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初初
按照伟大而古老的藏医典籍《四部医典》的说法,人体健康与否的状态,可以形象化为3棵树。这3棵树即是象征生命形态的树,也是藏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藏族人赋予其强烈的感情色彩,称之为愿望树,或者叫天堂树和菩提树。
到了五世达赖喇嘛和第司·桑吉嘉措时期,《四部医典》的精髓内容,被绘制成了一幅幅精美的彩色教学挂图——曼唐。藏医学深邃而无穷的奥妙,便蕴涵其中。
将人比作三棵树,
三根共生九树干,
树枝四十又七条,
二百二四常绿叶,
盛开结出五花果,
以树为喻根本典。
盛开无病长寿花,
结下法财乐三果,
以树为喻宣医道,
堪称精华根本典。
摘自《四部医典》
80幅曼唐的形成
赤松德赞和宇妥宁玛·云丹贡布之后时间不长,赤松德赞的后世子孙“朗达玛”,便因为“抑佛兴苯”的灭佛运动,而让伟大的吐蕃王朝,迅速走向了分裂与灭亡。末代赞普贝科赞被弑杀以后,此后的300多年间,西藏四分五裂,王朝更迭频繁,但在每一个阶段,医学上都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及成就。
萨迦政权时期,西藏正式归入元朝的版图。萨迦的昌狄家族成员,对藏医学做出了不少贡献。昌狄·班旦措吉所著的《解剖明灯》和《药物蓝图》,都绘有一些图谱,为其后绘制成套“曼唐”挂图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一时期,著名的萨迦教派大成就者邬坚巴·仁钦贝,在西藏引进了被称为“佐台”的水银洗炼炮制工艺,还完善了被称为“赛台”的黄金炮制工艺。
公元14世纪中叶,帕木竹巴势力崛起,替代萨迦政权统治了全藏,这时除出现了著名的音乐舞蹈家、医药学家、建筑设计大师唐东杰布,藏医学更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不同的学派,其中以北派和南派成为最主要的代表。北派藏医由著名医生强巴·南杰扎桑创立,他的知识广博,除了对《四部医典》进行诠释的《所需所得》以外,还有一些其他著作。由于他生活在北方高原地带,对常见病如风湿症有着丰富的治疗经验,擅长应用温热药物、艾灸及放血疗法;南方学派出现较北派略晚,其代表人物是苏卡·年尼多吉。他对南方的草药有独特研究心得,著有《草药鉴别》《草药性味》《草药生态》等。其后南方学派重要医学大家洛追给布对《四部医典》也很有研究,著有《祖先口述》,此著作至今仍为医家学习和研究《四部医典》的重要参考书。
公元17世纪初,甘丹颇章政权建立,格鲁派逐渐成为全藏最主要的宗教势力。到了五世达赖喇嘛时期,他十分重视发展科学,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发展医学的政策和措施,使藏医学得到较大的发展。五世达赖对培养医学人才比较重视,先后建立藏医机构数处,其中包括在拉萨北郊哲蚌寺设立的“曼巴扎仓”,在今堆龙德庆柳梧乡达东村开设的尼玛塘藏医学校。他还下令恢复了日喀则在噶玛王朝就已创办的藏医学校,命名为“神医云集寺”,招收优秀青年僧人,学习《四部医典》,培养优秀藏医学者。
不久,五世达赖喇嘛的摄政王第司·桑吉嘉措,还在拉萨布达拉宫对面的铁山上,设立了“药王山医学利众院”,由他亲自主持。由于古老的藏医传承多为师徒、父子相传,培养医药人才的规模有限,这一措施,使更多有机缘的年轻人,能够学习到《四部医典》等著作,由此,西藏的医药学和天文历算学得以快速的弘传和发展。
第司·桑吉嘉措本身就是一位学术大家,也是医学大家,他凭借着自己的政治地位,广泛研究历代各注家的著作,并根据亲身经验,对《四部医典》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特别对那些有争议、比较难懂的问题,进行了通俗的注解和诠释,于1686年,完成了巨著《四部医典蓝琉璃》,篇幅比原著增加了一倍以上,内容通俗易懂,成为《四部医典》的标准注释本。
