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案例研究

2016-03-11 15:48:28施晓蓉曾永卫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教育培养卓越工程师

施晓蓉, 曾永卫, 彭 晓

(湖南工程学院 电气信息学院, 湖南 湘潭 411101)

应用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案例研究

施晓蓉, 曾永卫, 彭 晓

(湖南工程学院 电气信息学院, 湖南 湘潭 411101)

教育培养方案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的指导性文件,也是专业综合改革的实施依据。以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10级卓越计划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四年的教育培养全程跟踪研究,通过对课程整合、教学方法、企业阶段培养等实施过程的核心问题分析研究完整的卓越计划实施案例,完善教育培养方案。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育培养;案例研究

0 引言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在高校的实施属于教学方式的改革,它涉及到包括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标准、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工程教育国际化等一系列教育创新和变革[1]。如何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何培养在质量和价值链上表现更好的应用型卓越工程师?我院作为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卓越计划,其实质是:探索具有我院特色的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以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为主的专业技术工程师或现场工程师。

本文介绍对我院卓越计划实施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以下简称电气工程)专业进行全程跟踪的案例研究。

1 案例简介

我院电气工程专业于2009年被确定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特色专业,2010年被评为“卓越计划”首批实施专业;2012年被确定为湖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本专业教师中有工程经历的占69%,其中在企业工作6年以上的有11人。其中有2门专业基础课(“电器学”、“电机学”)为省级精品课程,有1个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省级优秀实习基地、1个省级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电气控制实验室)和1个省高校基础课示范实验室(电气与信息基础实验室)。该专业新生录取分数和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在全校排名第一,是学校名副其实的优势和特色专业。

笔者以我院电气工程专业为考察对象,深入教学科研实际,从理念、制度、实践等多个层面,探讨在普通工科院校,尤其是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应对社会、环境的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而为培养应用型卓越工程师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本研究对电气工程专业进行了为期四年的跟踪调研,客观详尽地记录了该专业的教育活动,并从教育学的角度理解分析这些活动信息,从中归纳出电气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笔者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①教育理念;②人才培养标准与方案;③课程整合;④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⑤校企联合培养。

2 案例研究过程

本研究从2010年9月开始,到2014年7月底结束,历经近四年的时间,具体过程如下:

2.1 确定和廓清问题

研究表明,应用型工程技术人员从大学培养出的毕业生到成为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工程师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他们暴露出个人工程实践能力较弱,岗位适应慢,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缺乏团队合作和敬业精神等缺陷[2]。根据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具体要求,本文探究更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2.2 确定调研办法与实施

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特点以及本项目组的优势,我们确定了研究方法和资料搜集的路径。主要有:

1)查阅文献

充分利用校内和网络上的各种资源,通过查阅电气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相关文档记录,了解该专业进行人才培养的经验。这部分为后面细致深入的调研和分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组织访谈

选取了该专业参与教学、科研、管理的各层级的部分人员作为代表分别进行访谈,听取他们的感受、评价、意见和建议,以期能更深刻地认识在人才培养上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3)问卷调查

设计了 3 种调查问卷,分别针对参与卓越计划的学生、学校指导教师和企业人员。问卷调查了92人次,回收调查问卷89份。调查力求全面、客观。

4)实物搜集和跟踪观察

深入企业进行广泛调研,搜集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实物资料。如反映该专业教育活动风貌的图片、音像资料和学生原始学习材料(作业、毕业设计等)。

全程跟踪学生企业学习阶段的学习与生活,观察、了解、感受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笔者亲身参与企业培养方案起草、修改、确定、实施的全过程,参与相关的教学指导、讨论和课程教学,并分析评估。

3 人才培养中的几个核心问题

3.1 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

2009年我院制定了电气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确定采用3+1培养模式,即前3年在校进行课程学习,第4年在企业学习[3]。培养方案规定了以电气工程师为培养目标的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方案将课程教学部分由原有的三年半课程整合为三年;企业培养部分包括企业培养方案及企业师资配备等。

3.2 课程的整合

经过2009级的试点,2010级实施,三年的学校学习按培养方案已落实到教学大纲,对课程进行了实质性整合:

(1)通识教育基础课:“概论”增加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开设了“科学技术史讲座”和“科技创新概论”(从2011级开始)2门新课程;调整了“大学物理”、“工程制图”课程;去除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将“线性代数”、“复变函数”、“概率论”整合成“工程数学”课程。

(2)学科基础课:去除“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课时增加;加强“电气工程制图”课程。

(3)专业课:将原电机及其控制、电器及其控制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合并为电机与电器一个专业方向的课程。专业课教学内容也作了调整:如“大学物理”强调的是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工程电磁场”这门课程中注重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

3.3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学校阶段的学习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灵活多变,建立并实施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研究性学习方法:①研讨式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②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方法。通过项目的参与,有利于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产品开发与设计、技术改造和创新的初步能力。③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和现场教学法。视觉的冲击不仅让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印象更加深刻,而且了解了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④暑假顶岗实习法。通过真正参与到企业中去,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工程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⑤注重课外培养。加强了英语应用能力;进行了礼仪与交际培训;加强科技创新设计能力。该方法多方位、宽视野地培养学生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3.4 关于学生企业阶段的学习

1)校企联合培养运行机制的建立

我校先后与30余家企业签订了校企联合培养协议,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温州和湘潭等四个地区,地区较为集中,便于学校统一管理。企业、学校均成立了管理委员会和企业学习工作小组。

