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流派,精彩纷呈;融合百家,繁荣学术

2016-03-11 18:27姜苗周平安贾海忠赵进喜张立山马淑然刘宁许继宗赵翘楚
环球中医药 2016年2期
关键词:源流流派传承

姜苗 周平安 贾海忠 赵进喜 张立山 马淑然 刘宁 许继宗 赵翘楚

100029 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姜苗);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呼吸热病科(周平安);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内科(贾海忠);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分泌科(赵进喜),针灸科(刘宁),呼吸科(张立山);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马淑然);解放军306医院中医科(许继宗);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赵翘楚)



中医流派,精彩纷呈;融合百家,繁荣学术

姜苗周平安贾海忠赵进喜张立山马淑然刘宁许继宗赵翘楚

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姜苗);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呼吸热病科(周平安);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内科(贾海忠);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分泌科(赵进喜),针灸科(刘宁),呼吸科(张立山);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马淑然);解放军306医院中医科(许继宗);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赵翘楚)

【摘要】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是中医学术的特色之一,客观上促进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完善和临床经验的总结。面对各具特色的流派,应追本溯源,重视传承,兼收并蓄,汲古今百家之精华,参现代医学之成果,在此基础上,融诸家之长,求创新,谋发展,促进中医学术的繁荣。

【关键词】流派;源流;传承;创新;学术脉络

中医学术的发展历程中,流派涌现,百家争鸣。在当今新形势下,面对疾病谱的变化,中医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看待不同流派的观点差异、融合各家之长、提高临床疗效,是我们亟待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期“铿锵中医行”,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协同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周平安名医工作站及北京中医药大学师承博士后流动站,组织专家围绕这个主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谨总结报告如下。

1流派纷呈,共促中医发展

姜苗主任医师:

中医流派是指源于或成熟于某一地区,在一定经济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有明确的传承脉络、且目前仍拥有传承人,具有独特的学术思想与独到的诊疗经验的中医文化和学术现象。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当代名老中医学术流派分析整理研究”提出了中医学术流派划分的6个标准:(1)有学术代表人物;(2)有学术传承人;(3)有清晰学术传承脉络;(4)有理论或技术的创新;(5)有代表著作;(6)有临床实践与显著疗效。早在清代纪晓岚就提出“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的观点;任应秋教授主编的《中医各家学说》更将古今百家划分为医经、经方、河间、易水、伤寒、温热和汇通学派等7个主要的学术流派;也有按照地域划分流派者,如新安学派、孟河学派等,各具特色。另外,学派中常可衍生出分支学派,如河间学派衍生出了攻邪派和滋阴派;易水学派衍生出补土派、温补派及扶阳派;伤寒学派分为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和辨证论治派等。

赵进喜教授:

中医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与中医学的自身特点有关。著名中医文化传播学者毛嘉陵先生对中医有如下定义: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先人创造的,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指导下,采用“以外揣内”“象思维”思维方式,采用天然药物和自然手段,“个体化”综合防治疾病的知识体系。“象思维”模式决定了对于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可产生不同的认识。当不同的认识汇集到一定程度,再加上时间、地域和师承授受等因素,就逐渐形成了不同流派。不同流派各有特点,或发挥《内经》提出创新性学说,或针对临床问题形成特色技术,客观上促进了中医学术的发展。

2各有千秋,尤重追本溯源

张立山教授:

对于流派,首先要明确“源”“流”的关系问题。《内经》和《伤寒》是公认的“源”,对于流派的传承与学习应该从“源”上开始。具体到方药,就是要宗仲景。后世各家,从金元四大家,到张景岳,再到清代温病大家,无不推崇《伤寒》。经方历经千年而疗效依然卓著,这是“源”;后人学习《伤寒》,“识其法,不泥其方”,这是“流”。叶天士善用经方,从《伤寒》的苓桂剂中发展出苓桂杏苡汤;吴瑭的诸承气汤,也是对《伤寒》承气法的传承。争论“温病”和“伤寒”孰高孰低是不必要的,要从“源”和“流”的角度上来理解这个问题。

刘宁博士:

中医的学术流派各有千秋,没有必要互相攻击。就“伤寒”和“温病”而言,就有很强的互补性。《伤寒论》“详于寒而略于温”,于是后有刘完素的“寒凉派”及清代温病学的兴起,正可补前之不足。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景源教授长期从事温病学的研究,但临床上也常用经方。实践证明,伤寒与温病是可以相互结合、共同指导临床的。

赵进喜教授:

应在还原真实历史的基础之上来探讨流派之争。《伤寒论》所论“伤寒”应为广义伤寒,包括感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伤寒论·序》中“余宗族素多……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及《小品方》“云伤寒是雅士之辞,云天行温疫是田舍间号耳”都可证明。“伤寒表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中的“伤寒”就可能是风寒化热,亦可能是直接伤于温疫之邪,而后世也用白虎汤来治疗乙脑。故伤寒理法适用于温病,只是尚显粗糙,而温病学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理论及治法,则更为细致具体,并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如《伤寒论》曾提及“太阳温病”和“太阳风温”,但治法未明,而吴鞠通创制银翘散,正是补伤寒之未备。因此伤寒与温病实为“源”“流”关系,而非并列关系。事实上,伤寒温病之争实指通俗伤寒派与温病学派之间存在的分歧,温病学派提出用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来治疗温病,而通俗伤寒派则认为六经辨证已然是详备之法,无须另立他说。