这一时期,刻板和印刷的技术均已大大提高。第司·桑吉嘉措在五世达赖的批准下,刻印了一大批藏医的重要著作。他还根据《四部医典蓝琉璃》的内容,主持绘制了一整套藏医彩色挂图即“曼唐”,用形象的图画形式,把藏医药的知识精华生动地表述了出来。这套挂图,于1688年时,完成了前60幅。此后,又依据《月王药诊》等经典医籍,及藏区各地收集到的新鲜药物标本,补充绘制了数幅尿诊、火灸穴位图和西藏特产草本药物标本,于公元1703年,增加至79幅,成为现存《四部医典》系列曼唐的标准蓝本,达到了藏医药文化与绘画艺术的完美结合,也成为后代人学习藏医药知识的形象教材。
甘丹颇章政权时,西藏还出现了由帝玛·丹增彭措所著的本草学的著作《晶珠本草》一书,全书收载各类药物2294种,涉及每一种药物的形态、功用、产地、用法等内容,是藏医药史上影响最大的药物学专著。
这一时期,藏医药学在西藏以外的地区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公元1711年,青海的塔尔寺建立了“曼巴扎仓”,此后,广惠寺、夏琼寺、拉加寺等寺院也相继建立了“曼巴扎仓”,开设藏医课程,学习经典医著,带徒传技,采制藏药,医治疾病,全藏的寺庙里,都开始大兴培养藏医人才。
到了十三世达赖喇嘛时期,除了发展医疗活动和整理古典医籍外,对医学教育也给予了特殊的重视,藏医药学有了进一步发展。此时,著名的藏医大师钦饶罗布,在大昭寺西边主持创建了西藏医学和天文历算学教育的专门机构——“门孜康”,培养藏医学和天文历算学人才,编制藏族历书。学校学习以《四部医典》为主,同时还要兼顾天文历算、历史、诗歌等课程。“门孜康”有一整套严格的考试制度,学制6年,学生最多时达到150名,一直是近代培养藏医大师们的主要场所。
而第80幅曼唐,也是迄今为止,最后的一幅曼唐——历代藏医名医图,就是在那里绘制完成的。
三棵生命树
两年前,有机会来到藏东南的林芝,住在比日神山下的白玛曲秘养生会所,这家精致的小酒店以传统的藏药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一进大堂,呈现在面前的正是四部医典画图中的一幅医学唐卡——生命树,中心负责人王保笑容满面地接待了我。这位来自青海海南州共和县的年轻80后,毕业于青海省藏医学院,是藏医学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他离校不久,便来到了奇正藏药工作,曾在一段时期内,专门负责给公司外来的宾客介绍藏医学的基础知识,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要讲解这80幅曼唐。
“三棵生命树的曼唐,是反映《四部医典》中《总则本集》的前三幅教学挂图,可以说张张华丽精美。曼唐上所画的藏医药的守护神、至高无上的医药良师药师佛,将浩繁深邃的藏医学,用形象生动、浅显易懂的方式呈现于世人,以便于人们的理解,便于藏医学的传承。”虽然王保现在只主要负责白玛曲秘藏药浴,但对这些曼唐,他还是如数家珍。
王保说,“比像学”是藏医学中的一大特点,比如过去在放血时,常采用刀口是一粒青稞的长度,在用药上,常采用一粒豌豆的重量等等。而对我们生命的比喻,也是如此,是用大树来进行比喻的。人的生命,便如同树的根、干、枝、叶等,透过生命树,能让我们全面而概貌地了解到藏医药学的医学理念和基本原理。
“三棵树,三棵树根、九支树干、四十七支树枝、两百二十四片树叶、两朵花和三颗果实,涵盖了我们人体生命从生理功能到病理变化,从诊病到治病,以及从现在到未来的方方面面”,王保说。
第一棵生命树,称之为“身体的正常状态和病因之树”。
