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水生态文明建设思路与对策

2016-03-11 10:33孙美云
湖南水利水电 2016年1期
关键词:用水水资源文明

孙美云

(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 长沙市 410007)

探讨水生态文明建设思路与对策

孙美云

(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 长沙市 410007)

在剖析水生态文明内涵的基础上,文章阐述了水生态文明建设必要型,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湖南省水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进而提出从构建严格节约用水体系,开创节约用水新格局、加强水资源管理,构建科学水管理体系、构建先进的水文化体系,丰富水文化内涵、强化水生态管理,构建健康稳定的水生态系统等四个方面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水生态文明建设 对策 措施

1 水生态文明建设内涵

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源基础、重要载体和显著标志。

水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一脉相承,突出特点是尊重自然,坚持可持续治水思路,要求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全面协调经济社会需求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关系,以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可将水生态文明定义为:水生态文明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人、水、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相协调,保障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建设永续的水资源保障、完整的水生态系统和先进的水科学文化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2 水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水生态文明建设总体目标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力相协调,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目标包含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三条红线”和“四项制度”全面建立;节水型社会基本建成;科学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基本形成,防洪保安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水资源承载能力显著增强;水资源保护与河湖健康保障体系基本建成,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得到有效修复;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体制基本理顺,水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3 水生态文明现状及存在问题

由于湖南省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加快,不仅占用了宝贵耕地面积,也挤占了有限的水生态空间,天然的水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主要表现为:

(1)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水土流失面积由50年前1.87万km2增加到4.40万k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0.8%,导致河道、湖泊淤积、堵塞,降低水生态效益。

(2)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主要表现在特种鱼类品种减少或基本灭绝。据水产部门观测调查,近10年来,短鲯鱼、铜鱼、黄板子、黄尾鱼、针鱼、鲟鱼、白鲟鱼等15个品种己经少见或基本灭绝,银鱼、黄鱼产量明显减少。

(3)湿地面积减少。近100多年以来,由于过度

的围湖垦殖,湖南省洞庭湖湖域面积急剧缩小。洞庭湖区面积由其鼎盛时期的6 000 km2减少到1949年的4 350 km2,到1995年时洞庭湖的面积只有2 625 km2,2006年的遥感监测数据为1 837.32 km2。

(4)地表水水质恶化。湖南省主要河流天然水质较好,但由于人口的增加,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较低,水质下降明显,尤其是工业及城市集中的河段。

(5)地面沉降、塌陷、开裂等地质环境问题较为突出。矿山开采区的地下水超采打乱了原有的地下水补排平衡,降低地下水水位,引发地面沉降、塌陷、开裂等地质环境问题,特别是在涟源、宁乡、益阳等煤矿大量开采区,严重影响了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4 水生态文明建设与修复的主要措施

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需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统筹考虑与水生态保护相关的各项工作,其中心思想就是降低人类对水生态系统的胁迫作用和负面影响,逐步改变重建设轻保护的传统观念,树立生态文明的意识,逐步恢复水生态系统的健康,促进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水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措施有构建严格的水节约体系、科学的水管理体系、先进的水文化体系和健康的水生态体系。

(1)构建严格节约用水体系,开创节约用水新格局。地区的经济社会总量、结构、布局等是决定地区河道外总用水消耗量、水空间占用及水污染负荷大小的源头和根本。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需要转变水资源粗放利用方式,加快淘汰高耗水工艺技术和落后装备,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灌溉水利用率,普及节水型生活器具,提高用水效率,从源头上节水;同时要求按照水资源配置格局,科学规划社会发展规模,真正做到以水定城、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以水定结构、定布局,充分尊重水资源发展自然规律,将水资源承载能力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决策的重要依据。

积极开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与水有关的社会公益活动,增强社会成员的水普知识,提高全社会节约用水意识,建设节水型社会,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有效保护,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节约保护不仅需要政府的宏观导控,更需要我们大家携手努力,从节约每一滴水、保护每一滴水做起,从源头上减少水资源的消耗量,推动全社会形成关心水、亲近水、爱护水、节约水的良好风尚,共同开创全社会节水护水新格局,共同打造山清水秀、河畅湖美的美好家园。

(2)加强水资源管理,构建科学水管理体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水资源“三条红线、四项制度”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是水生态文明建设最核心内容之一。“三条红线”即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红线、“四项制度”即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及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从制度上规范人们供水、用水、排水行为,因此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保护和改善水生态系统的根本制度,必须严格执行。

