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审视绿色建筑

2016-03-11 12:51孙志文
广东建材 2016年11期
关键词:绿色体系建筑

孙志文

(深圳市九州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重新审视绿色建筑

孙志文

(深圳市九州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本文通过梳理绿色建筑在我国发展的路线,从理念、政策体系、评价标准、技术方向等方面,找出绿色建筑对促进建筑市场转型起的作用,并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推进建议

1 背景

20世纪90年代,绿色建筑的概念开始引入我国,到2006年《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对绿色建筑给出定义,从理念的研究讨论到政策、法规的制定推广,出台了较完善的评价体系,开展绿色建筑标识工作。绿色建筑在中国大地处于一个现在进行式,随时都有意想不到的新创意、新技术、新产品的产生。特别是2013年1月6号国务院转发了由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联合发布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以2013年“1号文件”的形式正式发布有关绿色建筑的国家文件,标志着我国绿建工作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重温绿色建筑实践的发展路线,有助于加快推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实现美丽中国、永续发展的目标。

2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线路及特点

综观世界各国的绿色建筑的发展,普遍源于解决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国际上比较公认的绿色建筑的理念还要追溯1962年《寂静的春天》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20世纪的70年代的石油危机,使人们意识到建筑产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987年联合国通过的《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绿色建筑”的概念。可以看出,经过各个国家的研究和探索,“可持续发展建筑”“环境友好型建筑”“生态建筑”从不同方面描述了绿色建筑的内涵。由于可持续发展、能源危机、房地产转型和消费者需求变化都在绿色建筑中找到了共同的契合点,绿色建筑成为当今世界建筑发展的重要方向和节能环保的重要举措,在世界各国得到推广。

不同的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房地产政策不同,使得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开发了不同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比较著名的有英国建筑研究所的建筑环境评估方法BREEAM,美国绿色建筑协会建立并推行的LEED体系,日本的CASBEE、澳大利亚的NABERS、德国的DGNB、以及加拿大发起并由多国联合制定的GBTool评价体系等。这些评价体系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在全球范围内引领了绿色建筑发展的方向。

我国由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以粗放型为主,虽然发展速度高,但以能源高消耗和环境破坏为代价,再加上地域广阔,总体建筑质量较差,人们的环保观念欠缺等多方面的原因,建筑行业存在不少的隐患,绿色建筑工作更是遭遇了很多的困难。与先进国家相比,无论从观念、技术还是政策等各方面都有许多工作要做。

2.1认识绿色建筑

“有限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是全球发展所面临的两大问题,绿色建筑的核心就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2006年版绿标中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应该说,这个概念对大多数人来说,太过于笼统和抽象了。很多人包括部分建筑从业人员仍然停留在绿色建筑就是要节电、节水、多种树的浅表层面,对于交通、施工过程,运行使用过程中的绿色建筑包含的丰富的生态内涵并没有充分认识。人们观念的更新需要通过不断的宣讲、学习,绿色建筑的发展必须与整个社会的生态价值观一起成长。

2.2关于政策体系

政策具有先行引导作用,特别是在我国现行体制下,自上而下的政策性工具往往能成为推动某一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层面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及各省、市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就具有这样的效力。此方案以强制性和激励政策推动地方绿色建筑的发展,使我国绿色建筑继续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截至2016年3月底,全国累计取得绿色建筑标识项目数量(个):4195,累计建筑面积(万平方米):48728。(注:信息来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综合信息管理平台)

截止至2016年5月,全国共有31个,2013年全国已有24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结合地方实际情况,陆续出台了地方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提出了各地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1]。对比各省、市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颁布时间上虽有先后,但都有共同的特点:

⑴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重点推进政府投资建筑、保障性住房以及大型公共建筑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并给出了各级各地的具体量化目标,具有强制性的特征。

⑵因地制宜,结合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气候条件和建筑特点,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发展规划和技术路线,有针对性地制定有关政策措施。各省、各级市,侧重点均有不同。

⑶加强激励性措施,根据国家《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要求,各地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出台了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激励政策[1]。如广东省自2013年开始,财政从省节能专项资金中统筹安排资金,对绿色建筑技术研究和评价标识制度建设等工作给予适当补助,对获得国家、省级星级评价标识并完成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具有示范意义的绿色建筑给予奖励。山东省、江苏省、北京市、陕西省、上海市等18个省出台了财政激励政策,集中在对获得“绿色标识”后奖励相应星级奖金,返还城市配套费,对行政审批程序简化、建筑奖项优先参评、企业评级加分、表彰奖励等激励措施,特别是安徽省提出金融机构对绿色建筑的消费贷款利率下浮0.5%,开发贷款利率下浮1%的激励政策。

为了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普及化,住建部还进行了多层次的推广平台及宣传:

国家级:从2005年起,我国每年三月都会在北京召开绿色建筑国际会议,世界绿建委主席、各国绿建委主席都有出席。

区域级:绿色建筑与气候是密切相关。按照气候条件全国可分为三大类,分别为夏热冬暖(粤、桂、闽、海南),夏热冬冷(中部地区)和寒冷严寒(华北、东北、西北)。“夏热冬冷地区绿色建筑联盟”、“夏热冬暖地区绿色建筑联盟”和“严寒和寒冷地区绿色建筑联盟”相继成立,标志着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进入了一个区域合作的新阶段。实践证明,区域联盟是我国比较行之有效的方式。