2)企业学习实施方案的确定

针对电气工程专业2010级68名卓越计划学生通过双向选择,被分配到17家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4]。企业阶段的学习实行双导师制,企业、学校导师共同制定企业学习计划,校内指导教师通过在企业现场指导和电话、电子邮件、QQ群等方式与企业导师、学生保持联系。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向学校指导教师汇报,校、企导师共同给出阶段评价并出具成绩。在企业学习阶段,学校与企业均有适当经费上的投入,用以保证学生、校企双方导师的基本支出。

3)学校对执行过程的监控

由于企业是遵循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和学校不同,虽然制定了企业学习计划,但执行起来仍有难度[5]。学校对企业学习阶段教学质量监控采用分段递进方式进行。学院按执行计划对学生阶段成绩进行汇总,不定期抽查学生的工作周记;教务部门组织督察组到企业现场检查,采用座谈、问卷调查、实地论证等方法,检查是否按培养方案执行,学生是否遵守并执行企业的制度,按培养计划完成规定任务。

4)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1)欧瑞京(无锡欧瑞京机电有限公司的简称)模式:每名学生全年的企业学习由一个企业指导全权负责,不同阶段交由不同的阶段指导教师具体指导。所有学习环节均由校、企导师共同确定,学习成果及时归纳总结。全年共完成12个学习报告,分别由电机认识(安全教育、产品认识、企业文化)、电机结构与制造工艺(装配、生产工艺、设备运行与维护)、品质管理(电机型式测试、出厂检验)、销售(产品售前技术支持、售后技术服务)、电机设计(项目设计、毕业设计)构成。在企业学习期间,企业每天留出半小时,由专人回答学生在这一天中遇到的学习问题,及时解惑,不留死角。

(2)良信(上海良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简称)模式:全部进入企业的学生首先统一参加企业培训,完成入厂安全教育、参加企业文化、产品及行业知识培训、专业及综合技能培训等。完成至少三个以上的顶岗学习:①学习产品装配、了解产品结构;②学习生产现场管理;③学习品质检测等。然后进入研发中心,跟随企业指导教师参与项目组工作,学习相关行业标准、学习编制生产工艺技术规范、学习低压电器初步设计方法、学习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完成项目设计、完成毕业设计。要求全过程每周写出周记,完成四个阶段学习报告,完成项目设计报告书和毕业设计论文。校、企指导教师和学生三方每周定期在网上通过视频或文字方式召开讨论会,就一周出现的技术、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共同研讨,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相长的良性循环模式。

3.5 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

学生按照人才培养计划完成各个教学环节,修满学分。在前面三年学完理论课程,没有受到考研、考公务员、就业等因素的影响,相对比较系统和完整;后一年企业学习,按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制定培养计划,培养出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更符合行业标准的要求,缩短了由学生转变为企业实际人才的培养周期。

4 结语

通过2010级卓越计划的完整实施,我们针对收获以及存在的问题作了如下的总结:

(1)收获:①与非实施卓越计划班相比,实施卓越计划班的学生没受到考研、就业等影响,大学全部理论课程的学习系统、完整;最后一学年受到企业严格管理的约束,扎扎实实在企业学习;② 有学校、企业双导师跟踪指导,理论与实践教学双管齐下,并可针对不同工作、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学生学习兴趣明显加强,学习效果明显提高;③ 部分学生毕业后留在原企业工作,实现双赢。

(2)需要改进之处:①卓越计划要持续执行下去,必需要多点正面宣传;②加强企业指导教师对企业学习的认识,调动学校指导教师对企业学习阶段指导的主动性,提升学生主动参与企业学习的积极性;③创造条件解决部分学生希望考研与企业学习并重的问题。

(3)需要加强之处:①学校缺乏重大事件预案管理文件,出现突发事件缺乏应对措施;②课程的整合还需进一步完善;③缺乏企业参与的激励机制,需要进一步与培养能力强的大型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1]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Z].2011.

[2] 李辉.大学生创新能培养中的创新实践教育平台建设[J].北京:中国大学教学.2013(9).

[3] 唐勇奇等.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广州:教育探索.2010(12).

[4]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5] 董华青.周震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的阻力分析与应对[J].北京:中国大学教学.2013(2).

Case Study on the Education of Applied Excellent Engineers

SHI Xiao-rong, ZENG Yong-wei, PENG Xiao

(CollegeofElectrical&InformationEngineering,HunanInstituteofEngineering,Xiangtan411101,China)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ject are not only the guidance documents of the excellent engineer training plan in implementation, but also the executable basis of the professional and comprehensive reform. This paper is focused on the study of the 2010 students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of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The study is running through four year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whole process. Through the analytic study of the core issues in curriculum integration,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business training stage, it completes the implementation case and improves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s in the excellent engineer training plan.

electric engineering and its automati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ase study

2015-04-16;

2015-10- 31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湘教通〔2012〕401号第365项)

施晓蓉(1972-),女,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电气工程专业教学工作,E-mail: 562744559@qq.com

G642

A

1008-0686(2016)02-0021-04

猜你喜欢
教育培养卓越工程师
《机械工程师》征订启事
Kenoteq的工程师研发环保砖块
英语文摘(2021年10期)2021-11-22 08:02:40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14
创新思政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途径探讨
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研究
冰雪运动(2020年3期)2021-01-14 00:49:34
关于少数民族合唱指挥人才教育培养的调研——以湘赣黔部分地区为例
青年工程师
安徽建筑(2020年4期)2020-05-23 01:37:12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中国公路(2017年11期)2017-07-31 17:56:26
卓越之梦
海峡姐妹(2016年2期)2016-02-27 15: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