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原农区生态屏障建设布局及树种配置主要模式初探

2016-03-11 16:57郑安平
河南林业科技 2016年3期
关键词:林带纯林廊道

郑安平



河南省平原农区生态屏障建设布局及树种配置主要模式初探

郑安平

(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郑州 400045)

针对河南省平原农区生态屏障不同类型区及各区发展方向,提出林业生态屏障建设布局。在统一布局的基础上,分别给出各区不同的树种配置主要模式,为河南省平原农区林业生态屏障建设指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

平原农区;生态屏障;建设类型区;发展方向;布局;树种

生态屏障是绿色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实现粮食安全这个长期战略问题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平原农区生态屏障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加快平原农区生态屏障建设,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客观要求,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1]。

1 河南省平原农区生态屏障建设

1.1 平原农区生态屏障建设类型区划

河南省土地总面积16.7万km2。全省海拔低于200 m的平原和盆地约 9.3万km2,占河南省总面积的55.7%。河南平原按照连片平原面积占全县(市、区) 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划分为平原县、半平原县、部分平原县3 类。全省共涉及120个县(市、区),其中平原县(市、区)88个,半平原县19个,部分平原县13个[2]。

2012年8月由河南省林业厅负责的“河南省平原农区生态屏障建设研究”顺利结项,课题组经过深入调查、反复论证,依据气候和地貌因素、土壤和植被差异、人为活动强烈程度、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生态环境敏感程度差异性等,将河南省平原农区生态屏障建设类型分为5种,即黄河和海河平原防风固沙工业原料林区,涉及安阳、濮阳、鹤壁、新乡、焦作等所辖28个县市区;黄河下游湿地区,涉及新乡、郑州、开封等所辖13个县市区;黄泛区沙化土地农田防护一般用材林区,涉及郑州、开封、商丘、周口、许昌等所辖22个县市区;淮河平原低洼易涝一般用材农田防护林区,涉及许昌、漯河、周口、平顶山、驻马店、信阳等所辖32个县市区;南阳盆地一般用材农田防护林区,涉及南阳所辖的7个县市区[3]。

1.2 各生态屏障建设类型区发展方向

1.2.1黄河和海河平原防风固沙工业原料林区

该区地处华北大平原的中南部,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多为人工植被,自然植被仅有草本。发展方向以防风固沙林、工业原料林建设为重点,积极治理沙化和荒漠化,发展林纸一体化项目。适当发展当地富有特色的经济林、花卉、陆生野生动物产品等非木材林业资源。同时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湿地保护,建设黄河沿岸及故道森林生态旅游区。

1.2.2黄河下游湿地区

发展方向是加强和完善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形成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大力营造环境防护林、风景林、自然保护区林等特用林,适当发展经济林和花卉种植,依托当地丰富的湿地资源,积极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与休闲服务业。

1.2.3黄泛区沙化土地农田防护一般用材林区

发展方向是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着力培育一般用材林,发展当地富有特色的枣、梨、花卉种植等非木材林业。同时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现有森林资源及湿地的保护,积极治理沙化土地。

1.2.4淮河平原低洼易涝一般用材农田防护林区

发展方向是以一般用材林、农田防护林建设为重点,在条件适宜地区发展特色经济林和花卉苗木。同时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湿地保护。

1.2.5南阳盆地一般用材农田防护林区

发展方向是以一般用材林和农田防护林建设为主体,发展以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在条件适宜地区发展名特优经济林、苗木花卉。

2 林业生态屏障建设布局

林业生态屏障建设布局包括骨干林带、农田林网、农林间作、防护片林及城镇和乡村居民点绿化等[4]。

2.1 骨干林带

以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创造自然化的物种丰富的景观结构,建设优美的游憩场所等为目标,沿着平原农区的大河干流和主要支流布设骨干林带,具有连通性和区域性特点。骨干林带设计乔木树种宜8~20 行,灌木树种宜2 行,林带宽度宜20~100 m[4]。

2.1.1绿色河流廊道

以控制水土流失,防风和调节局部小气候,为野生动植物繁衍传播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过滤农用杀虫剂、除草剂和农药等污染物为目标,沿着大河的二级支流、支渠布设绿色河流廊道。根据斯坦布卢姆(Stein blums)[5]等提出河岸植被的宽度应在23~38 m。一般认为,河流植被的宽度在30 m以上时就能有效地发挥上述功能,据此确定沿着大河二级支流、支渠布设绿色河流廊道每侧的宽度为30~40 m。此外,以防风和调节局部小气候为目标,沿着三级支流、斗渠布设每侧宽度为4~8 m的自由林带[5]。