“第一树描述的是人体的生理功能与能量物质之间,相互的关系及影响。这棵树分为两个枝干,你看,左边这个枝干由三组树枝,含有三大因素、七种物质、三种排泄物,来组合构成了人的生理功能。树底层的一组树枝,表达了三种构成人体生命运动能量物质的活动形态。蓝色叶片代表‘隆,即气或风的能量物质;黄色叶片代表了‘赤巴,即火的能量物质;白色叶片代表‘培根,即土和水的能量物质。人身体的形成、生长需要依赖这些最基本的能量物质,疾病的形成与生长也是如此。这三大因素是最初形成身体的因,以后也是形成疾病的因,最后更是疾病发展和造成人死亡的因,故而对人体生命来说至关重要。叶片上有或立或坐的人,人体上还绘出了三种能量物质的运作情形,三种能量物质各有五片树叶,分别表示出每个能量物质的五种生理区别。”
王保还介绍,第二组即中层的树枝,代表的是构成人体的七种有形物质:即乳糜、血液、肌肉、脂肪、骨骼、骨髓、精液七种。这组树枝之上的一组树枝画着小便、大便和流汗的人,这表达了人体的三种排泄物:尿液、粪便、汗液。总而言之,这棵树的左边枝干,讲述了三大能量物质在平衡的状态下,即可稳定身体的七种物质和三种排泄物,使之不发生不良的变化,这样会使人的身体正常,健康,无病。这棵树的树冠上,有两朵鲜艳盛开的大花,花瓣中央有七彩的果实。这两朵花代表没有病苦的健康和长寿。果实是佛理的体现,它供给我们精神和物质的健康,无疾无病时,我们便能凭身体和生命享受佛法、财富和安乐,也预备来生时再享有这些东西。
右边的树干,则表现的是人体的病理变化,树枝上的每一片叶子都象征着不同的疾病。第一个树枝表示病的根源,它说明人内心的痛苦、烦恼与生理不适都起因于人的无明和贪、嗔、痴等情绪;第二个树枝表现气候、饮食、行为和心理等因素,对人体健康以及人体能量增减的影响;第三个树枝表示疾病入侵人体的途径。其余的树枝中有表明隆、赤巴、培根三种物质能量与生活起居的关系的,有表明疾病的传播方式的,还有表明疾病的转变方式的。每一组树枝的表达都极为形象,叶片的绘制更是生动有趣,透过叶片可以清楚地知道人体脉管受能量物质干扰后出现的紊乱情形;跳舞的骷髅,表明因隆而起的骨骼受损;蹲踞排便的妇女,则表示因培根引起的排泄不畅。在这个树干上,同时还有能量物质的盛衰与生命阶段之间关系的描述:比如一只叶片上画着一个拄着拐杖的老人,则表明人到年老时体内的隆偏盛;一只叶片上画着一个采收稻谷的人,表示赤巴在秋天偏盛。对于死亡,其表述也很形象,因凶器致死、因热病而憔损、因患邪魔的病人,各有不同。在树干的最下面画着两片特别的树叶:一片上面是一个被烈火吞噬的妇人;另一片是一个被冰冷的蓝水包围的男性,这则表明了藏医学对疾病的总体分类:热症和寒症两大类。
第二棵生命树,叫做“藏医的诊断方法之树”。
“这棵树有三枝杆,第一枝是‘望诊之杆,表现的是藏医望诊中两大途径:舌诊和尿诊。舌诊是通过观察患者舌部,来判定三大能量物质与其内部器官的关系与状态,这种诊断方法与中医很相似,现在西医也采用这种方法;另一种方法是观察患者的尿液,这是藏医诊断的精典诊断手法,有经验的藏医通过尿液能诊断出400多种疾病,且精确度很高。
第二枝是‘触诊之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脉诊,但与中医的脉诊相比还是有较大的区别的,比如把脉的手位及手指,对应的脏腑都是不一样的。藏医的脉诊很传神,有很多精典的案例,例如可以根据亲属的脉相诊断患者的病症,通过患者的脉相可以断定患者确切的死亡时间以及断定腹中胎儿的性别等。
第三枝是‘问诊之杆,问诊就是医生询问患者病因、病源、患病部位、病症等特征,凭借交流与问答的方式进行诊断的方法。问诊是三诊中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王保向我们解释道。
第三棵生命树,则可以叫做“疾病的治疗方法之树”。“藏医学在疾病的治疗方面与现代医学差异较大,它不是简单地就病而治,而是针对患者的病情全面、系统地对患者进行治疗,所以这棵树有四枝杆。”