3学习运用,贵在尊重包容

贾海忠教授:

应以历史的观点和欣赏的态度去看待各个流派,尊重流派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包容流派间的差异。这是由于中医学术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各流派在中医学术发展过程中都承担着相应的历史作用。《内经》之前的各流派,是作为素材参与了中医理论构架的形成;后世的诸流派,则是对中医理论某个方面的精细化或系统化。具体到学习各流派时,只有做到清空头脑、摒除成见、虚心学习、临床实证,才能够真正领会各家之奥妙所在。

许继宗主治医师:

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独立的体系,各有特色和擅长,但在本质有共同的根源。就像电脑可选择的操作系统很多,且每个系统都各有特色,但程序经过解码之后,就都归于一阴一阳的二进制语言。所以在学习各个流派时,首先就要了解各个流派的特点和擅长。包容地学习各流派,不能将其混为一谈,而是要站在更高的高度上去把握,即要学会适时地、有选择地运用不同流派的知识来解决实际临床问题。就像当一台电脑安装了多个操作系统,就需要设置引导区,以便根据工作的需要做出恰当地选择。

4传承是基础,创新求发展

赵进喜教授:

面对各具特色、各有价值的学术流派,要首重传承。只有在将各流派的思想传承下来的基础之上,才能去谈交融,谈发展,谈创新。

张立山教授:

“传承”涉及到以下两方面:“传”,为师者要能授业传道;“承”,为徒者要有能力去承接。两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做好传承工作。同时在传承上也要勿忘“源”“流”关系,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也是来源于《内经》《伤寒》等经典,因此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加深对经典的理解才能更好地进行传承。

马淑然教授:

在传承过程中,面对流派众多、辨证思路庞杂的情况,应简化各种辨证思路以便临床运用。目前很多疾病都是由复杂病理因素所导致,经常是虚实夹杂、寒热错杂,故可将各种辨证思路简化为“辨病理因素”的方法,即辨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盛衰。根据辨得的病理因素来组方,能够做到多靶点调节失衡机体。

周平安教授:

讲传承,也要重视医德的传承,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固有一死,所以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去追求人生的价值,作为大夫,就是要多做有益于病人的事情。把理想落脚到实践之中,就是要追求临床疗效的不断提高。面对一个疾病,结合西医核心的病理知识,可以深化对于疾病的认识;了解西医的先进技术,可以拓宽治疗的思路和手段。这样在临床上就能超越中医单纯“辨证论治”的层次,取得更好的疗效,因此要在继承前人思想精华的基础上,补其不足,最终有所创新和发展。以治疗流感重症引起肺部感染为例,其基本的治疗方针是解毒清热。这是受吴又可《瘟疫论》“邪为本,热为标,结粪又其标也”的提示,以流感病毒为“本”,而发热、炎性渗出以及血性痰、结粪等都是“标”,所以把“解毒”放在第一位。而当并发肠麻痹、肠梗阻,甚至出现肠功能衰竭时,汤药难进,针对这种危重的情况可采取“高位直肠滴灌”的办法来治疗。滴灌方由生黄芪、生大黄、蒲公英、桂枝和煅龙牡组成。从现代药理研究的角度来讲,黄芪能够产生类似于干扰素的物质,抗感染的能力很强。中医上讲黄芪扶正,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生大黄凉血活血,能抗感染、刺激胃肠蠕动。蒲公英清热解毒,治痈,通利二便。桂枝,温通血脉,由于此时胃肠黏膜通常处于瘀滞状态,桂枝能起到改善肠道微循环的作用,还能改善肾脏供血,增加尿量。煅龙牡可镇惊安神、平肝潜阳,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呈弱碱性,此处使用煅龙牡的最主要目的是要改善肠麻痹后常出现的酸中毒状态,也可用5%的碳酸氢钠溶液10毫升替代。诸药合方,最终通过通利二便来达到解毒的目的,实践证明应用此法明显地提高了临床疗效。所以将古人所讲与现代医学的知识、技术相联系,可以更全面而深刻地认识疾病,可以提出更可靠的治疗方案,提高疗效。

5打好基本功,融诸家之长

周平安教授:

临床实际问题之复杂,并非凭借三言两语就能讲得透彻,也绝非依靠某一个流派就能完全解决。因此对于各流派,凡是先进的、优秀的、能提高临床疗效的,都要拿来学习,正所谓“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中医方面,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和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要在熟悉四大经典的基础上,学习传承历代名家的精华;另一方面,要学好西医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现代科学知识来充实武装中医的知识,“西为中用”,为临床疗效服务。以我自身为例,对于热病的治疗,我受热病大家董建华教授影响很大;对于内科杂病的治疗,印会河教授的《中医内科新论》的许多临床效方,我都熟记在心,至今常用;我还强调重视中药药理研究对于临床的意义,我在从事临床工作多年后选择攻读颜正华教授的中药药理学研究生,获益匪浅;我临床常用“芪银三两三”,是受宋孝志教授影响,宋孝志教授用于治疗过敏性皮肤病、关节病等,我接受过来,用于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三两三”由生黄芪、金银花、当归、甘草组成,但临床上变化出的种类有很多。比如由于蒲公英能健胃,现代药理研究又得出其有杀灭幽门螺旋杆菌的作用,故以公英易银花,便形成“芪英三两三”,我临床常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姜苗主任医师:

周平安教授曾说自己不属于任何流派,但若非要定义,不妨称为“衷中参西创新派”。将中医传统本草学和现代中药药理学相结合是周老师临床遣方用药的一个重要的特色。由于一直从事热病及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周老师对温病的系列著作都有很深的研究,对于《内经》《伤寒》《金匮》等经典也都很熟悉。周老师卓越的临床疗效来自于他的刻苦钻研和不断的临床实践,在学术上吸纳百家,也包括现代医药学的知识,并加以融会贯通、在临床上创新性的应用。

贾海忠教授:

青年中医学子,在学习之初便从流派入手,是难以了解中医学术全貌的,易犯“夜郎自大”的错误。因此中医教育首先要进行通识的基础教育,如古人学习时,要先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但到一定的程度后,就需要重视中医学术流派的教育,即在通识的基础上,学习和传承各家流派,最终形成个人的特色。

赵进喜教授:

要在学好四大经典的基础上再谈流派学习。实际上随着临床实践经验的逐渐丰富,今后可能就会不自觉地走向某些流派。周平安教授谦虚地不称门派,这实际是周老对于流派的一种高屋建瓴的认识,其背后是长年来苦读经典的功夫和扎根临床的实践。因此面对各流派,包括现代医学的知识技术及现代药理研究成果,要有包容的态度,着眼临床实际,“衷中参西”。秉承着“崇仲景而师百氏”的态度,我自封“经验方派”,重视成方的运用。“经验方”包括经方、时方,也包括民间验方,就是要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最终达到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

6结语

中医流派精彩纷呈,各流派间的争鸣客观上推动着中医学术的不断发展。流派各具特色,要以包容和尊重的心态看待各家流派,才能开拓眼界,博采众长。对于中医流派的学习,应首重传承,追本溯源,夯实基础。在继承的基础上,融合百家之长,包括现代医学的成果,在临床实践中加以创新和发展,促进中医学术的繁荣。

周平安教授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师承博士后合作导师,主任医师。我国著名呼吸病、热病、疑难病专家,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薪火传承名医工作站名医,中央保健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姜苗主任医师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师承博士后,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师从陈信义教授、周平安教授。

贾海忠教授简介

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内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二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是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史载祥教授的学术继承人。

赵进喜教授简介

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工作站指导老师。师从中医内科学家王永炎院士、肾病糖尿病专家吕仁和教授和肾脏病理专家魏民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科教研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内科内分泌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吕仁和教授学术继承人。

张立山教授简介

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肺病学后备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学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理事。

马淑然教授简介

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系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五脏应时”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国家第三批名老中医刘燕池教授学术继承人。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仲景医学分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美容专业委员会理事。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理事。

刘宁博士简介

中医内科学博士,针灸推拿学硕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主治医师,第五批国家级名老刘景源教授学术传承人,刘景源名医工作室负责人,世界中医药学会经方委员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学会理事。

许继宗主治医师简介

硕士,中国人民解放军306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

(本文编辑: 蒲晓田)

(收稿日期:2015-12-09)

【中图分类号】R-0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6.02.006

作者简介:姜苗(1974- ),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师承博士后。研究方向:周平安教授经验传承。E-mail:doctorjiang@139.com

【编者按】中医学本于岐黄,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医家辈出,由于中医学独特的师徒传承方式,以及地域、时代的差异,众医家兼容并包,又各有所长,在学术上各领风骚、独树一帜,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发展至今形成了中医学“一源多流”的学术及文化特色。中医流派是历史的产物,也是中医魅力与活力的体现,历史上为中医学术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015年11月25日第14期铿锵中医行学术沙龙邀请名老中医周平安教授以及众医家学者,围绕“中医流派”各抒己见、各述所长。现代中医学者如何看待流派?又是如何从中医各流派中汲取精华、用之临床?从此次沙龙中读者或可窥见一斑。

·铿锵中医行·

猜你喜欢
源流流派传承
《源流》前进
赵建忠《红学流派批评史论》序
水痘源流考
“啸”的源流
容轩读印——明代流派印(下)
“干” 字源流浅析
关于戏曲流派概念及推出新流派的思考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论京剧表演新流派的创立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