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汉云
儿童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徐汉云
目的 探讨儿童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以20例儿童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症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诊断指标检查结果。结果 本组20例患儿均临床表现出肝脾淋巴结肿大、反复发热、呼吸道感染、黄疸等症状;对其实施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血细胞出现进行性减少,凝血功能检测指标出现异常,乳酸脱氢酶等酶类指标增高,EB病毒DNA拷贝数明显提升。所有患儿骨髓细胞学检查,均显示出现吞噬血细胞现象。结论 临床上对儿童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症进行诊断时,需综合考虑患儿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提升临床诊断准确率,尽早实施对症治疗,改善患儿预后。
儿童;EB病毒;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症
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疱疹病毒,EB病毒能导致患儿出现多种疾病[1]。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在儿童时期,EB病毒原发性感染表现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有50%[2]。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自限性淋巴增殖性疾病,主要是因EB病毒造成的。现阶段,儿童出现EB病毒感染的概率不断提升,且临床表现不一,部分患儿甚至演变为EB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症,增加患儿死亡率。为进一步深化对儿童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症临床特征的研究,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例儿童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症患儿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以2008年1月~2015年1月江西省儿童医院收治的20例儿童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症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符合《血液学诊断及疗效标准》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标准,以及2004年国际组织细胞学会制定的噬血细胞综合症诊断标准[3]。30例患儿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10个月~10岁,平均年龄(5.1±3.0)岁;病程5~20 d,平均病程(12.5±3.2)d。
1.2 方法 所有患儿治疗前均采集血液标本,对其实施EB病毒抗体检测、全血细胞分析、凝血功能检测、生化指标检测、EB病毒抗体、骨髓细胞学分析、EB-DNA检测等常规实验室检查。所有患儿均以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2004方案进行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将收集到的数据以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本组患儿临床特征分析 本组20例患儿首发症状均为发热、咳嗽,发热持续7 d以上,且体温保持在38℃~40℃。发热3~5 d出现皮疹。体检结果显示扁桃体红肿,眼睑浮肿。病程中,16例患儿出现肝脾进行性增大,肝脏达肋下4~7 cm。所有患儿均临床表现出肝脾淋巴结肿大、反复发热、呼吸道感染、黄疸等症状。
2.2 本组患儿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 本组20例患儿均表现出全血细胞减少,且随着病情的进展而加重。其中,白细胞(3.0~3.8)×109/L,中性粒细胞(0.12~1.30)×109/L,淋巴细胞58%~90%,中性细胞14%~39%,红细胞(2.15~3.50)× 1012/L,Hb为58~85 g/L,血小板5~65×109/L。
EB-DNA检测显示EB病毒DNA拷贝数为500~550拷贝/mL(正常范围为<500拷贝/mL)。
EB病毒抗体检查结果显示,13例患儿出现EB病毒相关
IgG抗体,包括8例衣壳抗原IgG,5例核心抗原IgG;7例患儿均出现衣壳抗原IgM抗体。
骨髓细胞学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儿均出现吞噬血细胞现象,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噬血细胞数量1.5%~7.5%。生化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儿乳酸脱氢酶等酶类指标增高,其中,乳酸脱氢酶450~1 980 IU/L,谷丙转氨酶150~430 IU/L,甘油三酯3.2~7.0 mmol/L。凝血功能检测指标出现异常(D-二聚体阳性)。
2.3 临床治疗 4例患儿在完善骨髓细胞学检查后,实施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辅以1.0 g/kg丙种球蛋白静脉冲击治疗,持续治疗2 d。加用15~30 mg/kg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取得较好临床效果。另外16例患儿实施联合化疗:6 mg/kg环孢素A;150 mg/m2足叶乙苷,2次/周;持续治疗2周后改为1次/周。本组20例患儿治疗时间为25~40周,平均治疗时间为(32.4±1.6)周。治疗后随访12个月,本组20例患儿中,4例自动放弃或转院治疗,10例存活,6例死亡。存活的10例患儿中,6例痊愈,4例处于化疗间歇期。
EB病毒是临床上常见的能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广泛感染的疱疹病毒,儿童和青少年为该病毒易感人群[4]。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当前国内3~5岁儿童中,有90%以上的患儿抗EB病毒衣壳抗原-IgG呈现阳性[5]。而EB病毒感染与再生障碍性贫血、霍奇金淋巴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当前临床上尚未具体明确儿童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症的发病机制。以往多认为该病主要是因EB病毒感染造成的反应性、进行性、良性的增生性疾病。但是,近年来,随着临床上对儿童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症研究的逐渐深入,有学者在儿童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症患儿T细胞中检测到抗原受体β及γ基因单克隆重排[6]。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儿童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症也并非都是反应性的,且恶性增生可能存在。除此之外,儿童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症的发病机制还包括EB病毒感染后出现的细胞因子异常高分泌和免疫功能紊乱现象。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机体出现淋巴细胞功能异常现象。在儿童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症患儿中,其骨髓因受到细胞因子的抑制,提升了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从而致使血液中血细胞含量逐渐减少。此外,过多释放的巨噬细胞会进一步提升铁蛋白含量。而且,干细胞破坏的增加,也会严重损伤肝细胞,导致病情恶化。本研究中,20例患儿中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表现,都符合儿童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症的发病机制。
事实上,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症能在任何年龄发病,且临床表现随着患儿的不同而不同。本组20例患儿中,所有患儿均含EB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证据,均临床表现出肝脾淋巴结肿大、反复发热、呼吸道感染、黄疸等症状;对其实施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血细胞出现进行性减少,凝血功能检测指标出现异常,乳酸脱氢酶等酶类指标增高,EB病毒DNA拷贝数明显提升。所有患儿骨髓细胞学检查,均显示出现吞噬血细胞现象。所以诊断明确。
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症当前多为经验性治疗,采取措施及时对免疫紊乱致使疾病出现进行性恶化进行阻断,并辅以病毒感染治疗。本研究所用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2004方案中涉及的药物为:静脉丙种球蛋白、环孢素A、足叶乙苷、糖皮质激素等。其中,足叶乙苷能对EB病毒核心抗原决定簇的合成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有着较好的抗EB病毒效果。而且,在治疗早期联合应用激素,能有效控制急性期死亡率。本研究还对部分患儿实施联合化疗、丙种球蛋白、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极大提升了抢救成功率。其中,4例自动放弃或转院治疗,10例存活,6例死亡。存活的10例患儿中,6例痊愈,4例处于化疗间歇期。取得较好临床治疗效果。
本研究局限在于所收集的观察例数少,致使部分研究内容不完善,今后仍需加大研究力度,进一步积累资料,不断进行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症具有发病快、病情复杂、死亡率高等特点,临床上提升抢救成功率的关键是早期对症治疗。此外,临床上对儿童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症进行诊断时,需综合考虑患儿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提升临床诊断准确率,改善预后。
[1] 黄生才.更昔洛韦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4,20(24):95.
[2] 郭霞,李强,周晨燕,等.儿童EB病毒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3,21(2):460-464.
[3] 徐喜慧,徐勇,欧阳建,等.18例EB病毒感染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分析[J].江苏医药,2012,38(17):2089-2090.
[4] 于风岭,高华玲,蒋芙蓉,等.EB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观察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J].北京医学,2014,36(4):282-285.
[5] 马颐姣.儿童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14例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0,28(5):441-442,446.
[6] 谢晓红,毕秀杰,谢君.异淋比例及EB病毒DNA检测在EB病毒感染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当代医学,2011,17(6):83.
10.3969/j.issn.1009-4393.2016.31.050
江西 330006 江西省儿童医院 (徐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