王保介绍,第一个杆为饮食之杆,用饮食来调理患者的健康,规定患者应食用或不应食用之食物;第二个杆为行为起居之杆,解说有利于患者康复的行为方式和生活环境,强调人与生存环境及大自然的和谐相应;第三个杆为药物之杆,解说不同草本药物、矿物质药物的方剂、功效及用法等;第四个杆为辅助治疗之杆,解说药浴、火灸、放血、按摩等外治疗法。
“藏医外治,讲求依据三因类型,对应治疗,即对‘隆性患者实施按油温灸法;对‘赤巴型患者实施排汗、放血、药浴;对‘培根型患者施以敷疗火灸等方法。藏医还极为强调用外治方法来实现养生保健,在《四部医典》第四部《后续本》中有论述:‘外治放血灸敷浴推拿,就如驱疾锋利之兵器,另外在《四部医典》前三续中,都有与保健相关的详细阐述。养生与保健贯穿于《四部医典》的始终,足见藏医把人体的预防保健放在驱病健体的重中之重。”
生命树中的藏医学说
在藏医学体系中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的三大学说组成了藏医学的核心理论:三因学说、五源学说、寒热学说。
三因学说认为:人体由三种因素构成。分别是“隆”、“赤巴”、“培根”。三因的平衡与偏盛或偏衰决定了人体的健康与否。
五源学说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体本身都是由五元素组成。分别为:土、水、火、风、空五种元素,故为五源。
寒热学说认为:人体疾病分为寒病、热病两大类。药物药性也分寒性和热性,用寒性药物治疗热病,用热性药物治疗寒病。
三大学说中五源里的“水、土”和三因中的“培根”相对应,“培根”又和寒热学说中的“寒”相对应,属于寒性。
五源中的“火”和三因中的“赤巴”相对应,“赤巴”又和寒热学说中的“热”相对应,属于热性。
五源中的“风”和“空”与三因中的“隆”相对应,属于中性。如遇寒则寒上加寒,遇热则热上加热。
三因学说认为,隆、赤巴、培根三大元素是构成人体生命的基础能量,也是维系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能量。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三者在人体内保持着协调和平衡的关系,如果三者当中任何一种元素出现兴盛、衰微,或者三者出现紊乱现象,则人体生理状况变为病态,分别出现隆、赤巴、培根病症。在治疗时,即对三者进行全面调理,使其恢复到平衡和谐状态,达到人体健康的水平。隆、赤巴、培根各有自己的特点,各有自己不同的功能,但它们之间又并非独立存现、互不相干,而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
隆是推动人体生命机能的动力,与生命活动的各种机能密切相关。它的性质与汉族中医的“气”很有些相似,但不完全一样。根据隆的不同机能和存在部位的不同,又可以把隆分成维命隆、上行隆、遍行隆、下泄隆、伴火隆五种,隆的特性有粗、轻、寒、微、硬、动六种。由于隆的特征及功用,凡是隆型的人,多身体略弯曲,甚至佝偻驼背,人较瘦削修长,面色偏浅灰或浅蓝色,关节常出响声。这种人喜欢谈笑,爱唱歌,也爱与人争吵甚至打架斗殴。身体抗力较差,易患感冒,平时则多喜吃带酸味、苦味的食物。
赤巴具有火热的性质,负责人体内脏腑活动的机能,具有中医“火”性的性质。这是一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火或热量,与病理上的邪火不同。根据赤巴存在的部位和具体功能的不同,赤巴又分成五种:消赤巴、变色赤巴、能作赤巴、能视赤巴、明色赤巴。赤巴的特性带有腻、锐、热、轻、臭、泻、湿几类。患有赤巴型的人,时常面色多红润,容易感到口渴、饥饿,头发发黄,体型和身材都属中等,人也聪明。但经常表现出自付与骄傲。