2.1.2绿色道路廊道

以防风和调节局部小气候,为动植物迁移和传播提供有效的通道,过滤农药和汽车污染物等为目标,沿着铁路、高速公路布设绿色道路廊道。根据斯坦布卢姆[5]等的研究,至少30 m的宽度才能有效地发挥上述功能,据此确定沿着铁路、高速公路布设绿色道路廊道每侧的宽度为30~40 m。此外,以防风和调节局部小气候为目标,沿着国道、省道、县乡道路布设每侧宽度为5 m的自由林带[6]。

2.2 农田林网

由主林带与副林带纵横交错地配置在农田上的众多网格组成的农田防护林。林带结构设计可通过造林树种选择、乔灌草搭配实现,并可适时采用补植、合理间伐和修枝等措施进行调节。林带间距主林带宜200~500 m,副林带宜400~1 000 m,网格面积8~50 hm2。林带宽度主林带宜5~10行,副林带宜4~8行[4]。

2.3 农林间作

在农田实行林木和作物间种,使农作物受到抗性较强的乔灌木庇护,减轻农业自然灾害的危害。农林间作根据土壤条件、自然灾害情况,一般分为以林为主、以粮为主、林粮并重三种类型。间作模式主要有农桐间作、农杨间作、农条间作、农经间作等。

2.4 防护片林

以片状分布为主要特征,发挥保护农田作用,面积0.067 hm2以上的林地。可以在主要道路沿线、城市出入口栽植防护片林,大面积增加绿量。

2.5 城镇和乡村居民点绿化

2.5.1环城和围村镇林带

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开辟大量绿色空间,丰富城市景观,满足城市居民休闲游憩等为目标,在省辖市城区周围布设环城林带。克萨提(Csuti)提出廊道宽度的重要性在于森林的边缘效应可以渗透到廊道内一定的距离,理想的廊道宽度依赖于边缘效应的宽度,通常情况下,窄于1 200 m的廊道不会有真正的内部生境[6],据此确定省辖市城区周围环城林带宽1 200 m以上。县城周围环城林带宽600 m以上[7]。村镇周围布设30 m以上的防护林带。

2.5.2城区绿色廊道

城区绿色廊道包括绿色河流廊道和绿色道路廊道。以提高整个城市气候的质量,减少城市热岛效应,为野生动植物繁衍传播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控制水土流失、净化水质、消除噪声和控制污染,为居民提供游憩休闲场所等为目标,沿着城区主河道和主干路布设绿色廊道。车生泉[8]研究认为,河流植被的宽度30 m以上时,就能有效地起到降低温度、提高生境多样性、增加河流中生物的食物供应、控制水土流失、河床沉积和有效地过滤污染物的作用。据此确定沿着城区主河道和主干路布设绿色廊道每侧的宽度为30~40 m。沿着城区其他河流和道路布设绿化带,河流和道路每侧绿化带的宽度为4~8 m[9]。

3 树种选择及主要种植模式

3.1 主要造林树种

平原农区生态屏障以防护林为主,树种选择应该遵循防护林树种选择的一般原则:树种选择应做到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引进外来优良树种;生长迅速、树体高大、枝叶繁茂,以便较早地发挥防护效益,延长防护距离;寿命长、生长稳定,能够长期发挥作用,减少更新次数;抗风力强、不易风倒和风折,水平根不过分伸展,以减少胁地和遮地面积;与农作物无共同病虫害;树种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能生产木材和其他林副产品。风害较轻的非重点防护区域,可选择生态经济型树种或用材树种营建经济防护型或用材防护型林带;城市、村镇附近及通道等特殊区域,可适当增加景观树种。在不同区域应根据具体环境状况采用不同的树种配置。

主要乔木树种有水杉、侧柏、杉木、杨树、泡桐、旱柳、垂柳、枫杨、刺槐、白榆、法桐、栾树、国槐、臭椿、楝树、白蜡、楸树、核桃、枣、柿、梨等,灌木树种有锦鸡儿、柠条、沙柳、杞柳、沙棘、紫穗槐等。

3.2 树种配置主要模式

3.2.1黄河和海河平原区生态屏障树种配置主要模式

3.2.1.1 速生杨、泡桐片林

泡桐纯林可采用4 m×4 m、5 m×5 m或6 m×6 m的株行距。杨树纯林可采用2 m×4 m 或3 m×5 m株行距。适宜骨干林带、农田林网、防护片林、环城和围村镇林带等生态屏障。

3.2.1.2 核桃、柿树或枣树纯林

为了增加生态屏障的经济效益,可营造核桃、柿树或枣树纯林,株行距3 m×4 m或5 m×6 m,适宜防护片林、绿色河流廊道、围村林带等生态屏障。

3.2.1.3 杨树或泡桐与刺槐混交

混交方式为行间、带状或块状,带状混交每个树种3~5行,块状混交每个树种30~50 m2,杨树株行距2 m×4 m 或3 m×5 m,泡桐株行距4 m×4 m或5 m×6 m,刺槐株行距1 m×2 m 或2 m×2 m。适宜绿色河流廊道、绿色道路廊道、环城和围村镇林带等生态屏障。