建立水生态红线制度,划定水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限,维护水生态安全;健全水资源安全供给保障体系,确定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完善取水计量设施建设、取用水户用水量统计报表制度建设,取水户及规模以上企业用水户逐月填报用水数据并上报,做到取用水按计划,合理用水有保障;加强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实行水域纳污总量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年度目标控制,加快水质监测现代化建设,尤其是要加强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和河流断面水质监测能力建设,制订完善的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和处理预案,提高水污染事故处理应急反应能力,确保水质安全;强化水资源管理责任,提高水资源管理工作占政绩考核的比例;完善取水许可台账管理系统,实现人水和谐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构建先进的水文化体系,丰富水文化内涵。自古以来,水就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上善若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反映了古代水文化内涵,即蕴藏灵活、善良、机智等优秀品质。水作为人的对象物,浸透着古今“智者”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人类的心理、情绪、意志以及个性、气质、人格、人对客观世界的感知、认同乃至意识与哲理的升华,甚而包括人生所特有的喜怒哀乐、生死悲喜,古往今来皆曾以“水”为载体而被表达得淋漓尽致。

积极开展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统筹水利建设与生态、文化建设,强调工程造型与周边景观相协调、

工程布局与自然生态相适应,增加工程的景观元素和文化元素,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滨水风光带(如湘江风光带);充分挖掘、弘扬厚重的水文化,提升文化内涵与文化品质;建立以城市水系为骨架、与水资源相匹配的城市产业布局与发展构架,改善人居环境,让城市人民共享水利发展新成果,提高生活质量。

大力推进水利风景区建设,充分发挥其在维护水工程、保护水资源、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弘扬水文化的积极作用,以水生态的良性循环保障城市生态环境安全,丰富了现代水利、民生水利的内涵,拓展了水利发展空间。建立水文化宣传示范教育基地,加强水文化价值推广,加强历史治水实践与水利科学知识推广,感受水利发展成就与水文化丰富内涵。

截至2015年6月,湖南省共有5个市、县作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分别为长沙市、郴州市、株洲市、凤凰县、芷江侗族自治县。试点中将以水系为脉络,严格水资源、水环境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以需求为导向,加快实现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粗放用水方式向集约用水方式转变,从过度开发水资源向主动保护水资源转变,从单一治理向系统治理转变;以制度为先导,带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和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的引领、示范性。

开展水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水文化历史遗迹,弘扬特色水文化,促进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实施湘江风光带、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将水体打造成古今结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的亲水平台。

大力宣传水生态文明理念,从政府、公众、学校、媒体等各个层面,采取有效的形式,全方位开展水生态文明意识的宣传教育。首先,利用各类媒体宣传水生态理念,倡导水资源节约保护、垃圾分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保护生态文明理念,引导社会公众树立生态价值意识、水生态又换意识和水生态责任意识;其次开展水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组织水生态知识竞赛、水生生物放流等活动,征集水生态保护志愿者,通过提高水生态保护活动参与性,强化社会公众水生态保护意识。

(4)强化水生态管理,构建健康稳定的水生态系统。水生态系统由水生生物群落与水环境共同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动态平衡系统 。水生态系统结构具有自我调控和自我修复功能。自我调控指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生物群落与生境之间形成的物质、能量的供需平衡的和谐关系,比如淡水周边的湿地生物群落,需要适应干旱与洪涝两种生境的交替变化,形成了湿地植物既耐旱又耐涝的特征。自我修复指在外界干扰条件下,水体通过自我修复,保持水体的洁净。由于具有这种自我调控和自我修复能力,才使水生态系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加强水功能区区划定位,提高水功能区达标率;加强污水处理厂建设与处理工艺改造,提高污水处理达标率;加强排污口整治排查,提高污水处理标准,从源头上减少排污;积极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等生物养护活动,增强健康和谐水生态系统意识;加强水源地涵养林、湿地防护林及河湖岸边过渡带及水生生物生态修复与保护,充分发挥大自然自净修复能力与水生态服务功能,使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持良好的生态平衡,营造山更青、水更秀、景更美、人水更和谐的水生态环境。

2015-10-15)

孙美云(1987-),女,硕士研究生,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水资源规划设计工作,电话:0731-85607755。

猜你喜欢
用水水资源文明
哪些火灾不能用水扑灭?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征订启事
请文明演绎
节约洗碗用水
漫说文明
2019年河南省水资源公报(摘录)
加强水文水资源勘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水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对策初探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