻的选择非常慎重,因为在当时,婚姻关系几乎不可能被解除。婚姻,对于当时的女性来说,是真真正正的“第二次投胎”,而男性贵族们也绝不会纯粹感情用事地选择自己的伴侣,金钱和社会地位是必须考虑的因素。这种爱情和现实相交织的复杂情形,在奥斯汀的著作中有着充分细腻的描写。
在涉世未深的时候,奥斯汀拥有过人生中的第一段爱情,也可以说是她唯一一段深刻的爱情。
1795年,19岁的爱尔兰人汤姆·勒弗罗伊来到奥斯汀居住的斯蒂文顿乡村探访亲友。汤姆是奥斯汀邻居的侄子,他与奥斯汀互相欣赏,情愫暗生。汤姆在乡间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时光,他与奥斯汀之间有许多“唇枪舌剑”,辩论和争执往往催生出灵魂的亲近,两个人都陶醉在“遇到知己”的喜悦中。
可是,汤姆出身穷困,依靠有钱叔叔的资助才完成了学业,家人认为他必须攀附一门好亲事,而不是与几乎毫无嫁妆的奥斯汀私订终身。他们紧急将汤姆带离了斯蒂文顿,自此以后他与奥斯汀再未谋面。三年后,汤姆娶了有钱的妻子,飞黄腾达,先后成为下议院和枢密院议员,最后当选爱尔兰最高法院的首席大法官,直到90岁高龄才卸任。他在晚年曾向侄子坦承自己爱过简·奥斯汀,但声明那不过是场“青涩之恋”。
1802年是简·奥斯汀一家住在巴斯的第二年,在那一年的最后几周,她和姐姐到好友比格姐妹家小住。比格姐妹的弟弟哈里斯刚刚从牛津大学毕业还乡,昔日矮小笨拙的小男孩已经成长为高大壮实的21岁青年。在一个宁静的清晨,哈里斯向奥斯汀求婚。对于已经27岁的奥斯汀来说,这是一位绝佳的结婚对象,他年轻、富有、家世良好,而且是曼尼顿庄园和家族产业的继承人,只要与他结婚,自此后就可以过上优越富足的生活,还会成为曼尼顿庄园未来的女主人。而且可以说,这几乎是奥斯汀最后的机会。不出所有人意料,奥斯汀当场答应了哈里斯的求婚。可第二天一早,她却令所有人大跌眼镜地悔婚了。
关于奥斯汀悔婚的原因,影视作品中有许多艺术化的处理。更令人信服的解释还是来自卡桑德拉,她在多年后说哈里斯“举止粗俗,在聪明才智方面无法与简相比”。这想必正是姐妹俩的闺房私密话,对于奥斯汀那样的聪明人来说,要她委身于这样一个男人,其痛苦可想而知。对于被困在一个自己不爱、不尊重的伴侣身边的恐惧,压过了对余生贫困的恐惧,这才是她毅然选择悔婚的原因。
这样的奥斯汀既值得尊重,又让人疼惜。
嫁个富有的丈夫是那个时代女子的首选,可奥斯汀除了有聪慧的头脑,还有一颗倔强的心。她终生未嫁,从没有过上富足的生活,没有成为曼尼顿庄园的女主人,却留下烛照后世的六部经典小说,她的芳名永垂不朽。
因为先天孱弱,奥斯汀分外注重保养。在三十多岁的时候,她就与母亲、姐姐搬迁到英国著名的温泉小镇巴斯,过着以养生为主题的生活。
可即使这样,她依然未能长寿。奥斯汀死时仅41岁,即使在当时也算不上长寿。在她名满天下之后,许多她的“粉丝”开始了对她死亡原因的考证。她死前的症状,从她的信件中反映得非常清楚:面色苍白,有色素沉积,反胃,有风湿症状,但神志非常清醒。这并不像官方公布的患肠胃癌症的晚期症状,反而非常像慢性砷中毒的症状。而在奥斯汀生活的时代,砷被广泛应用于风湿类保养药汁中。所以,英国侦探小说家琳赛·阿什福德大胆地下了结论:奥斯汀其实死于长期服用含砷类保养品引发的慢性砷中毒。
如果这是真的,真是上天的玩笑。为了长寿所做的努力,最后却成了丧命的原因。1817年7月18日,奥斯汀去世后的第四天,她的名字才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并第一次与四部小说的作者联系在一起。而这个时候,卡桑德拉正在卧室里支起火盆,将她决定永不面世的信件逐封烧毁。当侄女阻止她烧毁这些信件时,卡桑德拉抬起头,带着一个凄凉的微笑问她:“你难道期待在这里发现一个秘密的爱情故事吗?”已经做出了与奥斯汀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此刻身为一个殷实的前鳏夫续弦的侄女回答道:“我知道没有,但我多么希望会有一个。”
(默 默摘自《书都》2016年第1期,李 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