3.2.1.4 杨树或泡桐间作造林

农林间作宜南北走向,行数以一行为主。农桐间作以桐为主型,株距宜4 m,行距6~10 m;以农为主型,株距宜4~6 m,行距50~70 m;桐农并重型,株距宜4~6 m,行距10~40 m。农杨间作以杨为主型,株距宜2~4 m,行距8~10 m;以农为主型,株距宜2~4 m,行距20~50 m;桐农并重型,宽窄行栽植,株距宜2~3 m,行距窄行2~4 m,宽行8~50 m。

3.2.1.5 法桐、银杏、臭椿、杜仲、白蜡纯林或与连翘、爬地柏等混交

法桐、银杏、臭椿、杜仲、白蜡等乔木纯林株行距2 m×3 m 或4 m×5 m,乔木与连翘、爬地柏等灌木混交采用行带状,1行乔木树种与3~5行灌木混交,乔木株距2~4 m,灌木株行距1 m×1 m 或1 m×2 m,适宜城区绿色廊道。

3.2.2黄河下游湿地区生态屏障树种配置主要模式

3.2.2.1 杨树与柳树混交

混交方式为行间、带状或块状,带状混交每个树种3~5行,块状混交每个树种30~50 m2,杨树株行距2 m×4 m 或3 m×5 m。适宜骨干林带、绿色河流廊道、绿色道路廊道、环城和围村镇林带等生态屏障。

3.2.2.2 杨树或柳树与紫穗槐或柽柳混交

混交方式为行带状,1行乔木树种与3~5行灌木树种混交,杨树和柳树株距2~3 m,紫穗槐和柽柳株行距1 m×1 m或1 m×2 m,适宜骨干林带、绿色河流廊道、绿色道路廊道、环城和围村镇林带等生态屏障。

3.2.2.3 梨树、桃树、杏树纯林

为了增加生态屏障的经济效益,可营造梨树、桃树或杏树纯林,株行距3 m×4 m 或4 m×5 m,适宜骨干林带、绿色河流廊道、围村镇林带等生态屏障。

3.2.2.4 法桐、白蜡、栾树、臭椿纯林或与金银花、夹竹桃等混交

法桐、苦楝、栾树、臭椿等乔木纯林株行距 2 m×3 m 或4 m×5 m。乔木与灌木混交采用行带状,1行乔木树种与3~5行灌木混交,乔木株距2~4 m,灌木株行距1 m×1 m或1 m×2 m,适宜城区绿色廊道。

3.2.3黄泛区沙化土地生态屏障树种配置主要模式

3.2.3.1 杨树与刺槐混交

混交方式为行间、带状或块状,带状混交每个树种3~5行,块状混交每个树种30~50 m2,杨树株行距2 m×4 m或3 m×5 m,刺槐株行距1 m×2 m 或2 m×2 m。适宜骨干林带、绿色河流廊道、绿色道路廊道、环城和围村镇林带等生态屏障。

3.2.3.2 杨树、楸树或泡桐与紫穗槐混交

混交方式为行带状,1行乔木树种与3~5行紫穗槐混交,杨树和楸树株距2~3 m,泡桐株距4~5 m,紫穗槐株行距1 m×1 m或1 m×2 m,适宜骨干林带、绿色河流廊道、绿色道路廊道、环城和围村镇林带等生态屏障。

3.2.3.3 梨树、苹果或枣树纯林

为了增加生态屏障的经济效益,可营造梨树、苹果或枣树纯林,株行距3 m×4 m或5 m×6 m,适宜骨干林带、绿色河流廊道、围村镇林带等生态屏障。

3.2.3.4 法桐、苦楝、臭椿、楸树纯林或与黄杨、石楠等混交

法桐、苦楝、臭椿、楸树等乔木纯林株行距 2 m×3 m或4 m×5 m,乔木与黄杨、石楠等灌木混交采用行带状,1行乔木树种与3~5行灌木混交,乔木株距2 m~4 m,灌木株行距1 m×1 m或1 m×2 m,适宜城区绿色廊道。

3.2.4淮河平原区生态屏障树种配置主要模式

3.2.4.1 杨树与刺槐混交

混交方式为行间、带状或块状,带状混交每个树种3~5行,块状混交每个树种30~50 m2,杨树株行距2 m×4 m或3 m×5 m,刺槐株行距1 m×2 m 或2 m×2 m。适宜骨干林带、绿色河流廊道、绿色道路廊道、环城和围村镇林带等生态屏障。

3.2.4.2 枫杨或柳树与紫穗槐混交

混交方式为行带状,1行乔木树种与3~5行紫穗槐混交,乔木株距2~3 m,紫穗槐株行距1 m×1 m或1 m×2 m,适宜骨干林带、绿色河流廊道、绿色道路廊道、环城和围村镇林带等生态屏障。