培根具有水和土的性质,它与人体内的津液、粘液及其他水液的物质和机能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也有人把培根译成痰或粘液,这里的“痰”是指正常生理状态下存在的正常物质,而非病理状态下出现的痰液。培根型的人,其特点是身体常发凉,感到虚冷,体型偏肥胖,面色多灰白。这种人喜欢酸食,其性情较开朗愉快,人较长寿、富有。
五源学说是指土、水、火、风、空五大元素,世间万物包括人体本身,都是来源于这五大元素,它们是一切有形世界即器世界及有情世界能源之根本,土、水、火、风四源是世界形成的功能物质,它们的存在、增长和运动又离不开“空”间。用四源物质与空之间的运动、演变、发展来诠释世界包括人体的结构和运动形式,便是五源学说。
五源理论巧妙地将无形物质与有形物质结合在一起,五源学说又详尽地、全面地阐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描述出了最原始的物质存在形式、增长方式、演变形态及其空间性等,深刻地将构成世界的基础能源展现于世。
藏医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一直与五源同源,藏族的先辈们,用五源的特性与共性来阐述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始终贯串于病理诊断、药理性质、治疗原则、治疗机制等当中。正如《四部医典》后续部中所述:“众生身由四源成,疾病缘由四源起,药物性味四源定,身病药皆四源生。”
五源学说是藏医药学理论体系的纲要,五种元素各有不同的属性和功能,土、水、火、风、空五元素,根据各自的特性相依相克,在同一个生命体中和谐共存,缺一不可。比如:水能使土凝结不离散离,但水也能冲土,水、土两元相依相克;同理,水能灭火,火能干水,水、火两元亦是如此;风遇水吹得水更寒,而风遇火则吹得火更烈,风元助纣为虐于水、火两源;而空则为四元的存在和运动场所或说空间。
藏医学的五源在人体上的应用,以组织胚胎学为例,藏医认为,人体最初形成的基本物质来源于父之精母之血,在胚胎发育阶段得以母体的营养而成形生长,在此关键阶段如五源不聚全,精血则不能受孕成胎。若此时缺土源,因没有“固而凝”的功能,精血虽相溶而不能成形、凝固;如缺水源,则缺乏聚拢的功能,精血只能变成软而浊的血肉团;如缺火源,胚胎不能分裂成熟;如缺风源,胚胎不能生长;如缺空源,胚胎没有长生发育的空间。
五源在藏药材的应用,土元为药物生长之本源,水元为药物生长的湿能,火元为药物生长的热源,风元为药物生长的动力,空元为药物生长提供空间,同样是缺一不可。按照所含五元成分的多寡,药物分成土性药、水性药、火性药、风性药、空性药五大类。
因此,五源学说,可以说是古代藏文化中一个朴素的哲学概念,是构成宇宙万物的要素,也是藏医学的理论根基,是构成人体的五种精微元素,人体的发病也是五源失去平衡的结果,治疗疾病的基本源理,也是对人体五源失去平衡的异常现象,恢复平衡协调以使其归复正常状态。
寒热学说是将太阳、月亮,火、水,热、寒,强、弱,锐、钝,外、内,上、下,雄、雌等许多既对立而又统一、相互关联而又矛盾的事物和现象的概念,皆概括于阴阳两方面之中。将一切趋于活动的、向上的、旺盛的、积极的、光亮的、温热的、外在的、向前的、明亮的、充实的、伸张的、开放的、外露的事物和现象都归类于阳(热)。将一切趋于静止的、向下的、减退的、消极的、阴暗的、寒凉的、内在的、向后的、暗晦的、虚空的、内藏的、凝聚的、闭阖的事物和现象都归类于阴(寒)。阴阳学说理论是古人认识和分析事物的一种方法和说理工具。藏医学应用阴阳所表示的对立斗争、依存互根、消长转化和阴阳的相对平衡等概念,来说明和解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药物方剂等内容,形成自己的一套学说,即为藏医寒热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