地方级:各地省、市级绿建委组织召开地方的绿色建筑推广大会。

另外各地还将绿色建筑行动作为全国节能宣传周、科技活动周、城市节水宣传周、全国低碳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活动的重要宣传内容,提高公众对绿色建筑的认知度,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引导公众合理使用用能产品。加强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评价、运营维护等人员的培训,将绿色建筑知识作为相关专业工程师继续教育培训、执业资格考试的重要内容。

以上工作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市场有自身的客观规律性,开发商和消费者不会只依据几个文件,几个标准的要求,作出自己的投资决策。在“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的原则下,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2.3关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

评价体系具有引领市场的作用,它整合了理念、技术和创新思维。不同于市场的自发行为,评价体系作为一个工具,针对领先于市场、愿意相对较早地采用新技术的项目群体,必须以鼓励和加快技术运用为目标。虽然为了要达到体系要求,相对于一般项目可能相应增加成本,但经济性往往不是评价体系首要考虑的指标,因此在推广过程中也遇到一很大的困难。

我国自2001年10月颁布第一部生态住宅评估标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以后,各种绿色建筑评价相关标准相继出台,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正逐渐形成,日趋完善。截至2016年7月,已颁布的相关标准共14部(见表1)。这些标准涵盖了不同气候特征,不同类型的建筑,在促进建筑市场向生态和绿色转型方面,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当然也要认识到,现行的评价体系确实存在一些缺陷:标准体系的制定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从各项指标的分析、筛选,到分值的确定,权重的选取及整个框架结构,涉及到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我国的评价体系的制定鲜有消费者参与决策,与现实脱离现象非常严重;另外,通过权重来完成指标整合时,受到基础数据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色彩,其客观性也受到质疑。

美国的LEED评估体系作为目前最完整、最先进的体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以需求为导向、以市场为驱动的评估系统,它巨大的市场影响力源自于USGBC为LEED体系所建立的市场推动机制。我国采用的“政府推动+市场机制结合”的模式,虽然不具有强制性,但随着绿色建筑的推进,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明确规定新建民用建筑必须100%为绿色建筑,为实现这一目标,有必要重新认识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对建筑市场的影响,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开展建设工程管理模式和建筑产业化等多方面的革新。

2.4关于绿色建筑技术方向

绿色建筑的推广实践依附于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经过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多年的努力,已经总结了一套相对成熟的技术体系。在选择运用这些技术时要掌握几个原则[8]:

追求整体性能的优化: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应选用适宜技术和部品,合理控制建设和运营管理成本。

被动优先:在规划设计、施工建造中应优先采用被动式技术措施。

因地制宜:应充分考虑当地气候条件和地域特点,注重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合理利用原有场地上的自然生态条件,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破坏。

技术创新:采用标准化设计和工业化建造技术,推广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健全技术集成体系和产业化部品体系。

3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几点建议

3.1研究绿色建筑尤其住宅建筑的发展要回归到住宅的根本特性:商品性

在市场经济中,对住宅的投资具有保值增值的特点,这使得许多地区的住宅价格波动不止。某段时间,一路上扬,即便短期内有所挫跌,也总是很快便走出波谷、再度攀升。大量的实例表明,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的绿色建筑理念,必然是贯穿了从地址选择、规划设计、现场施工以至材料采购、运营管理等各个开发阶段和技术环节,其带来的增量成本与对建筑物价值的提升相比,只是很少的比例。因此要加大对绿色建筑的各种潜在价值的研究和宣传,将研究成果通过媒体传播呈现在大众的面前,让消费者觉得绿色建筑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购买绿色建筑产品更加物有所值,能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而一旦购买成功,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绿色建筑的市场价值,进而与其他产品区别开来,形成良性循环。

3.2充分认识绿色建筑带来建筑领域的一系列变化与革新

绿色建筑对建筑技术的发展的促进作用远远没有重视。被动式技术和主动式技术的争论还在继续,以广东省为例:气候以夏季漫长,且高温、高热、辐射强烈,多雨,冬季温暖,湿气较重为主要特征,绿色建筑技术重点应放在遮阳隔热技术、自然通风技术、室外热环境改善技术和围护结构等方面。

绿色建筑的发展离不开相关学科领域的科技进步和各专业的分工协作,在绿色建筑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各大专院校的建筑、土木、规划等也都针对这个领域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了探索,建立符合要求的绿色建筑领域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绿色建筑专业人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并行式”绿色建筑设计教学实践,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6]

4 结语

以建筑节能设计、墙体材料革新为基础,以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为突破口,带动绿色建材、建筑标准化、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建筑行业将不断向生态和绿色转变。作为工程技术人员,要认清政策导向,制定实施策略,尽可能较快掌握新技术、新工艺,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更好地为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做好准备。●

[1]马欣伯,宫玮,宋凌.2013年度我国绿色建筑政策总汇[J].建设科技,2014,03.

[2]TopEnergy绿色建筑论坛.绿色建筑评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王建廷,刘盈.2014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变化及推进建议[J].建筑经济,2015,12.

[4]2014年度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统计报告[R].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综合信息管理平台,2015.

[5]2013年度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统计报告[R].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综合信息管理平台,2014.

[6]张群,王芳,成辉,刘加平.绿色建筑设计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建筑学报,2014,08.

[7]杨杰,李洪砚.基于消费者支付意愿的绿色建筑需求因素体系研究[J].建筑经济,2014,10.

[8]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导则(试行)[S].2014.

猜你喜欢
绿色体系建筑
绿色低碳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