3.2.4.3 水杉(落羽杉、池杉)纯林或与杞柳、夹竹桃等混交

混交方式为行带状,1行乔木树种与3~5行灌木混交,乔木株行距2 m×3 m或3 m×4 m,灌木株行距1 m×1 m或1 m×2 m,适宜骨干林带、绿色河流廊道、绿色道路廊道、城区绿色廊道、环城和围村镇林带等生态屏障。

3.2.4.4 梨树、桃树或柿树纯林

为了增加生态屏障的经济效益,可营造梨树、桃树或柿树纯林,株行距3 m×4 m或4 m×5 m,适宜骨干林带、绿色河流廊道、围村镇林带等生态屏障。

3.2.4.5 法桐、银杏、喜树、白玉兰、广玉兰纯林或与夹竹桃、红叶小檗等混交

法桐、银杏、喜树、白玉兰、广玉兰等乔木纯林株行距2 m×3 m或3 m×4 m,乔木与夹竹桃、红叶小檗等灌木混交采用行带状,1行乔木树种与3~5行灌木混交,乔木株距2~4 m,灌木株行距 1 m×1 m或1 m×2 m,适宜城区绿色廊道。

3.2.5南阳盆地区生态屏障树种配置主要模式

3.2.5.1 楸树与刺槐混交

混交方式为行间、带状或块状,带状混交每个树种3~5行,块状混交每个树种30~50 m2,楸树株行距2 m×4 m或3 m×5 m,刺槐株行距1 m×2 m 或2 m×2 m。适宜骨干林带、绿色河流廊道、绿色道路廊道、环城和围村镇林带等生态屏障。

3.2.5.2 杨树、杜仲或香椿与紫穗槐混交

混交方式为行带状,1行乔木树种与3~5行紫穗槐混交,乔木株距2~3 m,紫穗槐株行距1 m×1 m或1 m×2 m,适宜骨干林带、绿色河流廊道、绿色道路廊道、环城和围村镇林带等生态屏障。

3.2.5.3 泡桐、杨树纯林或与龙须草间作

间作方式为行带状,1行乔木树种与10~20行龙须草间作,乔木株行距2 m×3 m或3 m×4 m,龙须草每亩3 000蔸,每蔸8苗。适宜骨干林带、绿色河流廊道、绿色道路廊道、城区绿色廊道、环城和围村镇林带等生态屏障。

3.2.5.4 枣树、梨树或桃树纯林

为了增加生态屏障的经济效益,可营造枣树、梨树或桃树纯林,株行距3 m×4 m或4 m×5 m,适宜骨干林带、绿色河流廊道、围村镇林带等生态屏障。

3.2.5.5 樟树、冬青、女贞、广玉兰纯林或与月季、夹竹桃、金银花等混交

樟树、喜树、女贞、广玉兰等乔木纯林株行距2 m×3 m或3 m×4 m,乔木与月季、夹竹桃、金银花等灌木混交采用行带状,1行乔木树种与3~5行灌木混交,乔木株距2~4 m,灌木株行距1 m×1 m或1 m×2 m,适宜城区绿色廊道。

[1]杨朝兴. 切实提高平原农区生态屏障支撑能力[J]. 中国国情国力,2013(2):28-29.

[2] 杨俊峰,常荣涛,魏红义. 河南省平原区林业生态屏障建设分析与评价[J]. 河南林业科技,2013(1):45-47.

[3]杜君,李行. 林业专家建议:五大分区构筑平原农区生态屏障[N]. 河南日报,2012-08-24.

[4] GB/T 50817-2013. 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规范[S] .

[5] Steinblums, I. J., Froehlich,H. A. and Lyons, J. K.,1984. Designing stable buffer strips for stream protection. J.For. 82:49-52.

[6] DB 33/T—2011. 农田防护林建设技术规程[S] .

[7] Csuti. C., Canty, D., Steiner,F. and Mack, N.1989. Apath for the Palouse: an example of conservation and recreation planning. Landscape Urban . Planning,17:1-9.

[8]车生泉. 城市绿色廊道研究[J]. 城市生态研究,2001,25(11):44-48.

[9] CJJ75—97.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S].

(责任编辑:王文彬)

2016-04-17

S 718.55+1

B

1003-2630(2016)03-0025-04

猜你喜欢
林带纯林廊道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鹰潭市绿色廊道景观格局探究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心中无戒堕深渊
挪用公款8700万的“一把手”
打造珍贵彩色林带 建设浙中生态廊道
长城廊道能使陕西旅游更丰富多彩吗
公路绿化带降噪效果初步研究
农田防护林规划的原则和依据基本情况分析
上海市郊沿海防护林防护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